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天命所归(2/2)
马车继续前行了10余里,他们却发现一个庞大的队伍,正被一群大同社士兵押着往长安城方向前进。洪承畴透过马车的窗户仔细观察这群人,发现他们虽然穿着朴素,但皮肤白净,很多女子的姿色都算得上是佳丽。从他们
的气质和穿着打扮来看,明显与普通的百姓有所不同。
罗伟看着这支队伍,猜测道:“不知道这些是三原的大族,还是耀州的大族。”
洪承畴疑惑地问道:“大同社想把他们关押起来?”
罗伟摇头道:“不久前,大同社攻占了甘肃镇,但现在甘肃镇人口少,土地荒芜,城镇被蒙古人侵占。都督府决定移民实边,这些人都是要去甘肃镇。”
洪承畴听了愕然,移民实边,这在历朝历代都很常见,但自古以来都是用罪犯、贫民来移民实边,把大族迁移到边塞,这真只有大同社能做得出来。
洪承畴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免有些不忍。要是自己的家乡被大同社攻占了,只怕他家族之人也会像现在这样吧。
倒是罗伟对待此事却看得十分淡然。在他看来,这些大族当初就杀了他们重民社和几万人无辜之人,现在只是让这些大族迁移到边塞之地,没让他们偿命,大同社已经够仁慈了。
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同社为什么能比他们重民社更有效率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敢毫不留情地铁拳镇压这些大族。
在清田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其实也有能力拿出资金,但地方藩王、士绅地主势力盘根错节,他们都会阻碍清田。而现在关中这些势力只要敢轻举妄动,大同社就会直接连根拔除。
洪承畴叹息道:“可能天下真需要大同社这样的组织来拨乱反正吧。”
朝廷其实也有过像徐晨这样的强力人物。在张居正的组织下,万历九年朝廷田籍上的土地达到了700多万顷,增加了五成多。只可惜张阁老病逝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原貌,朝廷户籍上的土地又变成了只有400多万顷。
现在洪承畴想一想,是天子自己放弃了拯救大明的机会。如果当初天子能够坚定地支持张推进居正的改革,或许大明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一辆辆马车缓缓前行,车轮有节奏地碾压着崎岖不平的地面,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罗伟等五人坐在马车里,尽管有车厢的遮挡,但一路的颠簸还是让他们疲惫不堪。
终于,耀州的城门映入眼帘。耀州知州刘宗敏带着一众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刘宗敏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干练与热情。
当马车停下,罗伟等人从车上下来时,刘宗敏立刻大步迎上前去,脸上绽开了爽朗的笑容:“总算把你们给盼过来了!一路上辛苦了!”
罗伟赶忙上前,抱拳行礼道:“知州大人客气了,为都督府清丈土地,我等不敢言辛苦。只是不知我等应该去何地丈量土地?”
刘宗敏摆了摆手,说道:“不急不急,各位先休整一晚,恢复恢复元气,明日咱们再做事。”
他们的确需要好好休息一番,罗伟也就没客气了,带着社员到了刘宗敏安排的地方休息。
当晚,刘宗敏招待罗伟等人。席间,刘宗敏一边热情地劝酒,一边分享着在耀州清丈土地的经验。
“各位先生,耀州核心地区的土地已经丈量完成,但耀州多山还有很多偏僻地方有遗漏。
这些地方山高水恶,野兽众多,百姓贫穷,你们要注意安全,必须带上武器在身上。”
刘宗敏神色严肃地说道,“耀州这地方山地众多,当地的野兽也不少,像什么野狼、野猪之类的,在野外很容易对你们的安全造成威胁。
而且,当地还有不少忙时为农闲时为匪的人,他们可不会轻易让你们顺利清田。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罗伟点了点头,说道:“某也曾去过农村,深知农村问题复杂。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
刘宗敏接着说:“不过你们也放心,我们大同社已经安排好了抗旱会员,去农村建立基层组织,你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他们,登记好户籍,田籍,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我们来做就可以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县衙的院子里。一个叫李国齐的抗旱会员,带着十名带着火枪的士兵来到了罗伟等人的住处。
“两位先生,咱们出发吧。今天咱们要去的是一个叫白头山村的村子。”李国齐说道。
众人跟着李国齐出了城,朝着白头山村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李国齐向他们介绍着白头山村的情况:“白头山村处于马栏山深处,村庄四周的山上有四通八达的小径,是白河的上游。周围群山森林茂密,树木郁郁葱葱,很容易隐蔽。而且这路也比较难走,大家要小心一些。”
洪承畴迟疑看着他们,大同社共有13人,这其中10人是士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李国齐是领头的抗旱会成员队伍当中还有一个长相比较清秀的年轻人,看上去就没吃过苦,还有一个上年纪的老学究。
通过简单的交流他知道,那清秀的年轻人算是大族旁支,他是要去白头山村做夫子,而那个老学究是个屡试不中的童生,后面投靠大同社,学会了几个土方子,算是大夫。
不算士兵大同社一个村子就安排三个小吏,按照他们一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光这一个村子的政务人员大同社耀开出72两银子,再加上他们的福利待遇,村子里的日常开销,只怕上百两银子都打不住,但一个山村能弄出上
百两银子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