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60章 就她最会装了(1/2)

林见疏看着他这阵仗,心里又急又担心。

急的是晚晚的安危,担心的是程逸这么闯进去,会彻底把苏家得罪死。

她冷静下来,做了决定。

“我先进去看看情况,万一是我多想了,你们就别进去了。”

她有些担心苏晚意跟她讲过的苏家家法。

那一鞭子下去,半条命都能没了。

她快步走到别墅门前,按响了门铃。

很快,管家过来开了门,见到她,脸上满是惊讶。

“林小姐?您还没走?”

林见疏开门见山地问:“我在等晚晚,你帮我问问,她还要多......

清晨五点四十七分,归途公园的雾气还未散尽。露珠沿着梧桐叶边缘滑落,砸在石阶上,声音清脆得像某种暗语。苏晓禾提着一只帆布包,脚步轻缓地穿过林间小径。包里装着两副耳机、三支录音笔、一叠打印好的《长夜哨岗》培训手册初稿,还有一瓶陈岸最爱喝的黑咖啡??没加糖,盖子拧得严严实实。

她知道他会来。

六点整,远处传来皮靴踩碎枯枝的声音。陈岸从雾中走来,肩背挺直,消防背包斜挂在身侧,拉链半开,露出一角应急灯和急救绷带。他脸上有熬夜的痕迹,眼底泛青,但神情沉稳如常。

“你比我还早。”他站在凉亭外,目光扫过她脚边的帆布包。

“睡不着。”她说,“昨晚梦见南极苔藓又发芽了。”

他笑了下,把背包放在木凳上,接过她递来的咖啡。“这算不算预兆?”

“算。”她点头,“说明我们该开始了。”

他们并肩走进凉亭。阳光正一点点爬上檐角,“心语学堂”的木牌被镀上金边。墙上贴着孩子们的手写便签:

> “今天我说了一个字。”

> “我画出了爸爸的脸。”

> “我不怕黑了,因为有人陪我听。”

陈岸看了一圈,忽然伸手摸了摸柱子上的木哨??那支他曾留下的旧物,如今已被细心涂上清漆,用红绳系牢。

“它还在。”他说。

“它哪儿也不去。”苏晓禾打开包,取出资料,“我想把‘长夜哨岗’的第一阶段课程整合进心语学堂的日常训练。不是教他们如何救人,而是教他们如何‘听见求救’。”

陈岸拧开咖啡瓶盖,热气腾出。“你知道‘长夜哨岗’最危险的任务是什么吗?”

“不是冲进火场?”她挑眉。

“是等待。”他低声说,“在坍塌边缘守着一个不肯撤离的老人,听他讲完三十年前亡妻做的最后一顿饭;是在废墟下隔着钢板,回应那个被困孩子反复问‘妈妈还会来找我吗’;是在爆炸后的寂静里,分辨出哪一声微弱的敲击声,来自还活着的人。”

苏晓禾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手册封面。

“所以,真正的哨岗,从来不在前线。”她轻声接道,“而在倾听的那一刻。”

陈岸看着她,眼神渐深。“那你打算怎么教?这些孩子……很多已经忘了怎么发出声音。”

“那就从‘接收’开始。”她翻开手册第一页,“第一课:听沉默。”

当天上午九点,第一批学员集合完毕。

除了原有的十八名儿童与青少年,还有六位来自各地救援组织推荐的少年志愿者??年龄介于十四至十七岁之间,大多是灾害幸存者或消防员子女。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蓝色训练服,胸前别着一枚铜质徽章:图案是一只闭合的哨口,下方刻着一行小字:“我在听”。

苏晓禾站在凉亭中央,没有讲话台,也没有投影仪。她只是坐在一张矮木箱上,面对众人,声音平稳而清晰:

“你们当中有些人,曾亲眼看着家园被大火吞噬;有些人,在地震后整整三天才被人从瓦砾中挖出;还有人,至今仍会在半夜惊醒,听见亲人的呼喊回荡在梦里。”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脸。

“今天这堂课,不教你们如何奔跑、如何破拆、如何使用呼吸器。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停下。”

孩子们微微动容。

“当一个人濒临崩溃时,他的求救往往不是喊出来的。可能是手指轻微抽搐,可能是眼神突然失焦,可能是一句话重复十几遍,也可能……什么都不说。”

她拿出一支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一段音频响起??

