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29章,上课(1/2)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7月18日。

徐晨回到长安城后,立刻着手让洪承畴着手组建三司使部门,并且要求其详细统计整个都督府的存粮数量,以及每个月的粮食消耗情况,以此精确计算出都督府在秋收时需要购买多少粮食,才能维持日常的需求。

已经占据关中如此大的地盘了,也应该开启工业化了,徐晨打算从统计粮食开始,后面会逐步增加布匹,煤炭,钢铁,水泥等物资的统计,而后加大投入,加快对这几个行业的发展。

全面的官营化对现在的大同社来说,根本做不到,但只记录几种货物,制定几个行业发展的规划,现在的大同社还是可以做到的。抓住几个重要行业是大同社最好的选择。

洪承畴领命后,迅速组织人员展开工作,长安城的各个粮仓、粮库都迎来了忙碌的统计人员。

而徐晨就在此时,张献忠朱猛二人就找到徐晨,汇报中原的变动。

朱猛恨铁不成钢道:“都督,高迎祥在彰德府又败了,他请求我们支援。”

高迎祥在逃出山西省之后蛰伏了一段时间,但女真人入关之后,他的势力又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河南行省卫所的精锐调到了北方去和女真人激战,他四周的压力低了很多。

另一方面,大明王朝腐朽的组织能力帮了大忙,很多军队行军连路途上的补给都没准备好,结果这些军队因为缺粮而溃散,溃散的士兵因为害怕朝廷的处罚,或是落草为寇,或是直接投靠了高迎祥,再加上中原也是天灾人

祸不断,并不缺少流民。

于是这半年多时间,高迎祥的部下快速增加,很快突破了5万了,然后他一路攻城略地,攻克了彰德府四县,就在他雄心勃勃的想要彻底攻占彰德府的时候,孙承宗带领五省联军来围剿高迎祥。

这也和他选定的根据地位置有关,彰德府紧挨着直隶行省,距离京城只有不到500里,威胁太大了,所以孙承宗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了。

不要看明军不敢和女真人野战,但要打农民军,却一个个士气高涨,战斗力飙升,高迎祥面对,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武力装备也占尽优势的明军,被打的节节败退,5万大军直接溃败,他只带领少量的心腹再次逃到了太行山

上。

徐晨对农民军也没有多少期望,他们能拖住明军就算是帮助大同社了。

徐晨了解情况道:“让高迎祥带人去潼关,接收我军的一批武器装备,还有告诉他,不要老想着打城池,把这自己的根基扎在明军最薄弱的地方,他才能生存下来。”

张献忠道:“都督我们是不是派遣一些军官,帮助高迎祥他们练练兵,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实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提前摸摸中原的情况,等我们粮草充沛之后,进攻中原就方便多少。”

徐晨道:“可以安排一批人帮助中原义军练兵。”

接下来的一个月明军可谓是势如破竹,在大同击败了打游击的王嘉胤不说,还利诱王嘉胤小舅子斩杀王嘉胤,至此中原以北的农民起义军彻底被剿灭。

而在击破高迎祥,斩杀王嘉胤之后,明军又在南阳府击败了罗汝才,罗汝才被迫带领少部分残部逃到了江淮地区,而这三股中原最大的农民军势力被剿灭之后,其他的小股义军势力或是逃到山上,或是投降朝廷。

大明在一个月内快速的稳定了中原的局势,而后孙承宗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了防止大同军杀入中原,他坐镇洛阳,大规模的在河南府修筑堡垒,加固原有的城池,同时把中原五省的兵力开始集结在河南府,山西省一

线。

看的徐晨都无语了,你还真只会筑堡垒这一招,不过想了一想,徐晨觉得不能就这样看着明军修筑堡垒,他也要想办法主动出击,军队虽然不能派,但却可以看派抗旱会的成员,提前在中原农村布局。

8月19日,大同学院热闹非凡。这座学院是按照后世大学的模式精心打造的,设有经济学、法学、农田水利学、大同思想学等多个专业学科。学院的基础设施也和后世的大学相差无几,三层楼的教学楼,足球场绿草如茵,

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学生寝室,餐厅等设施。

这里汇聚了来自大同社的学员,还有长安其他会社的学员,甚至有来自山西、河南行省的学员。大同学院已然成为了大同思想的传播源头,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吸引着各地追求进步思想的学子。

此时,大同学院的足球场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两支球队的队员们在球场上奋力拼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其中,大同思想学系的李岩成为了球场上的明星。

