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7章,工业化世界(1/2)

崇祯二年(1629年)8月28日。

延安府的肤施城迎来了一个平常却又充满活力的日子。自从两年前被大同社占据,这座原本寂寂无名的边陲小城便如同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生着巨变。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短短两年时间,肤

施城已然成为了塞北明珠,跻身整个大明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列。

经过两年的大力扩张,肤施城新增了四个工业区。这些工业区宛如城市的财富引擎,是整个大同社乃至延安府财富的重要源头。每个工业区都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少则能创造几十万两银子的财富,多则能达到几百万两。四大

工业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投资建厂,成为了整个北方商贾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在肤施城的北方,一座大型马市拔地而起。这里汇聚了各方的商队,草原的马队带着膘肥体壮的牛马和矫健的战马,西域的胡商携带着异域的珍宝和特产,中原的商队则带来了精美的丝绸、瓷器等货物。

为了方便他们进行交易,大同社打造期货交易市场。任何商队来到肤施,他们的货物都会被安置在专门的仓库中。

商人们将自己的货物信息挂在期货交易市场上,所有商贾都能清晰地看到货物的详情,然后快速达成交易。这种创新的交易模式极大地加快了货物流转的速度,构建起了整个北方最繁华的市场。

工业区和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如今,这座城市的工匠数量超过了十万人。每天工匠们上下班的时候,肤施县的街道上便满是川流不息的人群。随着大量新的行业和岗位的出现,城市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满足工匠们的出行需求,专门的公交马车应运而生。只需一文钱,工匠们就可以乘坐公交马车贯穿一条航线。而那些有钱的大户和高级工匠则可以选择乘坐私人马车。此外,还有服务于工匠群体的小吃街、戏曲街、百货商品

街等等,这些街道满足了工匠们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

工匠们既是财富的生产者,也是财富的消费者。农业慢节奏的生活习惯逐渐从他们身上消失,工业化快节奏的生活开始占据主导。每天抬头看着城市当中的塔钟已经成为了肤施人生活的习惯之一。他们忙忙碌碌,每日勤劳地

工作,为这座城市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凡是第一次来到肤施城的人,都会被这里忙碌、紧张和活跃的快节奏气息所震撼,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今天,又有一批新客人来到了肤施城。一位年轻的士子站在街道上,看着满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景象,不禁惊叹道:“都在传肤施是塞北明珠,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此地的繁华甚至超过了长安城三分。”

这位惊叹的年轻人便是振兴社的韦,他之所以来肤施,主要是几天前北河套商社传来信息,商社即将在肤施城分红,需要股东前来开股东大会,并且监督分红。

“云逸兄,居然有如此多髡发短服,简直是礼崩乐坏。”振兴社的杜轩一脸看不惯地说道。

大同社占据延安府之后,徐晨开始将大量后世的生活习惯引入这个世界。首先就是头发的改变,陕北本就时常遭受旱灾,气候炎热,而在这个时代,人们还要留着长头发。每到夏天,徐晨都被头顶的长发折磨得苦不堪言。同

时,随着大同社逐步开启工业化进程,长头发对操作机器的工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都占据一府之地了,现在轮到他来改变世界了。徐晨决定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移风易俗,推广男女短发。男的留短寸头,女的则是齐肩短发。一开始,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改变,毕竟传统的发型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华夏族群一直都是务实的群体,虽然徐成没有强制要求改变发型,但却制定了安全规则,长发的人要戴上安全帽,防止头发卷入机器当中。

大部分人冬天还能忍受,但到了夏天本来就炎热,还要戴一顶帽子,尤其是当发现另外一些人不用戴帽的时候,那就异常难以忍受了。当人们发现这种发型对生产生活有诸多好处时,便开始有大量的人纷纷效仿。

其中商家也成为了推动短发推广的重要力量。因为工匠因头发绞入机器受伤属于工伤,商家需要花钱治疗。而只要把头发剪短,这种工伤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却可以减少九成。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商家们极力宣扬短

发的好处。

除了发型,徐晨还开始推广后世的工作服和工匠服装,如短袖短裤等,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长衫等服装。

