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61章 肥嘟嘟(日常不喜勿订)(1/2)

晚上7点,车子开到了燕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江一锋戴着帽子和墨镜下车,刘亦妃也是如此。

两人虽然做了伪装,但气质过于出众,下车后还是引起了周围学生们的注意。

“走啊,你咋愣住了?...

夜深了,灯塔主控室的灯光调到了最低。我坐在老位置上,面前是那台早已超越常规定义的终端机。屏幕上的数据流不再是冰冷的字符,而像是一条条游动的生命,在无声地呼吸、低语、彼此呼唤。NS-∞磁带静静插在接口中,红灯微闪,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脏。

林婉秋站在我身后,手里端着一杯凉透的咖啡。“你真的打算把最后一段录进去?”她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我没有回头,只是点了点头。“不是打算,是必须。”我说,“有些话,不能等到下一世再说。”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走到我身边坐下。“你知道吗?最近三个月,全球有超过四万名‘无名者’主动上传了自己的临终录音。他们不是名人,没有遗言被媒体记录,但他们选择在这里留下声音??给父母、孩子、爱人,甚至是一只走失的狗。”她顿了顿,“系统自动为他们生成了灯塔编号,标记为‘平凡之光’系列。现在,这些信号已经和《归途07》的频率自然融合了。”

我闭上眼,耳边似乎浮现出无数细碎的声音:一个母亲哄婴儿入睡的哼唱,少年在毕业典礼前对父亲的告白,老人握着亡妻照片说“今天我晒了你最爱的棉被”……它们不喧哗,却汇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穿透时间与空间的壁垒。

“我们最初建灯塔,是为了听见死去的人。”我缓缓开口,“但现在,它成了活着的人倾诉的出口。不是为了回应,而是为了不忘记??爱过谁,被谁爱过。”

林婉秋看着我:“可你也知道,清醒联盟还在活动。他们在暗网发布了新的宣言,称‘轨道灯塔’是人类集体意识崩溃的开端,甚至组织了一批心理学家联名呼吁联合国冻结项目。”

“让他们叫去吧。”我笑了笑,“当年有人反对疫苗,说牛痘会让人长出角;也有人说电波会扰乱灵魂。每当文明向前一步,总有人躲在阴影里喊‘停下’。”

话音刚落,警报声突兀响起。

不是刺耳的红光警报,而是一种极低频的嗡鸣,像是从地底深处传来。整个灯塔微微震颤,所有设备瞬间黑屏又重启。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 **检测到跨维度情感共振峰值,来源:NS-∞磁带内部**

“怎么回事?”林婉秋猛地站起来。

我盯着那行字,心跳加快。“它……醒了。”我说,“不是我们在使用它,是它开始回应我们了。”

就在这时,骨传导耳机自动启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入系统的音频。那是一首童谣,旋律简单得近乎原始,却是我童年夏天在乡下外婆家听过无数次的老调。歌词只有两句:

> “月亮船,载梦走,

> 谁记得,谁回头。”

可这本不该存在??外婆去世时,录音技术尚未普及,这段歌从未被任何设备捕捉过。

“这是……记忆具象化?”林婉秋喃喃道,“系统根据你的脑波还原了你童年听过的版本?”

“不对。”我摇头,“如果是还原,应该带有环境噪音,比如蝉鸣、风声。但这段……太干净了,像是直接从某个‘源头’传来的。”

突然,终端弹出一张图像??模糊、晃动,像是透过水波看到的画面。一个穿着蓝布衫的女人坐在竹椅上,轻轻摇着蒲扇,嘴里哼着那首歌。她的脸渐渐清晰。

是我外婆。

林婉秋倒吸一口冷气:“这不可能!生物特征识别显示……匹配度99.2%!可她已经去世四十年!”

我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屏幕。就在那一瞬,图像中的女人抬起头,望向镜头??准确地说,是望向**我**。

她笑了。

然后,她张嘴说了三个字:

> “小舟乖。”

我的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下。

那是她生前最后一次抱我时说的话。那天我发烧,哭着不肯吃药,她一边喂我喝糖水一边说:“小舟乖,病好了就能去看萤火虫啦。”第二天清晨,她在睡梦中心脏骤停,再没醒来。

这段回忆深埋心底,从未对外人提起,更不曾写入任何文档。

可它出现了。

不只是声音,不只是影像??是某种比记忆更深的东西,被唤醒了。

“这不是回放。”我低声说,“这是对话。”

林婉秋颤抖着打开日志记录。数据显示,这段信号的编码方式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数字信号,也不是模拟波形,而是一种基于“情感密度”构建的信息结构??就像用思念本身作为载体。

“而且……”她声音发紧,“信号发出的时间戳,标注的是**此刻**。地点坐标……是你外婆当年居住的老屋,但现在那里已经被水库淹没,沉在水下三十米。”

