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助农项目(1/2)
姜昕有些拘谨地在沙发边上坐下,点了点头。
“是!我去了好几趟星河集团,都没能见到您,实在是没办法了。”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听说您偶尔会来流光阁,就想着来碰碰运气,没想到您真的来了!”
说完,她立刻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份项目书,双手递了过来,姿态放得很低。
“林总,我有一个助农项目,需搭载苍穹系统来实现技术革新。不知可否耽误您几分钟,扫一眼我的方案?”
林见疏抬手接过那份项目书。
姜昕的心几乎提到......
槐花落在日记本上,花瓣边缘微微卷曲,像一封未曾寄出的信。林见疏望着远处山脊线被夕阳染成金红,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温热,仿佛有谁轻轻拍了拍她的心房。她没说话,只是将手搭在苏念肩头,又往陈念那边偏了偏身子。三人坐着的地方,正是十年前她和陈予安最后一次并肩看星的位置。
风穿过树林,带来远处城市模糊的喧嚣。可这一刻,世界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
“妈妈,”苏念仰起小脸,“你说爸爸现在还能听见我说话吗?”
林见疏低头看她,眼神柔和如水:“你说呢?”
“能。”小女孩笃定地点头,“昨天晚上我梦见他了。他说‘小禾的逃生图画得很好’,还说让我继续当安全小队长。”
陈念轻笑一声:“看来你爸比我还忙。”
林见疏也笑了,可眼角却泛起湿意。她知道,那不是梦。自从“星链计划”上线以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睡梦中收到清晰的信息??不是模模糊糊的情绪波动,而是具体的叮嘱、鼓励,甚至玩笑。就像有人真的站在他们身后,轻声指导。
这不是AI生成的内容,也不是算法推演的结果。它太精准,太私人,太带着温度。
当晚回家后,林见疏打开电脑,调出最新一期的“情感共振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全国共有**三百一十七例高密度意识同步事件**发生,其中百分之八十九集中在儿童群体,且信息传递内容与逝者生前习惯高度吻合。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案例中出现了**跨语言传输**现象:一位只会说粤语的母亲,在梦中听到了已故丈夫用普通话对她说:“别怕,我在帮你守着女儿。”
技术团队称之为“共感裂变”。
而林见疏知道,这是爱的延展??当思念足够深,记忆足够真,灵魂便不再受物理法则束缚。
她正欲关闭系统,屏幕突然跳出一条异常警报:
> 【紧急触发:未注册终端接入】
> IP来源:未知(离线状态)
> 信号特征:匹配C.Y.A核心波频
> 持续时间:0.7秒
> 内容片段:*“右转楼梯承重不足……疏散通道需绕行……”*
林见疏猛地站起身,心跳骤停了一瞬。
这是一段火灾预警。
而且是典型的消防员口吻。
她立刻拨通陈念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你在家吗?”
“在。”他答,“怎么了?”
“刚收到一段信号……像是……他留下的最后指令。”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带苏念过来。”他说,“我们一起去灯塔站。”
深夜十一点,心灵灯塔站B区控制室内灯光微亮。陈念穿着黑色卫衣站在主控台前,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试图追踪那段短暂出现的信号源。林见疏抱着苏念坐在角落沙发上,小女孩已经迷迷糊糊睡去,嘴里还嘟囔着“不能走右边楼梯”。
“找到了。”陈念突然开口。
林见疏立刻起身走过去。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座老旧居民楼的三维建模图,坐标定位在城南老工业区??那里曾是九年前一场重大火灾的发生地,也正是陈予安牺牲的那一晚。
“这不是随机数据。”陈念低声说,“它是定向投射。而且……目标明确。”
林见疏盯着建筑结构图,瞳孔猛然收缩。
“你看这里。”她指着右侧楼梯井,“承重梁标注为红色,但原始图纸里根本没有这个标记。还有这里??通风井上方加了一条虚线箭头,指向左侧安全出口。”
陈念点头:“这不是现代系统的标注方式。这是……手绘逻辑。”
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说出一个名字:“周小禾家。”
李婉母女居住的小区,就在那栋楼的对面。而周小禾就读的幼儿园,每天接送路线都会经过这座废弃大楼外围。
“可这栋楼早就封了。”林见疏皱眉,“没人进去过。”
“不一定。”陈念调出卫星热感影像,“最近三天,夜间有轻微热量波动,集中在二楼东侧走廊。可能是流浪汉,也可能是……人为测试。”
林见疏立刻拨通李婉电话。
铃响三声就被接起,背景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你怎么知道我现在正往外跑?”李婉的声音颤抖,“小禾刚才突然惊醒,死活要我带她来幼儿园。她说‘爸爸让我去看看滑梯旁边有没有坏掉的电线’……可那地方根本没电啊!”
