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9章 ,均田考察与毛衣热潮(1/2)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一月一十二日。

在徐晨率领上千青壮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三川庄水坝竟提前五日竣工。而整个工地一片欢腾,热闹非凡。对这些青壮来说,他们既有对完成如此壮举的自豪感,也为以后粮食的增产感到高兴。

徐晨与抗旱会的大队、中队领导们商议过后,决定在三川庄摆上一场盛大的宴会,让所有参与修建水坝的人都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不仅如此,剩余的粮食还将作为奖励,分发给每一位青壮。大伙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享用美食,这场热火朝天的修水库会战,便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

在三川庄水坝顺利竣工之后,徐晨并未即刻返回大同工业区。而是去了流水沟村、伊家洼村、张沟村、李家坝村以及潘村等村落。

他一直关心这几个村子均田的问题,如今半个月过去了,正是需要深入考察的时候。

徐晨带着一行人,踏上了前往这几个村落的路途。

流水沟村,顾名思义,当地有条水沟流过,但比起清溪河,这条河水就真是一条沟了。尤其是冬季,已经干旱到看不到水的痕迹。

“骗子,骗子!”一个相貌猥琐的人被反手绑着,头上戴着尖白纸帽,身上挂着一个长木板,上面写着骗子两个大字。

孙可旺拿着个锣鼓走在前面,敲一声锣鼓便喊道:“麻六,利用戏法骗人,聚敛钱财,无恶不作。

四周的小孩不断的对他丢着土块杂草,村民也对他破口大骂。

骑在马上的大壮看到这幕笑道:“没想到这里也开始游街了。”

徐晨也是一笑,没有来到这个时代是很难理解什么叫封建迷信的,这个时代的百姓太苦了,太多让他们难以承受的事情了,一个小病小灾就能让一个农户家破人亡,贫瘠到极点的物质生活,让农户只能找一些精神的寄托。于

是神棍神婆应运而生,但这些神棍的法术终究是假的,他们能带给农户的只有更加痛苦的生活。

抗旱会每到一处就要扫清这些神棍。

“先生,您来了!”黄松年看到骑着马的徐晨等着赶过来道。

徐晨笑问道:“流水沟村均田情况如何?”

黄松年回道:“流水沟村已经完成了均田,托我们大同社的福,没了艾家的盘剥,本地农户的粮食收入增加了一倍,现在一天能吃两顿干饭了。”

然后他指着热闹的游行示威队伍道:“某来之前此地死气沉沉,但均田之后,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成为了我们抗旱会最坚定的拥护者。”

而后黄松年说着自己这半个月在流水沟做的事情,建立抗旱会的组织,均田,建立村蒙学,宣传卫生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等等。

越是底层的百姓越现实,黄松年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土地,带来廉价的布匹,农具,能把粮食高价卖出去,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让他当即成为了村里威望最高的,其权力甚至超过了族长和村长,所以他能顺利的推行政策。也能得到农户的拥戴。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富农和小地主平日里虽有一些剥削行为,但作恶的程度并非十分严重。农户们也只是希望借此机会,打碎他们长期以来在村里建立的权威,让他们为自己曾经的行为付出代价,倒也没有做出更为过分的举

动。只要这些地主平日没有太过分的恶行,农户和佃户们也并未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在村子里,清缴神婆巫婆等封建迷信势力的行动开展得极为彻底,不仅如此,村子的治安状况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他们凭借着团结一心的力量,成功打退了两波土匪的袭扰,还击毙了五名土匪。

徐晨皱着眉头道:“知道是哪里的土匪吗?”

