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43章,搭建蒸汽产业链与女真人的改变(1/2)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3月10日。

长安城的蒸汽作坊内,弥漫着一股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摆放整齐的零部件上,折射出金属的光泽。

原本实验室性质车间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了,徐晨安排了一个全新的厂房交给他们。

朱九也从未想过,开作坊竟然可以采用这样独特的模式,流水线组装模式。

这话分开来朱九懂,但联合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半天不明白,直到看到了车间的生产过程,他才恍然大悟。

这里并不自己生产具体的零件,而是将生产任务分包给长安的各大作坊。耀州第一钢铁厂负责生产锅炉,长安火炮厂承担气缸的制造,关中第一火枪作坊则专注于火管的生产,其余的零件也都有相应的作坊负责。

蒸汽作坊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各个工厂运输过来的零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虽然有一多半技术精湛的工匠去了产业链的其他作坊担任驻场技术人员。

但他们招聘了30多名学徒。在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的悉心指导下,学徒们也逐渐熟练起来,能够参与到蒸汽机的组装工作中。

没过多久,作坊就达到了日产五台蒸汽机的速度,而且随着工匠们技术的日益熟练,产能还在逐渐增加。

然而,这套蒸汽机产业链在最开始的时候,效率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零件的残次率太高,因为徐晨对零部件的标准要求极高,那些为他们提供零件的作坊苦不堪言。最开始这些作坊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亏本严重。

此时,徐晨才从制造蒸汽机的美好幻想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大明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虽然在世界上处于顶尖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作坊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徐晨本身集结了整个关中最优秀的铁匠、铜匠等技术工匠,这才使得他在制造蒸汽机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但整个长安,也只有关中这一小撮工匠拥有这样的高超技术,其他作坊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

尽管如此,徐晨并没有放弃。标准化才是工业化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对整个关中的手工业体系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于那些愿意亏本提升技术的作坊,徐晨让钱庄为他们提供贷款,并从蒸汽作坊派遣技术高超的工匠作为驻

厂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准。

就这样,一个涉及几十家作坊的蒸汽机产业链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作坊因为无法达到要求而退出,同时也有新的作坊加入进来。徐晨让每个主要的零部件都有两三家作坊来提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技

术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蒸汽机产业链在他的努力下逐渐稳固。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3月12日。

长安星晨车马作坊内,孔晨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自家工厂的质检报告,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报告显示,自家生产的各类螺丝弹簧,良品率已经达到九成以上。这个成绩意味着,他每生产一个螺丝就能赚取一倍的利润,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为了生产这些小小的螺丝和弹簧,孔晨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他整整贷款了十万两银子,购买了新式的车床,还专门为生产弹簧和螺丝购置了研磨机器,建设了新式的热处理窑炉。这些投入甚至比当初建设车马场还要多,这要

是失败了,他就倾家荡产重新开始了。

但现在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只要都督府的订单不减少,最多两年就能回本。

就在孔晨沉浸在发财的畅想中时,梁九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严肃道:“孔东家,你们的工匠已经达到技术标准了,现在关键是要严抓产品的质量,也就是都督所说的良品率。只要能保持在九成五以上,你们的利润就能有一倍以

上。”

孔晨感激地看着梁九,说道:“还是要多谢梁师傅啊。要不是您的指导,我们哪能有今天。”

接着孔晨想了想,试探性地说:“梁师傅有没有兴趣留在我们星晨马车作坊?我愿意给您20两银子的工钱,您出行的车马我包了,四季服装、年终奖等,只要都督给的,我都愿意给。”

梁九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说道:“俺还是更想为都督做事,对不住孔东家了。都督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孔晨连忙说道:“哪里哪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我的本事哪能和都督相比。这段时间梁师傅你们教了我们不少本事,我在天然居订了酒席,感谢梁师傅这段时间对我们的教导。”

梁九想了想,便答应了下来。

孔晨看着梁九离开的身影,心中暗自盘算:“几个螺丝弹簧就如此赚钱,如果我也生产蒸汽机的话,那该赚多少银子啊。”

虽然他不知道都督府蒸汽机作坊的利润具体是多少,但一台蒸汽机售价500两,那里的利润肯定比自己多赚10倍都不止。想到这里,孔晨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渴望和憧憬。

长安城郊外。

杜家庄农场坐落于渭水河岸,这里的土地是整个关中最为肥沃的。其中有8000亩土地连成一片属于杜家,于是这里的村落便被称作杜家庄。

自从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以杜家庄的土地为核心,将四周几块零散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了杜家庄农场。周边5个村落的上千户人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农场的工人。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建设,杜家庄农场已然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农业城镇。

有一个小区式的居住区,存放农具的仓库,粮仓,还有供大家交流的小广场。

这一天,农场的工匠们正在田间劳作,突然看到了一幕奇景:三头健壮的牛拉着一个宛如铁塔般的庞然大物,正缓缓朝着农场走来。那铁塔模样的东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农场里的农户们停下手中的农活,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家伙。

而农场的孩子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兴奋地尖叫着,立刻将这个奇怪的东西团团围住,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有的孩子还伸手去触摸那冰冷的铁壁。

“去去去,不要影响大人做事。”土根是当地的一个负责人,他一边挥手驱赶着四周的小孩,一边笑着对那三个跟着机器一同前来的技术人员说道,“可算是把你们的机器盼来了。据说这玩意儿能抵得上几十辆风车呢,俺们农

场现在正处于春耕时节,急需大量的河水来灌溉田地。”

学徒侯勇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道:“俺们在附近的农庄已经安装了十几台这样的机器了。只要有足够的煤炭,它抽水的效率比普通的风车要强上10倍呢。”