他身材高大魁梧,又学过武艺,在球场上犹如一头勇猛的雄狮。他奔跑起来速度极快,所到之处,对方球员纷纷被他撞倒,人仰马翻。很快,他就突破了对方的防线,杀到了守门员面前。只见他一脚重炮,足球如同一颗炮弹

般直飞球门,稳稳地射进了网窝。

球场上顿时沸腾起来,一半的人欢呼雀跃,他们为李岩的精彩进球而喝彩;另一半人则垂头丧气,为球队的失分而懊恼。

球赛结束后,傅山、薛宗周、王如金三人来到操场附近的一个凉亭歇息。他们坐在石凳上,一边擦着汗水,一边谈论着学校周边的事情。王如金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说道:“我们学校附近的那个敦化区,赵财主因为贿赂公民

议会选举被抓起来了。”

薛宗周听后,惊愕地张大了嘴巴:“8月都还没过,赵财主就这么急着拉选票了。他也太心急了。”

王如金笑着解释道:“他不拉不行啊。都督府传出来的消息,先生对上次的公民议会的选拔非常不满,认为商贾太多了,还有一部分地主力量进入,这次要保证有八成的名额给农户和工匠。赵财主肯定是怕自己选不上,所以

才想走歪门邪道。”

薛宗周有点失望地摇了摇头:“这还有公平性可言吗?我可听说了,上次的公民议会,那些农户工匠几乎是战战兢兢的,根本没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就结束了会议。农户工匠本就见识短薄,和他们商议国家大事,先生还是太

理想化了。”

傅山却不这么认为,他认真地说道:“我倒觉得这没什么。天下的农户和工匠占了九成九,现在都督却只让他们占八成的名额,这已经是吃亏了。至于公民议会闹出的笑话,谁第一次行使权利的时候不会不习惯,不会犯错误

呢?但只要多经历几次就好了。就像都督说的一样,谁的第一次都会犯错误,但只要大趋势是好的就行。朝廷那些阁老倒是饱读诗书,可大明在他们的治理下却变得江河日下了。”

傅山越说越激动,他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说道:“公民议会的未来好不好,大家都不知道,但皇权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看得到。大明200多年来,明君就没几个,近100年来可以说是个个昏君。我大明这200多年历史已经

证明了,君主已经成为天下之大害了,阻碍了天下的进步。就像这次几十万大军看着女真人押着汉人出关为奴,女真人加起来也不到百万人口,而大明有万万的人口,就这样朝廷还打不过女真人,皇权之害已经危及到我们所有天

朝子民了。”

傅山可不是一般人,他算是少年神童。15岁时,他就通过了童生考试入围博士子弟,二十岁考上了生。他为人正直,有正气,看不惯大明朝堂的政治腐败,官场的龌龊不堪。他思想进步,喜欢李贽的学术思想,厌恶封建

礼教的压迫,看不惯官员的虚伪假道学,更对贪官污吏和社会腐败深恶痛绝。

也就是在他考上生的同一年,大同思想随着义军传播到了山西行省。傅山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当即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他瞒着家人和自己的两个好友离家出走,来到了延安府。而后他们三人考上了大同

学院,如今已经入学两年了。

在延安府的这两年里,傅山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大同社的官员清正廉洁,政治清明;士兵讲道理,守法纪,有礼貌,和他在山西行省看到的士兵完全是两个样子。他觉得说大同军是王者之师一点也不为过,延安府的百姓

团结友爱,哪怕接连遭遇旱灾,大家也共同面对,整个北方的旱灾就是陕北最严重,但偏偏他们遭受的损失也是最低的。

所以傅山坚定的认为天下的未来就在大同社这里。

傅山接着说道:“皇权就像一只苍蝇,再完美的苍蝇,它也只是一只令人讨厌的苍蝇。而公民议会,它的缺陷再多,却也像一只雄鹰。拥有国家的公民,春秋战国的贤者也只说出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

但唯有我们大同社是真在践行这条理念。”

傅山再次强调道:“拥有国家的公民,我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朱家的奴仆。光靠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捍卫公民议会了。”

傅山的这番话让其他两人也激动起来。“拥有国家的人”,在这片土地上,也只有在大同社的地盘上才能这样说话。他们也是被这句话所吸引,才跑到延安府来的。

“都督来上课了,大家去大教堂听课去。”一个学生突然激动地大声喊道,声音在学院里迅速传开。

刹那间,整个学院都变得嘈杂起来,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涟漪。在延安府的时候,都督徐晨还能经常给学员们上课,可自从搬迁到长安城之后,随着大同社地盘的不断扩大,徐晨事务日益繁忙,来学

院的次数反而变少了。所以,这次都督来上课的消息,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学员们的热情。