徐晨虽然不是设计服装的人,但这些后世流行开来的服装款式显然是更适合工业化时代的生活的,所以也快速在肤施的工人群体当中流行。

如今,走在肤施的街道上,已经能看到三分后世的景象。韦和杜轩等人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既对这里的繁华感到惊叹,又对肤施出现的变化感觉到格格不入。

对于第一次来到肤施城的人,尤其是那些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来说,大同社推行的诸多变革实在是难以接受。毕竟在这个时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深入人心。

丰富看着街上那些留着短发的男女,忍不住冷哼一声,满脸不屑地说道:“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理都不懂,这大同社果然是一群蛮夷。难怪会做出在文庙当中动武的举动,简直是无圣人,违背伦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

对大同社的鄙夷和不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话是叫我们爱惜身体,不是说头发不能动。我华夏的服饰也是从古到今多次变动,适应时代懂不懂。”他们的话语被正在逛街的夏允彝等人听到,夏允彝当即反驳道。

虽然他们对大同社也有很多不满之处,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还是能够理解大同社的做法。

韦祁听到夏允彝的话,心中一动,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适应时代,兄台此言可谓是至理名言。”而后他拱手行礼,礼貌地说道:“在下韦,长安人士。听各位兄台的口音,不像是陕北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想

要了解这些人的来历。

周立勋微笑着回答道:“我等是从江南来的。”

“江南!”韦祁等人听后,不禁大吃一惊。在他们的印象中,江南人很少会来到陕北这个偏远的地方。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与陕北的荒凉和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来只听过北方人去江南。

徐孚远解释道:“我等是游学来到陕北,听到大同社要开议会,所以想要在肤施见识一下大同社的议会是怎么回事。”

“我等也是。”韦祁等人这才恍然大悟。大同社的议会制度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北方有大量的读书人都在此时来到肤施城,想要一探究竟。他们的内心除了惊讶,更多的好奇。他们没想到大同社的事情居然能传到遥远的江

南去。

其实,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远、彭宾五人也有自己的无奈。

徐光启还是决定留在大同社,担任农学院院长,他们亲身经历之后,知道大同社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叛逆势力,他们认可大同社带来全新的组织形式和重新让天下形成了凝聚力,所以他们对大同社的组织和施展的政策是有好

感的。

但他们还是难以接受大同社对士绅赶尽杀绝的政策。夏允彝他们能接受皇帝当做泥胎木塑,摆在庙门接受供奉,甚至他们讨论之后,觉得废除皇帝,实现公天下也未必不行,但连士绅都赶走,他们不能接受,双方只能分道扬

镳了。

在游历了大同社的地盘之后,他们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打算回乡考取功名,然后把自己在大同社看到的政策在朝廷推广。他们不相信士绅真的就要被扫下历史舞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朝廷中改变现状。

这次来肤施他们打算再看一次大同社的议会情况,就回自己的家乡,苦读考科举,而后再想办法改变大明的现状。

两群人交流了片刻,便各自离开了。

夏允彝等人这次打算逛一些上次没有看到的地方,走着走着就看到一个写着科技博物馆的地方。

几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走进了这里,不过进来之后他们就有点后悔了,因为他们发现来到此处的都是一些10来岁的小萝卜头,他们的来到就有点鹤立鸡群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女夫子温和笑道:“先生为什么要让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大家玩耍之后手中就有很多看不见的病菌,不清洗的话就容易带入到身体当中,今天大家就在显微镜下看看这些病菌,以后要勤洗手了,知道

了吗。”

而后这些小萝卜头一个个用眼睛对着显微镜,看到显微镜下那些活动的微生物一个个发出惊叹的叫道:“还真有!”

他们的举动弄得夏允彝等人也是一脸好奇,等这些小萝卜头全部看完之后,在知道这台机器可以让人观看,他们也上去观看,结果他们真发现了一些像虫的东西在水滴中游动。

夏允彝最开始看的时候甚至不敢相信,明明是一滴清澈的水,在这台机器下,就好像出现了一个世界一般。

而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用毛衣给他们讲解了静电的原理,而后说道:“静电虽然微弱,但也极其危险,根据我们的研究,几年前王恭厂大爆炸可能就是静电引发。”

夏允彝吃惊道:“你们有什么证据吗?”