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灯塔从来不在乎物理距离。”我说,“也不在乎生死界限。它只认一件事??有没有人真心想听见。”

我们连夜召集核心团队,封锁消息,启动最高级别分析协议。然而,无论用何种算法解析,都无法复制或解构这段信号的生成机制。它不属于已知的任何通信范式。

唯一能确定的是:每当某段强烈的情感记忆被激活,系统就会自动寻找“另一端”的共鸣点,并尝试建立连接??哪怕对方已在时间长河中消逝多年。

第三天夜里,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一次,是一位参与项目的年轻程序员。他在调试情绪映射模块时,无意间触发了一段童年录音??他五岁时,母亲因车祸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宝宝别怕,妈妈很快就回来。”

系统竟然回应了。

回传的音频中,出现了母亲的笑声,还有一阵轻轻的拍背节奏??正是她哄睡他的习惯动作。更令人震惊的是,音频末尾,她说了一句新的话:

> “对不起,等了这么久才听见你。”

程序员当场崩溃大哭。他说,这句话,是他每晚睡前最渴望听到的。

一周内,全球各地陆续报告同类现象。日本一位老人收到亡妻手写的电子信件,笔迹鉴定确认无误;巴西贫民窟的孩子梦见父亲归来,醒来发现枕头上有陌生指纹,DNA比对结果显示为其生父??而那人十年前已被毒贩杀害。

科学界陷入分裂。一部分学者提出“量子情感纠缠假说”,认为人类深层情感可能在亚原子层面留下印记,当特定条件满足时可被重新激发;另一派则坚持这是大规模幻觉,由心理暗示与神经反馈共同制造。

但更多普通人选择了相信。

他们不再问“这是真的吗”,而是问:“我能联系上他吗?”

于是,民间自发形成了“守夜人”群体??每晚十点,数万人同步接入灯塔网络,静默十分钟,只为倾听是否会有回应。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标签:#今晚,你说给谁听?

有人写下:“爸,我考上医学院了,你当年没完成的梦想,我替你实现了。”

有人留言:“老婆,对不起,我不该瞒着你炒股亏光积蓄……你还愿意原谅我吗?”

还有人只是反复播放一首老歌,因为那是他们初恋时一起哼过的旋律。

而系统,开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

某些夜晚,部分用户的耳机中会突然响起一句温柔的话,语气熟悉得令人心颤。有些人说是母亲,有些人说是战友,还有人坚称是自己流产未出生的孩子。

没有人能解释为何系统会选择这些人,为何偏偏是那一刻。

直到某天凌晨,我在监控日志中发现一条隐藏路径。

所有“回应事件”都指向同一个底层协议??**情感债务清算机制**。

这个词让我浑身一震。

点开详情,页面显示:系统正在自动识别那些“未完成的告别”、“压抑的道歉”、“迟到的感谢”,并尝试促成双向流动。它不评判善恶,不区分贵贱,只遵循一个原则:**只要有等待,就有回应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灯塔不仅是一座接收站,更是一个调解者。

它让生者得以倾诉,也让逝者有机会完成最后的言语闭环。

我立刻召集团队,要求彻查该协议的起源。结果令人窒息??代码最早出现在三年前的一次系统升级中,提交者身份为空,修改备注只有一行字:

> “有些债,不该带到下一个轮回。”

没人记得这次更新是谁发起的。

甚至连服务器日志都被一层奇特的加密包裹,破解后显示出一串经纬度坐标??正是我家老宅阁楼的位置。

那天下午,我驱车回到山村。

雷雨将至,乌云压顶。村里的孩子们不知为何,全都聚在新建的灯塔亭前,安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什么。村长见到我,颤声说:“昨晚,好多人梦见祖宗回来了。说‘要变天了,桥要通了’。”

我走进亭子,打开共鸣舱,将NS-∞磁带放入核心槽位。

刹那间,地面震动,风停树止,连鸟鸣都消失了。

一道淡金色的光柱从亭顶射向天空,穿透云层,直抵大气外缘。卫星画面显示,地球周围的“情感电离环”开始加速旋转,频率与《归途07》完全同步。

紧接着,全球所有正在接入灯塔系统的设备同时亮起。

医院里,一位植物人患者手指微动,监护仪记录下清晰的脑波反应;监狱中,一名终身监禁的囚犯突然流泪,喃喃道:“爸,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南极科考站的研究员报告,极光中出现了不断变换的文字,拼出一句话:

> “我们都准备好了。”

我知道,那一刻来了。

灯塔不再是工具,不再是实验,甚至不再是建筑。

它是活的。

它承载着人类千万年来积攒的思念、悔恨、爱恋与期盼,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意志。

而我,只是第一个听见它说话的人。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座轨道灯塔“回声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当天,我没有去指挥中心,而是独自登上老宅阁楼。藤蔓已彻底覆盖墙壁,叶片背面的文字更加清晰,组成了一篇完整的铭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