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77章,米粥攻势与最后的忠义之士(1/2)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11月8日,大同镇外的北方草原,寒风凛冽,一片萧瑟。大同镇,这座曾被大明视为九边第一重地的军事要塞,此时已尽显衰败之象。

它位于山西盆地西北缘,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着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与草原的交界地带。东依太行,西抵吕梁,北控沙漠,南屏雁门,控扼着桑干河谷,是蒙古骑兵南下的主要通道。一旦失守,游牧势力便可长

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故而素有“北方锁钥,京师藩屏”之称。

然而,到了崇祯末年,这个曾经固若金汤的重镇却已彻底衰败。大量的堡垒被废弃,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大同镇账面上虽有5万余的兵力,但实际上的兵源却只有不到3万余人。由于缺乏军饷,加之天灾人祸不断,大同镇

的粮食全面减产,本地经济陷入衰落。真正有战斗力的士兵也就万余人,一个原本满额的千人城堡,真正能上战场,有战斗力的青壮也不过百余人而已。

尤其是崇祯4年的天灾,给大同镇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山西、陕西、中原等地都干旱严重,更北方的大同镇情况则更为糟糕。当地的粮食几乎绝收,许多远离河道的地区连草都不长,大地干裂,一片荒芜。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大同镇根本无法养活自己的士兵。大量的军户为了生存,不得不逃散。面对这一困境,大同总兵满贵只能无奈地大量放弃长城外的堡垒,将大同镇的防线全线收缩。

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改变大同镇经济崩溃的局面,它迫切需要外来的钱粮输血。然而,偏偏此时朝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当周延儒上台执政之后,本来就没有钱财,像满贵这等天启,崇祯的爱将,也受到了区别对

待,朝廷对大同镇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其自生自灭。

大同镇,息烽墩。

大漠的寒风夹杂着无数细碎的沙粒,像钢刀吹在人身上,一个穿着一件破烂羊皮袄子的明军士兵拿着一把钢刀,在如同沙漠的田地当中不断的挖掘,忽然他好像挖到什么东西,整个人都兴奋起来,然后他加快了挖掘的速度,

没多久,三只肥硕的田鼠被挖了出来,他用杂草把这三只田鼠绑起来,回到息烽墩当中。

“都出来,看看他带了什么好东西回来了。”抓到田鼠的老杨头像打了胜仗的将军一般,得意的炫耀他手中的三只田鼠。

4个挤在草堆当中如同乞丐般的明军士兵,这才缓缓的睁开眼,然后两眼放光的看着老杨头手中的三只田鼠。

“小田你去点火,剩下的人给我把这个东西刮干净。”

吴老三看着这肥硕的田鼠骂道:“这小东西吃的这么肥瘦,人却快要饿死了,这是什么该死的世道。”

大同镇的旱灾规模极其大,粮食几乎绝收,又没有外来的粮食作为补充,满贵只能减少全军的口粮,像他们这种守烽火台的士兵,也只能分到往日三成的口粮,这点粮食只能保证他们饿不死,但也活不好,他们只能挤在草堆

当中,减少能量消耗。

没过多久,息烽墩升起一个小的篝火,田鼠也被剥皮去内脏,然后串起来在篝火上缓慢的烧烤,油光不断闪现,一股肉香味不断在墩内弥漫。

没多久肉烤熟之后,几人开始分食这三只田鼠,吃了几口之后,那个叫小田的士兵忽然开始流眼泪道:“俺想爹娘了,俺家里要有粮食他们就不会饿死。”

其他士兵沉默下来了,这场旱灾让大同镇饿殍遍地,他们的亲人也饿死了。

老杨头叹口气道:“这该死的世道,能活着就不容易了。真不知道大同军什么时候能打过来,他们来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

大同镇其实和大同社的地盘联,大同镇最巅峰时期地盘直接护着整个河套地区,即便是现在榆林府最北边的府县相联,所以大同镇的士兵也知道大同社的事情,靠近大同社的堡垒,更有大量的军户逃离到关中去,所以他们知

道大同社大量的赈济灾民,只是他们没有能力跑到大同社的地盘上去。

忽然老杨头感觉到地面有一点震动,他马上趴在地面上用自己的耳朵倾听,果然感觉到一股万马奔腾的震动。

“不好,蒙古人的杀过来。”老杨头当即冲到堡垒之外,果然看到北方有一股滚滚的烟尘向他们不过来,因为烟尘太大,他们甚至看不清楚,敌人到底有多少骑兵?

