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指挥,大阪之战(2/2)
> 所有重大政策出台前,必须举行不少于七日的‘全民听证公示’;
> 严禁以‘出身’‘言论’‘师承’为由贬黜官员或学子;
> 违者,以‘阻塞言路、危害社稷’论罪。”
诏书末尾,赫然写着一句话:
**“执灯前行,不在一人,而在亿兆同心。”**
次年春,陈砚再次离开杭州。
这一次,他没有目的地。只带着一把伞、一方砚、一本笔记,行走于山野乡村。有人见他在黔东南教苗民识字,有人见他在江淮一带勘测水渠,还有人说,在岭南某个小镇的法庭外,看到一位老者默默坐在台阶上,听着年轻法官宣判一起土地纠纷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但每年三月十五“执灯节”,全国各地都会点亮灯笼。孩子们手捧蜡烛,齐声诵读那段誓言。老师们讲述那个提灯人的故事。商人们暂停交易,为公益捐资。就连牢狱中的囚犯,也会被允许面向窗外,看一眼那片温暖的光海。
多年后,一部名为《明纪?陈砚传》的史书问世。其中记载:
> “陈公讳砚,字子昭,无爵无勋,然天下称贤。
> 其政不炫奇巧,唯求务实;
> 其言不尚虚华,但求达民情。
> 初行新政,举国谤之;
> 十年之后,万民思之。
> 或问:公何以成功?
> 答曰:非我能成,乃民心自醒。
> 故史官赞曰:
> **光照幽微处,风起青萍末。
> 一人执灯行,终引星河落。**”
而在西域戈壁深处,那间被风沙掩埋的密室,某夜忽然传出轻微震动。
一道裂缝悄然裂开,阳光斜射而入,照亮了墙上最后一行刻字: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站起来说话,
这盏灯,就永远不会熄。”**
风过处,砂石轻响,如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