黄松年道:“附近有股叫老刀把子的积年土匪,有十几个手下,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威胁村民交什么平安粮,不剿他们就下山打劫。”

徐晨对大壮道:“大壮,等会儿你去找一下王二,让他带领护卫队抽时间,把这个所谓的老刀把子给剿了。”

大壮道:“是。”

黄松年大喜,想了一想说道:“先生,村里也想修水坝储水,只是没有钱粮支持,先生能不能支持村里十石粮食。”

抗旱会在山川庄修水坝,通过大同报已经被整个米脂知道了,流水沟村也有大同报,这里的村民也知道了,在他们不远的村子有人修了水坝。

这些村民在羡慕的同时,也有修建水利设施的想法,以前这土地既不属于他们,他们也没有钱粮来修,挣扎的求生已经耗费了他们全部的精力,自然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但现在土地属于他们了,还有看看会这样的组织支撑,村民们点燃了对生产生活的热情,他们也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有了想修水坝的想法。

徐晨在流水沟村待了三日,深切地感受到了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尽管这些村子目前依旧较为贫瘠,生活条件也还比较艰苦,但村民们眼中闪烁着的希望和坚定的光芒,却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个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

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上的转变,让徐晨内心感到十分欣慰,果然只有打破旧的不合理的秩序,才能为新的建设性秩序的建立创造条件。

而后徐晨又去了其他村落,每个村落都待了几天,实地考察了一番,当地均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就回到高家寨,又花了一天时间,把自己这半月的所见所闻全部写出来。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米脂,大同工业区。

徐晨和小五,大壮等抗旱会领导再次来到工业区。

大壮看着眼前的城市震惊道:“某不过是一月没有来工业区,居然认不得这里,这发展的也太快了,城市扩大了一倍都不止。”

徐晨没有太多感触,因为工业区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人稍微多的农村而已,也就是面积大一些,人多了一些,其他没有什么变化。

但对大壮他们来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静止的,几百年一成不变才是常态,像工业区这样剧烈的变化的城市,完全打破了他们的三观,以至于他们内心感受这座城市是一个在快速成长的生命。

工业区建立不过短短四个月,却已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如今,此地常住人口已然超过两千人,若是再算上往来的流动人口,更是突破了三千人之数。这个新兴的工业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然取代米脂县城,成为

了方圆百里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其繁华热闹之景,远非米脂县城可比,在当地百姓眼中,它就像是一座凭空从天上降临的梦幻城镇。

走进工业区,最为醒目、最为热闹的建筑,当属那座纺织厂。瞧那厂外,十几辆马车整齐地排列成队,犹如一条长龙。伙计们忙碌地穿梭其间,将马车上满载的粮食、羊毛、砖头等各式各样的原材料,一一搬运至工业区的仓

库之中。而后,他们又来到纺织厂的仓库,把那堆积如山的羊毛布,小心翼翼地搬上马车。一切安排妥当后,马车缓缓启程,缓缓离开。这些精美的布匹,只要一出米脂县境,便能以高出原价一倍以上的价格售出,着实称得上是

米脂性价比最高的货物了。

而在工业区的另一侧,一幅别样的景象映入眼帘。一大群流民正井然有序地接受大夫的身体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流民,才有资格进入工业区。若是有病症在身的流民,则会被带到专门的隔离区域。流民队伍的两旁,站着十

名身着制服的护卫队成员,他们手持哨棍,神色严肃,一丝不苟地维持着现场的秩序。

话说这米脂的旱灾,虽说在徐晨和大同社的努力下,被控制在佃户尚可承受的程度。

然而,这场旱灾并非仅在米脂一地肆虐,整个陕北地区都未能幸免。在其他地区,可没有大同社出面压制地主,让他们减租减息。

因此,许多佃户在将地租如数交给地主之后,竟发现自己连来年播种的种子粮都所剩无几,甚至一无所有。

无奈之下,这些走投无路的流民们,只能带上自己仅存的一点家当,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

而此时,大同社的名声,早已在整个延安府,甚至陕西行省、山西行省等地传播开来。农户们都知道,大同社是一个真心实意帮助他们的组织。于是,米脂四周的流民们,纷纷朝着大同工业区涌来,只为求得一条生存的活

路。

而米脂四周的县令们,得知有大同社这么个“冤大头”后,竟在流民逃难的路上设起了粥铺。表面上是救济流民,实则是将这些被他们视作“祸患”的流民,一股脑儿地往米脂驱赶。

如此一来,自米脂秋收之后,几乎每日都有几十名流民涌入工业区讨生活,多的时候,人数甚至高达上百人。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流民,刘永一方面赶忙向徐晨求助,一方面紧急召集工业区内所有的作坊管事商议解决流民