两年前恭王府大爆炸,不但炸死了2万京城的百姓,甚至连当时的皇长子都因为爆炸惊惧而亡,这可以说是直接改变朝廷格局的大事件。

工作人员道:“我们可以做实验。”

他弄了一点硝石粉,而后拿两块毛线在硝石粉上方揉搓。

“噗!”没多久那小团硝石粉直接被引燃。

工作人员道:“这就是静电引燃火药的过程,很多无缘无故的爆炸都可能是这个原因,想要杜绝静电,最好在炸药作坊弄一根铁柱,让工匠摸铁柱,因为我们发现铁可以吸引静电。”

这个博物馆是徐晨弄的,主要就是为了宣传一些生活上的常识,和生产上知识。

肤施也有大量的火药,即便徐村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还是有几次小规模的火药爆炸事件,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后来徐晨查了很久,才想到了可能是静电引发的,因为大同社最不缺少的就是羊毛衣,偏偏陕北又干旱,经常引发静电,自然容易点燃火药。

徐晨为了让自己人眼见为实,就弄了这个小实验,后面这个科技博物馆逐渐扩大,向肤施城所有人宣传新的卫生习惯,科学知识。

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比较忙,很少来这个科技博物馆,徐晨只能重点让那些学生过来,规定学生每年要来两次科技博物馆,普及日常的科学知识。

五人出科技博物馆叹为观止,夏允彝道:“大同社日新月异,我等也要努力了,不然真有可能像徐先生说的,被踢下历史的舞台。”

话分两头,韦等人入城之后寻找客栈住下,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重民报在大同社的地盘也有,看样子销量不错,他们所在的客栈居然购买了不少。

当然这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重民社被当地各个报纸围攻,他们观看大同报,工人日报,肤施报都对贺函和他的秀子营口诛笔伐。

说他们滥杀无辜的百姓,并把百姓的头颅做成京观,说明所谓的重民社名不符实,他们口中的民不过是士绅而已。

重民社还想反驳说那些是叛逆,但延安府的报纸可可不会听他们这说。

“这是谁造成他们叛乱?”

“他们给朝廷交了赋税,朝廷却不能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这难道不是朝廷之错,士绅之错。’

总之各家报纸全方位的批判重民社,让重民社的名声都臭了。

这让他们有点高兴,在长安城他们被重民社压制,这里却可以看到重民社的窘迫。

崇祯二年(1629年)9月1日。

肤施县的期货交易所内,一间豪华的包间里气氛略显欢快又充满期待。这里即将举行北河套商社的收益结算大会,32位北河套商社的大股东齐聚一堂,其中就有韦和杜轩。

当韦祁和杜轩看到其他股东时,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韦祁小声地对杜轩说道:“那边那个是宁夏贺家、姜家、张家的人,这个是山西温家、范家、乔家的代表。”

这些家族在当地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在商业和官场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轩脸色有些尴尬,指着不远处说道:“某看到庆王家的管事。

“他们可是宗亲,居然也资助大同社。”韦说着,心中不但没有了刚刚的尴尬,反而怒气逐渐涌了上来。

在他看来,地方大族资助大同社是为了家族延续,分散投资以求自保。但庆王作为皇室宗亲,与大明休戚与共,却支持大同社,实在是目光短浅。他不禁感叹老朱家竟有如此糊涂之人,难怪大明的江山会日渐衰败。

其他股东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尴尬,毕竟地方上的大族圈子就那么大,彼此或多或少都有过交集。在大同社的地盘上遇到熟人,那种微妙的气氛不言而喻。

好在刘永的到来缓解了现场尴尬的气氛。刘永是这次大会的主持者,他面带微笑,热情地和各位股东寒暄了几句后,说道:“现在我们正式召开北河套商社大会,各位找地方坐好。”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