学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从四面八方朝着大教堂涌去。没多久,大教堂里就挤满了学生,大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徐晨微笑着走进教室,看到座无虚席的场景,笑着说道:“看来我的课还是蛮受大家欢迎的。”

众多学员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人甚至直接大声喊道:“因为都督的课有趣,大家都爱听。”

徐晨笑着回应道:“多谢各位学员给某这个面子了。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课是封建制度的演变。那么,什么是封建制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分封建国。”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最典型的封建王朝就是周武王开创的周朝。当年,周武王击败纣王之后,为了统治广袤的天下,就派遣周朝的宗室子弟,到周朝国土之外的地区去击败敌人,建立国家。这些国家就成为了一个个诸侯

国。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分一块给自己的部下,一级级传导下去,于是就有了卿、大夫、士。这就是我们2000多年前的制度,不过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这种制度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但在我们这片大地的西面,还有一个西方文明。他们还保留着这种等级制度。他们有国王,还有公侯伯子男等贵族阶层。各位如果对周王朝的封建制度感兴趣的话,有机会可以去西方世界去看一看。”

徐晨扫视了一圈教室,接着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感到奇怪,周武王为什么不学着秦始皇使用郡县制统一国家,而是要分出几百个诸侯国来管理国家呢?从秦汉以后的经验来看,诸侯就没老实的,他们不是在造反的道

路上,就是准备造反。”

话音刚落,傅山站起来,大声说道:“先生,我大明的诸侯就很老实,除了成祖皇帝造反之外,最近的都是上百年前的宁王了,比起两汉的诸侯,两晋的诸侯,我大明的诸侯还是很老实的。”

徐晨微微一笑说道:“你以为他们不想造反啊,只是朝廷看的紧,他们只是没这个条件而已。”

现场的学员们听了,想到朝廷像养猪一样圈养着这些诸侯王,不禁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好了,不说题外话了。回到刚刚的话题,周武王之所以要分封诸侯,就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允许周朝直接用郡县制来管理天下。”徐晨收敛笑容,认真地解释道。

“周朝的农具和武器都是以青铜为主,铜的习性,想来各位同学都懂,它的延展性虽然好,但坚固度和耐磨度都远远不如铁。用青铜农具的农户,只能开垦出像关中和中原这样的黄土地,到了江南的红土地就很难开拓了。这

也是为什么我华夏的文明源头都在黄河两岸,因为当时最好开拓的土地就在中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了。这玩意价格低,数量大,关键是又硬又耐磨,这一下开垦田地就方便很多。大家看史书就会发现,西周之时,各个国家相互连接不到一起,就是因为使用青铜器开荒是一件成本很高的

事情,但到了春秋战国之后,各地的诸侯国都学会了炼制铁器,开荒的成本极大的降低,诸侯国不断地开拓,他们的土地就连接到一起,而后大诸侯吞并小诸侯,开启了一段长达几百年的战国乱世。”

“这段历史虽然乱,但其实是生产力带来的进步。西周的分封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时代了。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用最残酷的战争来筛选制度,最终秦国摸索出了军功受田和郡县制度。这就是铁器带来生产力进步后配套出来

的上层结构。这就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你的生产力只能生产青铜,那配套的只能是分封制度。”

“当然,同样是郡县制度,这2000多年来天下还是处于缓慢的进步当中,所以配套的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变革。我们天朝的贵族体系,从铁器出现之后就敲响了丧钟。到东汉、两晋隋唐,这上千年时间门阀是天下主人,东

晋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天子也不过是大一点的门阀而已。”

门阀的实力就不如贵族的强大,他们就没有明确的封地,但他们的数量也更多,也就是说千年前的生产力,能让更多人来管理这个国家。

“就这上千年而言,门阀做的有好有坏,既有盛唐那样的盛世,也有两晋五胡乱华的悲歌。”徐晨的讲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学员们都听得入了迷,仿佛穿越回了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徐晨站在讲台上,眼神坚定而锐利,继续阐述着:“从宋朝之后,地主士绅开始成为天下的主人,皇帝则成为了最大的地主。到如今的大明,差不多历经600多年。

地主势力就进一步比门阀还要弱,毕竟再强大的地主也不敢说和朱家共天下,但地主的数量也更多,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也更多。

然而,这600多年里地主士绅阶级交出的答卷,却不尽如人意。两宋时期,一直遭受外族欺凌,在辽、金、西夏等外族的威胁下艰难生存;元朝更是外族掌权,华夏文明陷入低谷;大明这200多年来,也是守内虚外,对外缺

乏开拓进取的精神。用一句话来总结,地主士绅阶级极其保守,不愿意对外开通交流。”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