“你现在在哪?”林见疏问。
“快到园门口了。但我总觉得不对劲……这条路太黑了,连路灯都不亮。”
“别过去!”林见疏几乎是吼出来的,“让保安先检查周围环境!马上联系消防队!”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混乱,接着是孩子的尖叫。
然后断了。
“糟了。”陈念抓起外套就往外冲,“走!我知道那条近路!”
车疾驰在夜色中,轮胎碾过积水发出刺耳声响。苏念在后座惊醒,紧紧抱住妈妈的手臂:“妈妈,我害怕……爸爸刚才在我脑子里喊了一声‘快跑’……”
林见疏反手握住她:“抱紧我,我们马上就到。”
十分钟后,他们赶到幼儿园门口。
现场一片漆黑,只有应急手电的光束在晃动。几名保安围在滑梯旁,正试图拉开一块松动的地砖。李婉抱着周小禾蹲在一旁,脸色惨白。
“怎么回事?”林见疏冲上前。
“地下管道老化,”一名保安喘着气说,“我们怀疑有燃气泄漏。刚才小姑娘一直指着这个地方说‘有火会炸’,我们就想查查看……结果发现下面埋着一根破裂的煤气管,压力正在上升!再晚半小时,整个片区都可能爆炸!”
林见疏蹲下身,看着周小禾红扑扑的小脸:“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女孩眨眨眼:“爸爸昨晚梦里教我的。他说‘如果闻不到味道,就看蚂蚁是不是绕着走’。今天我路过时,发现蚂蚁全都往反方向爬……”
人群一片寂静。
就连陈念也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
这不是巧合。
这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通过梦境植入生存技能,跨越生死完成救援任务**。
第二天清晨,新闻播报了“儿童意外阻止重大安全事故”的事件。媒体称其为“奇迹”,专家归因为“潜意识联想”。只有林见疏和陈念明白,这是“守护者意识场”完成了首次**主动干预现实**。
他们在灯塔站召开了紧急会议。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容器’的角色。”林见疏站在投影前,语气坚定,“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记忆的载体,而是可以成为预警系统、心理疗愈师,甚至是危机处理节点。我们需要建立‘应急响应协议’,让这些分散的意识力量,在关键时刻形成合力。”
“但风险呢?”一位研究员提出质疑,“如果这种能力被滥用怎么办?如果有人伪造‘亡者之声’操控生者情绪?”
“那就用最古老的规则约束它。”陈念开口,“只回应血缘与情感深度绑定的对象,只传递与安全、治愈、成长相关的信息。其余一切,自动屏蔽。”
林见疏补充:“而且必须双向验证。每一次信息传递,都要通过至少两个独立感知体确认,才能视为有效。”
计划命名为“哨音守夜人”。
首批入选的“容器”共十三人,分布在全国不同城市,职业各异??有教师、医生、退伍军人,也有普通家庭主妇。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在至亲牺牲后,持续七年以上参与“未来信箱”项目,并多次记录到高精度情感反馈。
启动仪式那天,所有人齐聚线上。
林见疏站在镜头前,身后是苏念和周小禾手牵手的身影。
“你们不必成为神明。”她说,“你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心之所向,哨音所至。**”
话音落下,十三枚银哨在同一时刻响起。
清越的哨声穿越网络,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架起桥梁。
几个月后,台风季来临。
沿海某市突遭强风暴袭击,一座老旧小区因电路短路引发火灾。消防队赶赴现场时,发现楼内仍有十余名老人未能撤离。
救援正在进行,突然,两名队员耳机中同时响起一道声音:
“三楼西侧房间有两名卧床老人,东户门锁损坏,可用破拆钳从阳台切入;四楼小孩藏在衣柜,不要敲门,先吹哨。”
指令清晰准确,完全符合现场情况。
事后调查却发现,那两人的通讯频道全程静默,无人发送过任何信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一位刚加入“守夜人”计划的老奶奶,在梦中看见自己已故的儿子身穿消防服,满脸烟灰地说:“妈,我又帮人逃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