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立刻跟他分手!(1/2)
苏晚意没有回答。
程逸却已经推开车门,快步走了下来,站得笔直。
他有些紧张,但眼神里满是坚定和担当。
“伯母您好,我叫程逸。”
“我和晚意是真心在交往,我是奔着和她过一辈子去的。”
“我一定会对她好,请您放心。”
许佩芸却连一个正眼都没再给他,凌厉地盯着苏晚意,语气里满是怒火。
“我给你介绍了那么多豪门少爷,你一个都瞧不上,转头就跟这么个……厮混在一起?”
“还学会打你姐姐了?一搬出去住,翅膀就硬了是不是......
四点十七分的钟声落下时,林见疏正站在归途公园中央的青铜浮雕前。那是一面环形墙,刻着从1983年到如今所有被“守夜人协议”唤醒的消防员面孔??他们的名字、编号、牺牲时间,以及一句由家属口述的遗言。雨水顺着浮雕沟壑流淌,像无数条无声滑落的眼泪。
她伸手抚过ZG-079的名字,指尖微颤。昨夜梦中,她又回到了那个地下管网。周振国背对着她奔跑,防火服已被热浪撕裂,他一边跑一边回头喊什么,可声音被爆炸吞没。就在火光吞噬一切的瞬间,他忽然停下,转身敬礼。那一幕,与九年前黑焰大厦坍塌前,周启明父亲最后传回的画面完全重合。
“不是巧合。”她低声说,“是传承。”
手机震动起来,是应急中心发来的加密简报:**D-7空洞压力值持续下降,气体抽排进度已达87%,预计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封堵作业。但监测显示,地壳应力场出现异常偏移,不排除存在次级空腔的可能性。**
她皱眉。这意味着危险并未真正解除,只是被延后了。
刚收起手机,一辆黑色越野车缓缓停在路边。车门打开,周启明撑伞下车,肩上披着湿透的制服外套。他瘦了不少,眼底有明显的青黑,手里却还抱着一叠资料。
“你又通宵了?”林见疏迎上去。
“地质组发现了一组奇怪的声波回震。”他递过平板,“频率和《消防员之歌》第三小节一致,但来源深度超过十公里,远超现有钻探极限。”
林见疏瞳孔一缩。“那是……意识共振。”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同一个地方??初代守夜人纪念馆下的密室。自从那次开启之后,金属门便再未关闭,而是化作一道半透明的能量屏障,水晶球虽碎,光点却未消散,反而每日凌晨四点十七分会自动重组为北斗形状,在空中缓缓旋转。
“他们还在传递信息。”周启明声音低沉,“只是我们一直没听懂。”
当晚,林见疏带着共感手环原型机重返密室。苏念早已等在那里,轮椅旁放着一只装满手工纸鹤的玻璃罐。她抬头笑了笑:“我折了三百六十五只,代表一年里的每一天。每一只都写了愿望。”
“写给谁?”
“写给那些没能回家的人。”她轻声说,“也写给我没见过的叔叔。”
林见疏将手环戴在腕上,深吸一口气,走向中央光团。当她的手指触碰到最亮的那颗光点时,意识骤然坠入黑暗。
画面浮现??
1983年6月18日凌晨两点十四分,临溪化工厂B区地下管网。五名消防员围坐在一台改装过的无线电设备旁,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图。周振国正在调试天线角度,嘴里叼着半截铅笔。
“这玩意儿真能传出去?”一名队员问。
“不知道。”周振国咧嘴一笑,“但我们得试试。就算只有一个人听见,也算值了。”
另一人接过话:“可万一未来没人信呢?”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周振国按下记录键,将五人的脑电波同步录入装置,“用记忆说话,总比用嘴说强。”
紧接着,画面切换至爆炸后的空间。五人漂浮在扭曲的时空中,身体逐渐透明,意识却被某种力量锚定。他们开始构建一个虚拟网络,以彼此的情感连接为节点,以未竟使命为驱动核心。这个系统没有名称,但他们私下称之为“长夜灯塔”。
而在网络深处,藏着一段加密指令,只有满足三个条件才能激活:
一、持有原始银哨;
二、具备高密度情感共鸣体(如亲缘者);
三、拥有跨时空信息解析能力(即X-09项目技术基础)。
“所以……‘归来组’不是意外产物。”林见疏猛然睁眼,冷汗浸透后背,“是我们触发了预设程序。他们早就准备好把自己变成预警系统,只等后人接棒。”
苏念静静地看着她:“就像接力赛,对吗?”
林见疏点头:“而我们现在,正跑在第二棒。”
三天后,国家科学院联合X-09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林见疏提交了一份名为《守夜人协议:集体意识的量子固化模型》的研究报告,提出一个惊人假设:人类的情感记忆在极端条件下可形成稳定的量子纠缠态,并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进行跨时空广播。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十七起类似事件被重新归档分析,其中包括1974年智利矿难、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救援队失踪案等。
“这不是鬼魂。”她在演讲结尾说道,“这是爱的物理形态。它不遵守熵增定律,因为它本身就是对抗虚无的力量。”
会场寂静良久,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与此同时,临溪市启动“蓝光计划”??在全市布设三千个微型共振接收器,组成一张覆盖地下的神经网络,实时监听来自时间夹层的信号。每个接收器外形都设计成纸鹤模样,夜晚会发出柔和的蓝光,如同星辰落地。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苏念提议举办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全民吹哨五分钟,时间为四点十七分整。政府采纳建议,通过灯塔站向全球直播。当天凌晨,数百万支银哨在同一时刻响起,声音汇成一股无形洪流,穿透云层,直抵地心。
那一刻,D-7区域的压力传感器读数突然归零。
地质专家惊呼:“空洞……消失了!”