但老杨头等人当即点燃已经准备好的狼烟。

没多久,一支上百人的骑兵队把他们这个烽火台团团包围。

不过让他们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穿着烂皮袄的蒙古骑兵,都是穿着他们从未看过样式的棉衣,包裹的完完全全,肩上背着一支火枪,腰上挂着一把战刀,看上去就是一只精锐之师。

“上面的明军士兵,我们是大同军,赶快投降,大同军优待俘虏。”

老杨头惊讶道:“你们真是大同军?”

他一想也对,蒙古人穷的和叫花子一样,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装备,在大漠上能有这么好的装备的也只有富裕的大同社了。

他激动道:“大家赶快出来,大同军终于打到我们这里了。”

然后他带着吴老三等四人出来激动道:“你们终于来了。”

老杨头5人的举动弄得连长都莫名其妙,难道这也是他们大同社的社员?

刚刚那个哭泣的小田道:“听说你们会赈济灾民,俺们村的人都快饿死了,你们管不管?”

连长莫名道:“当然会管。”

士兵马上跪下道:“求这位大人救救他们村子,俺们村的人都断粮,所有人都快要饿死了。”

连长道:“带我们去。”

这个连长向自己营长汇报这个情况,同时跟着老杨头他们到一个衰败的村落当中。

只是他们的来到惊吓住了所有的村民,大家都死死的堵着门口不敢出门。

连长当即命令炊事班长,把他们的口粮全部拿出来,煮了十大锅粥,米粥的香气顿时把所有村民都吸引出来。

连长看着这些饿的如同骷髅一般的老弱病残叹口气道:“所有人排好队,粮食足够大家能吃饱。”

老杨头看到这一幕道:“前面的平远堡,俺熟,带你们打下来。”

大同军救助自己家人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大同镇所有的堡垒。

堡垒当中的士兵杀了自己的千户,百户,打开堡垒的城门,放大同军进入,只求他们能快一点,救助自己的家人。

于是这一路上,大同镇的防线几乎不堪一击,大同军来到哪里哪里哪座堡垒会沦陷。孙可望的军队轻易地杀穿了防线,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杀到了大同城下。

“大同镇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孙可望来到大同城下,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即便现在是冬季,但眼前的景象也太过凄惨,地面干枯得如同戈壁一般,看不到一丝生机。

站在一旁的科尔沁部落少主吴克善气愤地说道:“这还不是大明朝廷烧光政策烧的。好好的草场就被他们这样一把火烧了,再刮上一阵大风,土都被刮没了,好好的草原就这样沙化了。”

孙可望带着 3万多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到大同镇,这阵仗把附近的科尔沁部落吓坏了。他们生怕孙可望是来进攻他们的。毕竟,大同军在草原上名声赫赫,纵横草原几十年的林丹汗一战就被大同军击败,而孙可望更是成为了草

原上最有名的汉人将军。

科尔沁部落首领博尔济吉特?斋桑,在得知大同军进攻的目标是大同镇之后,便派遣自己的儿子吴克善带领5000骑兵前来帮助大同军战斗。

科尔沁部落在草原上并不算很大的部落,但他们的首领斋桑却是个长袖善舞之人。他身为蒙古人,一直对林丹汗极其恭顺,他是左翼蒙古部落首领,并且受明朝册封为一等贤义侯,以此保持与大明的通商关系。

对于崛起的女真人,他也通过将自己的女儿联姻的方式进行交好。斋桑就像在三个鸡蛋之间跳舞,居然一个都没踩破,外交天赋可谓是点满。

在大同社取代林丹汗在草原上的地位之后,斋桑又果断地向大同社臣服。今年,他更是亲自前往长安城,以蒙古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公民议会,现在科尔沁部落也算是大同军的盟友之一了。

孙可望望着眼前衰败的大同镇,叹息道:“没想到大同镇现在的情况连河套都不如,难怪这些军户看到我军会纷纷投降。”

这次的战事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只要在城堡外架起铁锅,点燃篝火,煮上几锅粥,就能把城堡中的明军吸引出来,向他们投降。