说着,他指着蒸汽机下面的轮子,继续介绍道,“关键是这玩意儿带轮子,可以沿着河道移动,灌溉效率更高。风车就不行了,一旦在那里树立起来,就只能待在那里一动不动。

土根激动得眼睛发亮,连忙问道:“花多久时间能用起来啊?俺们都等不及了。”

侯勇自信满满地回答道:“只要你们准备好了竹管,现在就可以开始抽水了。”

土根拍了拍胸脯,说道:“竹管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这机器大显身手呢。”

随后,在这三个学徒的带领下,三台蒸汽机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相隔一里的河岸上。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最大效率地利用这三台蒸汽机来灌溉田地。

到了地方之后,侯勇熟练地把蒸汽机固定住,然后找来一些稻草,小心引燃木材,接着再把煤炭添加上去。这种老式的蒸汽机,启动的时间相对要久一些。大家只看到这个铁塔一样的家伙开始冒烟,但却没怎么动,不免有些

着急。

随着炉火越来越旺盛,锅炉里面的水开始被烧得沸腾起来。沸腾的蒸汽开始缓慢地驱动着气缸。

“嘟嘟嘟!”的声音开始从蒸汽机当中传出来,这声音在寂静的河岸上显得格外响亮,让四周的村民们都愣住了,他们从未听过这样奇特的声音。

随着气缸的转动,轴流泵也开始旋转起来,水开始从主管当中冒了出来。最开始只是涓涓细流,让所有人都有点失望,但很快水流越来越大,很快水渠就如同一条小河一般,源源不断地把水运输水渠当中,通过水渠流向更远

更广的田地当中。

“好!有了这机器,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土根兴奋地大声叫道,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其他来看热闹的农户也纷纷拍手叫好,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喜和期待。灌溉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尤其是这几年关中地区干旱严重,农户们一半的精力都花在挑水灌溉上了。有了这机器,他们终于可以轻松许多了。

土根激动地说道:“三台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农场的需求,某再定10台。”

虽然一台蒸汽机加上轴流泵要550两银子,价格不算便宜,但都督府补贴七成,算下来他们只需要支付165两银子,这就很划算了,加起来也不过2000两银子,他们拿得起。

农场原本有10座大型的风车,每座造价高达300两银子。这种风车灌溉效率也比较高,通过水渠,每座风车能灌溉上百亩的田地,而且平时还可以当作磨坊,用来研磨面粉、薯粉等农作物,所以虽然造价高昂,但对农场来

说也是非常划算的。

不过,有了蒸汽机之后,土根对大型的风车就有些看不上眼了。这蒸汽机抽水效率比风车高太多,以后风车就专门用来磨面粉好了。

土根想了想道:“这机器能不能磨面?”

周勇一愣,但马上说道:“只要设计一个专门的传动机构,蒸汽机是可以磨面的,风车,水车能做的事情他通通能做。”

土根道:“那就麻烦同志帮我们也弄几套研磨的机械,这样我们也不用多建的风车了。”

“好!”

蒸汽机作坊生产的第一批蒸汽抽水机,几乎都被大同社的农场订购了。这些农场成为了一个个传播的源头,农户们只要看到这机器的抽水量,就没有不喜欢的。

即便价格相对较高,但有都督府的补贴,这么大的便宜不占,那不是傻子吗?

160多两银子虽然对于单个农户来说也不算少,但对于一个村子来说,还是能够承担得起的,更不要说都督府还说了可以用秋收的粮食来抵钱,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买了!

于是蒸汽抽水机开始在整个关中供不应求,到处都是购买的请求,订单直接排到了一年后。

看到如此火爆的订单需求,徐晨也只能加快产业链的整合。他督促下属的作坊,不断提升产能和良品率,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其实,抽水机只不过是蒸汽机应用中最微小的一方面。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为纺纱车、纺织机提供动力,还能用于制造火车,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

不过现阶段,大家还没有发现这些需求,徐晨也不会主动提及,因为对关中来说,多一架蒸汽纺织机,少一架蒸汽纺织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少一台抽水机,可能就要饿死好几个人了。现阶段,他只能全力满足关中地

区的灌溉需求,让更多的农田得到滋润,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安稳。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3月13日,辽东的沈阳依旧被寒冷笼罩着。

然而,在枪炮作坊内,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众多的火炉熊熊燃烧着,散发出滚滚热浪,让此地变得异常炎热。

作坊里,铁匠们都穿着短衫,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他们正卖力地工作着,用铁片在铁管上精心地打成枪管的形状。

每一下锤击都充满了力量,火星四溅。枪管成型之后,他们又熟练地安装枪托、火药锅、铁条、刺刀等零部件,而后一杆杆重型火枪被组建出来。整个作坊里,只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铁匠们粗重的呼吸声。

皇太极身着常服,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走进了枪炮作坊。

他看着这忙碌的场景,又拿起一支支成型的火枪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道:“这可是要上场杀敌的武器,你们可不要学明朝的那群贪官污吏糊弄将士。”

总领汉人居民事务督察官养性马上上前一步单膝下跪道:“陛下放心,每支火枪都有工匠的名字,谁敢糊弄陛下,奴才要他脑袋。”

皇太极满意的点点头,而后问道:“这个火枪作坊一个月能生产多少条火枪?”

他恭敬地回道:“陛下,每月可制造800条重型火枪,其威力和质量都不输给汉人的火枪。”

皇太极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说道:“数量还是少了一些。如今战事频繁,这点火枪远远不够。”

女真人对火枪火炮的重视程度,在不同时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努尔哈赤时期,经过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女真人缴获了明军大量的火炮火枪。

然而,努尔哈赤对这些火器却不屑一顾。因为当时的辽东镇已经彻底腐化,明军火枪火炮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时候,这些火器不仅没能发挥作用,反而炸死了自己的人比敌人还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