> 呼吸声很浅,断续。

> 背景中有水流滴落的声音。

> 十秒后,一个男孩的声音极轻地说:“我不想死……可我也想闭眼。”

> 又过了二十秒,他又说:“你能……握一下我的手吗?”

> 没有回答。只有衣料摩擦声,然后是一只手掌覆上的细微响动。

> 三十秒后,男孩再开口:“谢谢你……还没走。”

录音结束。

全场静默。

苏晓禾轻声道:“这是去年山体滑坡救援现场的真实记录。说话的孩子被埋七小时,最终获救。而那只握住他的手,属于一名刚入职三个月的实习消防员。事后他说:‘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会本能地蹲下来,听他说完每一句话。’”

她停顿片刻。

“我想问你们: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一只小手缓缓举起??是那个曾蜷缩角落的八岁男孩。

“我……我会怕。”他声音发抖,“怕我说错话,怕他更难过。”

苏晓禾点头:“怕,很正常。但我们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成为‘安全的存在’。哪怕只是坐着,只要你的存在让他觉得‘此刻我不是孤单的’,你就已经在救他了。”

卡洛斯低头翻着素描本,忽然抬头,用笔写下一句话递给陈岸。陈岸看完,转交给苏晓禾。

纸上写着:“那天我妈快不行的时候,邻居都跑了。只有一个穿黄衣服的人蹲下来,听她说完最后一句‘帮我照顾小狗’。后来我才明白,那个人不是来救她的,他是来让她安心离开的。”

苏晓禾读完,眼眶微热。

她将纸条贴在墙上,旁边添了一行字:

> **有时候,倾听本身就是救援。**

接下来的两周,课程稳步推进。

第二课:辨识非语言信号。

他们学习观察面部肌肉的细微颤动、肢体姿态的变化、呼吸节奏的紊乱。一位心理学背景的志愿者带来一套“情绪微表情图谱”,结合真实灾难录像进行分析。莉亚第一次主动参与,用手语指出画面中一名被困妇女眨眼频率异常??那是极度恐惧的表现,却被大多数人误认为“冷静”。

第三课:共情回应训练。

不给建议,不说“加油”,不用“你应该”。取而代之的是:“我在。”“我听见了。”“你想多说一点吗?”

他们练习用语气、停顿、眼神传递支持。有个少年起初总忍不住说“别哭了”,经过反复演练后,终于学会只是轻轻递上纸巾,然后安静坐下。

第四课:建立信任锚点。

苏晓禾引入“声音印记”概念??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段代表安全感的声音:母亲哼唱的旋律、父亲的脚步声、雨打屋檐的节奏。她引导孩子们回忆并录制自己的“安心音”,再互相分享。

轮到莉亚时,她走到钢琴前,弹了一串缓慢下行的音符,接着模仿海浪拍岸的节奏轻轻敲击琴键边缘。全场屏息。当最后一个音消散,她转身,第一次开口说话??虽然只是两个字,沙哑得几乎听不清:

“……妈妈。”

所有人怔住。

苏晓禾没有鼓掌,没有上前拥抱,只是静静看着她,然后轻声回应:“她听见了。”

那一刻,风穿过凉亭,铜哨轻响。

傍晚六点,学员陆续离开。陈岸留下整理器材,苏晓禾则坐在讲台旁修改教案。夕阳透过树叶洒在她肩头,斑驳如旧时光影。

“你觉得行吗?”他忽然问。

“什么?”

“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哨岗成员。”他拧紧一瓶水,“他们自己都还是伤员。”

“正因为如此,才最合适。”她抬眸看他,“只有被黑暗吞没过的人,才知道光有多重要。也只有真正痛过的人,才不会轻易对别人的痛苦说‘坚强点’。”

陈岸沉默良久,终是点头。

“下周,我要带队去东南亚执行跨国联合救援任务。”他说,“总部提议让我带两名实习生同行??我想推荐卡洛斯和莉亚。”

苏晓禾一怔:“他们才十岁和十六岁!而且都没接受过体能训练!”

“不是让他们进火场。”他解释,“而是作为‘心理联络员’随行。灾区有很多孩子拒绝配合撤离,语言不通,创伤严重。我们需要能理解沉默的人。”

她思索片刻,缓缓道:“可以。但前提是,他们自愿,且随时有权退出。”

“当然。”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