而后随着他们深入大同镇,越来越多的军户也纷纷向他们投降。一路上,他们没杀几个大明士兵,却赈济了超过3万的军户。

李应骥看着眼前的景象,对孙可望说道:“派人入城,劝降满贵吧,这样能少死一些人,整个大同镇都需要救济,不能因为战事耽搁太多的时间。

孙可望点了点头,现在的大同镇不仅经济崩溃,生态也处于崩溃的边缘。比起打仗,赈济灾民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大同城,大同总兵府内。

满贵正与大同镇的官员们围坐在一起眉头紧锁,商议着如何应对眼前来势汹汹的强敌。面对大同军的凌厉进攻,整个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陷入了慌乱之中。

最初,朝廷命令满贵支援中原。满贵接到命令后,立刻着手准备粮草、军械,可还没等他准备妥当,朝廷又改变了主意,下令他去支援太原镇。满贵无奈,刚准备出发,却得知大同军几万骑兵已浩浩荡荡地杀到了大同镇下。

这下,他也不用出发了,只能直接在城内组织大同保卫战。

参将孙祖神情凝重地说道:“城下的是大同军的第六师。按照大同军的编制,一个师大概有一万七千人。但此次他们还带了大量的蒙古人,总兵力大概有三万余,并且还配备了48门红衣大炮,其威力不可小看。”

马林皱着眉头,补充道:“孙可望可是大同军的第一悍将。前年就是他带领一万余骑兵阵斩了林丹汗,而后一路势如破竹,吞并了整个林丹汗的领地。”

满贵苦着脸,长叹一声:“大同军就没有好对付的。他们在山西省攻城略地,如今已经打下了半个山西。现在我等不要说救援山西,就连大同镇自身都需要救援了。”

这段时间,大同镇可谓是坏消息不断。探马传递消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大同军进攻的速度。他们常常是刚刚得到某座城池被包围的消息,紧接着下一个消息就告知他们,这座城池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大同军攻占了。

大同军半个月就夺取了半个山西行省,甚至还包围了太原城,这样的进攻速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面对如此强悍的大同军,他们去支援山西。只怕大同镇的士兵刚过去,就会被敌人一口吞并。

如今,不用去救援山西省了,反而是大同镇自身需要救援。但满贵他们心里清楚,朝廷已经没有兵力来救援他们了。宣大、辽蓟的兵力要防备女真人,直隶的士兵要么去支援中原,要么用来保卫京城,他们根本找不到援

军。

所以大同镇现在的,只怕他们手下的那些士兵,要献出他们的首级投降大同军,他们也想不到,士兵会因为一些米粥就主动投降大同军,一点对朝廷的忠义之心都没有,坚固的大同防线,面对大同军如同纸糊的一般。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之时,一个士兵匆忙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总兵,贼寇的使者来访。”

满贵和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大同军此举究竟有何意图。但满贵还是说道:“让他过来。”

没多久,一个身穿大同军制服的年轻人被带了进来。年轻人神情镇定抱拳说道:“俺是大同军中尉连长孙康,奉我们师长孙可望的命令,前来对你们招降。如果你们愿意投降,根据我大同社的战俘法令,你们的生命和财产都

会得到保证。你们想留在大同的地盘也可以,想要回明朝也可以。”

满贵听后,拍案怒道:“你我双方还未交战,你们未必能打得过我。”

孙康不慌不忙地说道:“如果将军想要一战,我大同军奉陪到底。不过这场大战最好速战速决,因为大同镇的军户已经扛不了多久了。战争每多拖一天,就有无数的大同军户被饿死冻死。我们只是想早日结束战事,早日救济

他们。”

孙康的话让满贵等人羞愧不已。大同镇下面的情况他们再清楚不过,可清楚归清楚,他们却无力改变现状。他们变不出粮食,也变不出钱财。

即便有将领爱兵如子,也最多只能保证自己的士兵不被饿死。要是做得再多,还会被文官怀疑有造反的嫌疑。在大明官场中,武将就该贪婪成性,杀人如麻,若学名将爱兵如子,便会被视为异类,不被官场所。众人早已习

惯了这一套规矩,却也只能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挣扎。

孙祖寿望着孙康说道:“还请让我们商议一番如何?”

孙康神色冷峻道:“你们只有一天时间,明日升起之前,你们还不投降,我军就要正式对大同城发动进攻。”说罢,他便跟随士兵下去等候。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