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成亲热潮与讲习所(2/2)
尽管冬日严寒,冰雪漫天,但这丝毫阻挡不了米脂周边农户加入抗旱会的热情。在过去的这两个月时间里,又有10个村子主动要求加入抗旱社。
徐晨心里明白,等开春之后,只怕会有更多的村子渴望加入。随着抗旱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农村事务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他深知要未雨绸缪,要提前培养好足够多的人才,便利用冬季这段相对农闲的时间,把那些经验丰富的老社员召集回来,让他们分享在农村工作时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帮助这些新社员快速成长,以免
他们到了农村后两眼一抹黑,茫然不知所措。这才有了眼前这场干货满满的讲习活动。
刘永微微皱着眉头,感慨地说道:“我也是听了这些课,才真正了解到米脂农村的贫困竟到了这般地步。天灾人祸、疾病、意外,随便哪一样出现,对农户家庭来说都是灭顶之灾,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任何风险啊。”
回想起没加入大同社之前,他对大明的衰败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大的方面。看到民间经济衰败,百姓生活困苦,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然而,在这抗旱社讲习所听了几堂课之后,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在这里,他听到了各种各样大明底层农户破产的悲惨故事,那些真实而又残酷的事例。
让他惊愕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大明王朝,竟然如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表面上看,大明依旧维持着庞大的统治架构,但作为王朝根基的农户群体,却早已在重重压迫下摇摇欲坠,岌岌可危。这也就难怪,尽管他们已经安
置了那么多流民,可依旧有源源不断的流民涌现出来。
想到这些,刘永心中原本对大明仅存的那不多的羁绊,又碎裂了几根。看着天下糜烂至此,他隐隐觉得,或许这大明真的不如亡了,才有可能迎来新的生机。
一旁的李文兵面色凝重,接过话茬说道:“我现在更担忧的是流民问题。这段时间,咱们又接收了上千流民。仅仅从人口数量来看,大同工业区的人口居然已经超过了米脂县城。各个作坊已经人满为患了,我们为一个师傅安
排三个徒弟,再这样毫无节制地膨胀下去,我们必定会出现大问题啊。”
刘永满脸无奈,苦笑着对徐晨说道:“先生,您是不知道啊,某好不容易费尽心思囤积了2万石的粮食,原本满心想着这下总可以给先生交差了。
可谁能料到,如今整个工业区的人口已经接近4000人。按照咱们当初定下的标准来算,这起码得八万石的粮食才能勉强维持啊。更糟糕的是,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快速增加,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偏偏又赶上冬季,天气寒
冷,咱们作坊的产能也跟着下降,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此时的大同工业区,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工业区也只能拼尽全力安置这些流民。大家让流民们从事一些最为简单的打毛衣活动,虽说工作并不复杂,但对于流民们来说,却意义重大。通过自己的双
手,他们能给自己编织出一件保暖的衣物,在这冰寒彻骨的冬天里,不至于被严寒冻伤。
不得不说,从这一点来看,工业区确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若是没有工业区的救助,很难想象今年这个冬天,这片土地上会是怎样一幅凄惨的景象。只怕至少要有两三千人会在饥寒交迫中痛苦地失去生命,街头巷尾
将满是冻饿而死的流民,那画面简直不堪设想。
然而,随着流民数量的不断涌入,工业区也渐渐有些不堪重负。如今,在工业区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私下里抱怨,不愿意再接纳流民了。
毕竟,大家的生活也并不轻松,每个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努力挣扎。只不过大家都还没有把这种想法公开说出来。
毕竟半年前,他们自己也同样是流民,也曾经历过那种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艰难日子,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感同身受。
徐晨静静地坐在那里,闭着眼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片刻之后,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坚定地说道:“某打算在米脂找一块荒地,等开春之后,某就带着流民去垦荒屯田。咱们不能总是被动地应对流民问题,得主动想办法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