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547章 明明我们以前那样相爱!(2/2)

“记忆。”声音回答,“每一次被记住,它就多一分力量;每一次被遗忘,它就衰弱一分。如今,世界太平太久,人们开始忘记危险,也忘了感恩。灯塔……快要熄了。”

她惊醒,发现手环显示全球共感指数下降12%,创下历史新低。

原因很快查明:社交媒体兴起新型挑战,“嘲笑哨音迷信”的话题登上热搜,不少年轻人拍摄视频故意踩碎银哨,宣称“我们不信鬼神,只信科学”。

舆论哗然。支持者认为这是理性进步;反对者痛斥其无知狂妄。

林见疏没有回应。她只是默默整理出一份名单??近百年来所有因公殉职的消防员姓名,共计两千三百六十一人。然后,她发起一场名为“一日守夜人”的公益活动:邀请公众自愿佩戴共感手环二十四小时,体验一次消防员的真实工作流程。

报名人数突破百万。

参与者戴上模拟设备后,被迫经历高温、窒息、失联、队友牺牲等一系列极端情境。许多人中途崩溃大哭,也有孩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爸爸每次出警,都要冒这么大的险。”

活动结束当晚,全国哨音响起。不是五分钟,而是整整一个小时。

无数家庭围坐在一起,给孩子讲祖辈参与救援的故事;

老兵们穿上旧制服,重返纪念馆献花;

甚至连那位曾踩碎银哨的网红,也在直播中哽咽道歉,亲手折了一千只纸鹤寄往哨音学堂。

共感指数一夜回升至98.7%。

林见疏看着数据曲线,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春天来临时,她收到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信。信中附着一段音频文件,背景是呼啸的暴风雪。录音者说,他们在冰层深处探测到一组规律性震动,经破译后竟是《消防员之歌》的变奏版,节奏缓慢而庄严,像是某种古老仪式的吟唱。

“我们不知道是谁留下的。”科考队员写道,“但在极夜最深的那天,全体成员自发吹响银哨。第二天清晨,暴风雪奇迹般停歇。有人坚信,那是回应。”

她将音频上传至全球共享数据库,命名为:“守夜人?南纬90°”。

同年秋天,第一位“哨音婴儿”诞生??一对双职工消防员夫妇的孩子,出生时心跳频率竟与《消防员之歌》主旋律完全一致。医学专家称其为“跨代情感遗传现象”,民间则流传着新说法:“他是被歌声选中的孩子。”

林见疏去探望时,小家伙睁着眼睛盯着她,忽然咯咯笑了起来,小手挥舞着,像是在模仿吹哨的动作。

她红了眼眶,轻轻哼起那首歌。

窗外,夕阳西沉,归途公园的青铜浮雕被镀上一层金光。ZG-079的名字静静闪耀,仿佛永远注视着这座城市。

多年以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个时代,他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

自2035年起,全球重大灾害伤亡率逐年下降,即便面对超强台风、大地震等不可抗力,总会有“不可思议”的救援奇迹发生??

比如倒塌楼宇中幸存者听到清晰指引;

比如爆炸前一刻莫名撤离的居民;

比如雪崩边缘突然出现的脚印,引向安全地带。

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原因。

但每个获救者都说:

“我听见了哨声。”

“很轻,却让我觉得不怕。”

“就像……有人一直在等我。”

林见疏活到一百零二岁。去世那天,正是四月十七日。

清晨四点十七分,全球二十四座灯塔站同时熄灭三秒,随即重新点亮,光芒比以往更加清澈明亮。

她的葬礼没有哀乐。

取而代之的,是千万人共同吹响的银哨之声。

那声音穿越山海,融入风里,久久不散。

而在她办公室的墙上,那封小女孩的画信始终悬挂着。旁边新增了一行钢笔字,据说是她弥留之际亲笔所写:

>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传话的人。

> 真正的光,从来不在天上,

> 而在每一个愿意为他人停留一秒的心里。”

风起了。

一只蓝光纸鹤从纪念馆废墟升起,飞向远方。

它不会停下,也不会消失。

因为它承载的,不是一个故事的终结,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