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有能力就是不一样(1/2)
省委大院,书记楼。
吴新蕊跟在新秘书的身后进入办公室,林峥站起身迎接她。
“新蕊同志。”
“林书记。”
两人一握手,也代表了新的清江省领导核心正式形成。
吴新蕊在对面坐下,看着秘书给自己倒上茶。
林峥的秘书又换了。
这位书记对秘书的要求是真高呀。
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换了第四个。
“新蕊同志,京城一行,中央对清江省的要求,是不是更高了?”
吴新蕊点点头:“这次清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掀起的反腐行动,得到中央的肯定,中央希望新的领导层,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林峥颔首,这是敲打了。
如果反腐之后,经济数据下滑,那么现在的肯定,可能就会变成批评。
也会使中央反腐的决心,变得不那么坚定。
“你的担子很重呀。”
吴新蕊却扬起头,目光炯炯:“我有信心,清江省的经济一定会更好。”
林峥赞许地点点头:“省委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林书记,这次进京,除了组织部谈话,也在您的引荐下,见到了许部长,他告诉我,铁道部当前正在进行铁路大提速的准备工作,国家对于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和考察,也进入了论证阶段,我们清江省处于中部,一定会是多条干线的交汇点,新的路线、新的站点,都会进行提前勘测,所以,老火车站的搬迁,是有希望的。”
林峥很高兴:“那就太好了,除此之外,你应该还有别的想法吧。”
“确实有,我们马上就要入世了,外资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投资,与沿海相比,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更低的人力成本、廉价的航运成本、还有区位优势,如果可以,我希望组织一个招商代表团,把我们清江省的优势资源和项目,向国外推荐。”
“是个思路,你想去哪里?”
“欧洲。”
林峥对此表示赞同:“等开完人代会,你写个方案,上常委会讨论一下,估计问题不大。”
吴新蕊说:“那就太好了,时间我打算放在4、5月份,在此之前,我想去下面走一走,摸一摸我们清江省的底。”
见她思路清晰,林峥十分高兴:“可以,我期待你的报告。”
吴新蕊今天过来,就是向林峥汇报自己的执政思路,得到一把手的认可,对她未来五年的工作,非常重要。
工作汇报完了,吴新蕊说起昨天的事情。
“刘清明同志昨天来省城了,他来我家吃了个饭,告诉我,基层工作的感受。”
吴新蕊把刘清明的情况说了一遍,林峥听得很认真,他一直在关注这个年轻人的情况,把他安排到贫困乡,也是一种锻炼。
听到刘清明工作扎实,不急不臊,显然听进去了自己的叮嘱。
听到贫困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林峥的神色十分沉重。
说完,吴新蕊打开随身小包,把一个纸包放到桌子上。
“林书记,这是刘清明给我带的礼物,我想请您尝一尝。”
林峥有些诧异,他拿起纸包,闻到一股味道,打开来。
“野菜团子?”
“您认识?”
林峥不答,这个野菜饼已经蒸熟了,还带着热气。
他轻轻咬了一块,在嘴里慢慢嚼着。
“我小时候,吃过类似的东西。”
林峥似乎在回忆:“想不到,改开20多年了,我们的农民,还要靠它来充饥,这是干部的失职啊。”
吴新蕊点点头:“虽然有着种种客观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我们的党组织,党员干部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寻找出路,一味地“等、靠、要”
,您把刘清明放到下面,是对的。”
林峥咽下嘴里的野菜,苦涩充满了味蕾。
“我很希望,有更多像刘清明同志一样年轻、有冲劲、有能力的同志,充实我们的基层组织,南方一些地区,在试行大学生下基层,在村镇一级岗位上发挥作用,我最近比较关注这一块,你也可以看看,有没有启发?”
吴新蕊记下他的话,又说道:“昨天刘清明同志的话,让我思考了一夜,我在想,我们的乡镇干部能不能扎到下面去,带着村民想办法,不过我有个顾虑,以往他们下去,会给村子带来负担,就怕适得其反。”
林峥并不意外,刘清明总会给人带来惊喜,不是第一次了。
“你的顾虑很有必要,要求他们下村的同时,也要给出一些支持,不然没有意义,可以把他们的工作和晋升挂钩,县里也可以派出工作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一定会越来越被中央重视,你的想法很好。”
吴新蕊叹了口气:“是啊,等到我们有钱了,办法肯定会更多,现在只能力所能及的地给予他们一些支持。”
林峥笑了笑:“他又提要求了?
过不过份,不过份的话,可以考虑答应他。”
对于省委书记这种毫不避讳地偏袒,吴新蕊已经免疫了。
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吴新蕊把刘清明向自己要教编的事说出来,林峥也没想到,他会要这个。
农村的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养老”
每一样,都足以压垮政府的财政。
没钱,真得是寸步难行。
“希望工程”
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可学校能建,老师难找。
让人家顶着民办的帽子,拿那么一点工资,干蜡烛的活。
留不住才是正常。
林峥沉默了,对于省里一二把手来说,五个编制,也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
可这解决不了全省那么大的乡村教师缺口。
刘清明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他们,不要忘了,华夏还有一群随时可能失学的孩子。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同样也要钱。
很多很多钱。
吴新蕊走后,林峥再度拿起他咬了一小口的野菜饼。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放进嘴里。
除了苦涩,还是苦涩,怎么咀嚼,都吃不出一点甜。
*** 省城云州的一家粤式餐厅。
刘清明也在向于惠娴介绍自己的想法。
“我们云岭乡位于林城的山区,是全省闻名的贫困乡,总计两万多的人口,适龄劳动力在5-6千左右,他们当中,极少一部分人去过南方,大部分人有着比较重的乡土观念,希望能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打工。”
于惠娴听着他的讲述,没什么表情,在她的心目中,华夏到处都是贫困,区别不大。
“我想,成立一个劳务输出公司,把这批劳动力组织起来,可以按用人单位的要求,搞一些基础培训,节省他们的时间成本,我们的乡干部,可以跟队过去,方便管理,你们用起来是不是更省心?”
于惠娴点点头:“想法不错,我开始有点兴趣了。”
刘清明说:“可我并没有说服你,对吗?”
于惠娴坦然承认:“我是个商人,需要足够的利益。”
“也就是说,你要直接的好处?”
“可以这么说。”
刘清明摆出自己的条件:“如果根据招收工人的数量,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呢?”
“额外的?”
“额外的。”
于惠娴说:“你不在省委也不在市委,还能影响到云州的优惠政策?”
“如果能,你答应吗?”
于惠娴惊诧了,当她听到刘清明下去之后,其实已经失去了兴趣。
只是出于礼貌,以及之前接触时的感觉,想听听他会怎么说。
但现在,于惠娴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并不简单。
一个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有着无限的可能,她愿意结交。
“刘主任,你能用平等的方式和我进行商务谈判,而不是以势压人,我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