的方法。

众人商议决定,全力扩张作坊规模,尽可能多地吸纳新工匠。更是明确规定,每一位合格的工匠,都要带三个徒弟。

原本因各种原因缩减到只剩下一个的土木大队,一口气扩编到了六个。与此同时,工业区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开挖下水道、完善饮水系统,还大兴土木,建设更多的住房。

刘永没有徐晨那么矫情,非要建设什么砖房,在他看来,木房,泥房,甚至稻草房,窝棚,只要可以住人,都可以建设。

就这样大同工业区居住的房屋飞速扩张,原本只有几十栋砖房,但现在每天都有十几栋房屋建设好,原本居住区一下子扩张了好几倍的面积,这才有大壮他们眼前的景象。

且说徐晨等人返回工业区不久,刘永、陈子昂、胡益堂、贺老六等一众骨干便纷纷前来迎接。

众人乍一见到徐晨,不禁微微一愣。在他们的印象里,徐晨生得极为俊美,毕竟在这年月,就算是那些家世显赫的大贵族,也?少能养出如徐晨这般肌肤皙白、体魄健硕之人。然而此刻站在眼前的徐晨,历经半月的操劳奔

波、四处巡视,整个人明显变得粗糙了许多。

刘永满脸心疼,带着几分责怪说道:“先生,您也太过不怜惜自己的身子了。”

徐晨却洒脱一笑,朗声道:“我早就讲过,上千人与我同食同劳,他们能做到的,我岂有做不得之理?这阵子虽说忙碌辛苦,可吃得饱、睡得香,身子反倒壮实了不少。”

的确,这一番历练下来,徐晨从现代带来的那些多余脂肪已然消失不见,倒是曾经部队时期练就的肌肉又重新显了出来。

说罢,众人便一同朝着工业区的议事厅走去。

待落座后,刘永将这一个月来工业区的发展情形详细讲述了一遍。他说道:“如今纺织厂规模不断扩大,纺织机已增添至四百架,每日能产出千匹布。咱们的煤球炉、蜂窝煤更是大受欢迎,价格比柴火便宜了一半有余,已然

牢牢垄断了整个米脂的燃料市场。恰逢如今天气转寒,蜂窝煤的消耗量比往日又提升了三成。

至于木器作坊、铁器作坊、砖窑以及水泥窑,虽说目前尚未盈利多少,但产能均扩张了数倍,吸纳了大批流民,为大同工业区的建设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发展的过程中也着实遇到了不少难题。刘永接着面色凝重地说道:“首当其冲的便是羊毛囤积问题,这可是连先生您都未曾预料到的。原以为随着织布机数量的不断增加,羊毛必定会供不应求,却不想我等都低估了

陕北乃至草原羊毛的蕴藏量。

自先生您提高羊毛收购价格后,一斤明码标价五文钱,这价格几乎与粮食相当。如此一来,整个陕北的商队都纷纷将羊毛运往咱们工业区,每日少则几万斤,多则十几万斤。即便四十架纺纱车日夜不停运转,四百架纺织机全

力开工,也根本处理不完这些羊毛和纺出的纱线。如今仓库之中,已然堆积了足足一百万斤羊毛,某虽有心拒绝收购,却又实在担忧坏了咱们大同社的名声。

徐晨听闻,略作思索后说道:“无妨,多制造些纺纱车,把这些羊毛尽数纺成纱线便是。”

刘永却面露难色,无奈道:“先生,即便如此,也不过是让纱线堆满仓库罢了。”

徐晨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此次纺出的纱线,不妨粗糙一些。”

“粗糙?”众人听闻,皆是一脸疑惑。

徐晨见状,笑着解释道:“这粗糙的纱线,是用来打毛衣的,眼下正值寒冬,正合适。”

织毛衣虽说耗费的时间不比织布少,可织布需得依靠织布机,织毛衣却只需几根木针便可。

徐晨看向依旧满脸疑惑的刘永,宽慰道:“羊毛之事,你无需太过忧心,我自会想办法妥善处理,定不负所托,将这些羊毛处理妥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