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71章,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地主终将被碾碎(2/2)

量。在流通环节,无论是农户购买农具,还是工厂工人购买生活用品,粮票都能顺畅地在市场中流转。

而回笼机制则保证了粮票的合理数量,避免通货膨胀。同时,钱庄体系的建立更是加快了都督府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将闲置的粮票存入钱庄获取利息,也能在需要时从钱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

对于徐晨来说,在后世的知识储备让他深知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在他看来,这点财政赤字算不得什么,因为大同社下属的资产也在快速扩张,发行的粮票都是有抵押物的,只要大同社的信用还在,这套以粮票为核心的经济

体系就可以正常运转。

而且,他心里还有一张底牌,那就是对外战争。如果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打下宁夏镇,弄个1000万两银子,大同社又可以多发展两年,再打下关中把几大王府和士绅搜刮一番,应该可以弄个几千万。

然而,夏允彝等读书人听完徐晨的讲述后,却眉头紧皱,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反感和不安。

在他们的记忆中,当年太祖皇帝发行宝钞,以官方强制手段让百姓使用,结果却搜刮了不少人的钱财,导致民间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在他们眼中,徐晨所说的粮票和宝钞似乎并无本质区别。

终于,夏允彝忍不住站了出来,语气中带着一丝质问:“所谓的粮票不就是宝钞的变种吗?徐先生也是想用宝钞来搜刮天下的百姓吧。”

徐晨并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解释道:“粮票和宝钞有着本质的区别。宝钞如果不能兑换其他的货物,那才是纯粹的搜刮工具。但我们大同社的粮票可以从我们这里兑换真金白银、羊毛布、食盐、钢铁等各种货物,还可以抵

税。它是和我们的物资储备和作坊紧密挂钩的,和宝钞完全是两回事。”

徐晨尽量用他们这个世界听得到的语言来解释这些经济现象,但他们听完还是有点迷糊。

夏允彝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一直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徐晨带领大同社所做的诸多事情,像兴修水利、发展工业等,他内心其实是认可的。但有一点他始终难以接受,那就是大同社打击士绅的做法。

夏允彝神情严肃再次发问道:“先生又为什么要剥夺士绅的财富呢?他们也是天下的一份子。”

杜麟征他们也跟着看向徐晨,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不解。说句实在话,他们也很钦佩徐晨带领大同社取得的成就,但唯有残酷打压士绅这一点,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徐晨听到这话后,陷入了沉思。过了许久,他缓缓开口道:“我们大同社打击士绅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一场革命。革命的本质就是通过暴力手段对天下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如果一场革命不能对旧

的天下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不能触动既得利益者,那还算什么革命呢?就好比一间破旧的屋子,里面的布局和陈设都已经腐朽不堪,如果只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不进行彻底的改造,那屋子终究还是会倒塌。我们必须打破旧有的

利益格局,才能为新的社会秩序腾出空间。”

顿了顿,徐晨继续说道:“其二,我们大同社要建立大同秩序,不允许有人靠着垄断土地谋取巨额利润。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我们的制度会快速退化成为和大明一样。在大明,有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家财万贯;而

没有土地的人,即便勤劳一年,也得不到一个温饱。我们大同社要建立的制度,是让做工的人在能解决自己温饱的同时,还能养活家人;种地的人一日三餐都能吃饱;纺织的人能穿上新衣服。而要实现这一切,我们就必须把那些

不劳而获的人除去,把他们的土地重新交给农户,让土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夏允彝听完,喃喃自语道:“这样的大同世界也未免太残忍血腥了。”他想到士绅们失去财富和地位后的悲惨境遇,心中不免有些同情。

彭宾三也满脸不解地问道:“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非得用这么激烈的手段吗?”

徐晨冷笑一声,神情变得有些激动:“朝廷收税哪年不逼死人?关中这几年即便有我们大同社的赈济,也死了几十万农户。而山西行省现在更是杀的血流成河,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你们怎么不劝说地主士绅少拿一

点,给天下的百姓一条活路呢?

他们既然都不给天下百姓一条活路,那么百姓为什么要在意他们的生死?新时代已经开始了,这就是历史的滚滚车轮,任何挡在前面的都是螳臂当车,最终会被碾压。

就像当初贵族几百年前的门阀士族一样,他们也不甘心跌落历史的舞台,但终究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地主士绅难道就比贵族门阀更加高贵吗?现在,轮到他们被扫下历史的舞台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