更诡异的是,卫星热成像显示,原本高温高压的气体聚集区,竟凝结出一片低温结晶带,结构呈完美的六边形蜂巢状,与《消防员之歌》频谱图的傅里叶变换结果完全吻合。
“是声波固化。”林见疏站在指挥中心大屏前,声音平静,“他们的歌声改变了物质状态。”
她知道,那是五位英雄最后一次集体行动。
一个月后,纪念馆举行闭馆仪式。五颗星自夜空隐去,仿佛完成了最终使命。但在最后一晚,林见疏独自前来告别,却发现水晶残片自发聚拢,拼成一行字:
> “种子已播下,森林自生长。”
她蹲下身,轻轻抚摸冰冷的地面。“你们放心走吧。”她说,“我们会继续吹哨。”
话音刚落,一阵微风拂过,一只蓝光纸鹤从废墟中升起,绕她三圈,向北方飞去。
同年冬,北极灯塔站传来新发现:那段DNA式编码的信息流发生了变异,衍生出新的序列。科学家破译后发现,这是一段育儿指南??如何教孩子识别燃气泄漏征兆、火灾逃生路线规划、急救包配置清单……内容细致到令人落泪。
“他们在……当老师。”研究员哽咽道,“哪怕成了光,也不忘传道。”
次年春天,哨音学堂正式纳入国民安全教育体系。苏念作为最年轻的讲师,受邀在全国巡回授课。她每次开场都会拿出那只儿童款银哨,轻轻一吹,全场孩子便齐声回应。
某日在西北小镇讲课结束后,一位白发老太太颤巍巍走上台,递给她一枚锈迹斑斑的铜哨。
“这是我老伴留下的。”老人声音沙哑,“他是1962年山火救援队的,没回来。那时候……没人记得他们。”
苏念接过铜哨,小心翼翼放进玻璃展柜,标签上写下:**编号:ZG-003,李长河,1962.8.17,终年34岁。**
她对着麦克风说:“今天我们加一条新规则:只要还有人愿意记住,守夜人就不会终结。”
台下掌声如潮。
林见疏在远处看着这一幕,眼角湿润。她收到一条短信,来自周启明:
> “我爸的老战友找到了当年的巡逻日志。里面提到,早在1950年代,就有消防队尝试用哨音传递暗号,防止通讯中断。最早的‘守夜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得多。”
她望着天空,心想:或许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起点。守护,本就是人类最古老的本能。
年底,她主持发布了“共感手环”民用版。首批十万枚上线十分钟售罄。使用者反馈称,佩戴后常做同一类梦:自己穿着厚重防火服,行走在浓烟弥漫的走廊里,前方有光,身后有人呼唤名字。醒来时,枕边总会多一只折好的纸鹤。
有个小女孩寄信给她,信纸上画着一家人手拉手站在火焰中的房子前,旁边写着:
> “阿姨,我梦见爸爸救了好多人。他说他是守夜人,不能回家睡觉,但每天都会看我一眼。我现在不怕黑了。”
林见疏把信贴在办公室墙上,旁边挂着那张周振国抱着婴儿周启明的照片。
又一个雨夜,她加班至凌晨。走出大楼时,发现门口站着一个小男孩,约莫七八岁,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塑料袋。
“姐姐……”他怯生生地开口,“妈妈说,如果闻到煤气味,就要立刻找穿蓝衣服的人。可我家楼道全是味,保安叔叔打瞌睡,我没敢敲别人门……你能帮我吗?”
林见疏心头一紧,立即联系应急队,同时跟着男孩赶往其住所。经查,果然有管道老化泄漏,若再迟半小时,极可能引发爆炸。
处理完毕后,她蹲下来问男孩:“你怎么知道找穿蓝衣服的人?”
“幼儿园老师教的。”男孩认真地说,“她说蓝色是安全的颜色,是消防员叔叔的颜色。还说只要心里想着他们,他们就能听见。”
她怔住。
送走孩子后,她独自坐在台阶上,任雨水打湿肩膀。忽然,手腕上的共感手环微微发热,一道模糊影像闪过脑海:一群模糊的身影站在巷口,朝她挥手,其中一个抬手敬礼。
她认出了那姿势。
正是周振国。
元旦清晨,全国二十四座灯塔站同步播放一段新录音??由AI还原的1983年五人合唱版《消防员之歌》。不同于现在的庄严恢弘,这一版带着沙哑与紧迫,副歌部分甚至有些跑调,却格外动人。
新闻评论区炸开热帖:
> “听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原唱。”
> “原来英雄也会紧张,也会怕,但他们还是去了。”
> “今天带儿子去哨音学堂,他第一次吹响银哨。我说爸爸会听到的,他点点头,眼睛亮亮的。”
林见疏坐在家中,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哨音,忽然觉得炉火有些旺。她起身走进厨房,发现灶台上不知何时又多了一碗面,热气腾腾,旁边压着一张干燥的纸条:
> “新的一年,愿平安不再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