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53章,百年难得一遇的夺取河套机会(1/2)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11月1日。

残酷的战争让榆林城带上了一丝肃杀的气氛,气氛格外紧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古话说得好,困兽犹斗。此时的榆林卫将门,已然陷入了绝境。他们世代盘踞于此,本以为可以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如今护卫队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榆林城紧紧地笼罩起来,让他们无路可逃,这反而让他们团结起

来拼死反抗。

当榆林卫将门察觉护卫队放干了护城河的水,并且还挖掘隧道到了城下时,他们心中的恐惧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他们明白这条隧道挖通知时就是护卫队攻破城池之日。他们展现出了将门子弟最后的勇气,毅然决然地主动出城,试图反击护卫队的挖掘行动。

他们在主将的带领下,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扛着火枪,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护卫队。这些将门的家丁们,长期接受军事训练,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此刻被逼到绝境,战斗力更是异常凶猛。

经过大同社的教育,他们也了解到了火枪的重要性。于是他们丢弃了朝廷中看不中用的鸟枪,自己打造,四处搜罗,东拼西凑,竟然也拼出了八百条重型火枪。这些将门子弟凭借着自己多年从军的经验,同样弄出了一个长枪

加火枪的阵型。

而护卫队这边,情况却有些棘手。由于一次性招募的士兵太多,火器等武器装备根本跟不上。徐晨只能用简单廉价的长枪做武器,并以火枪兵为核心,长枪兵为护卫,山寨了西班牙方阵。

在这个方阵中,远处用火枪和掷弹筒进攻,近处则用长枪戳刺。近战,远战皆可以,双方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的军阵。

第一次交手,战场上顿时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护卫队的士兵们按照徐晨的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斗。远处,火枪齐鸣,子弹呼啸着飞向敌人;掷弹筒也不断发射,炮弹在敌群中炸开,掀起阵阵血雨腥风。而当敌

人靠近时,长枪兵们则挺起长枪,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榆林将门的家丁们也毫不示弱,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丰富的经验,拼着一成的伤亡,一次次地冲破护卫队的火力网,用自己手中的重型火枪反击,长枪兵展开近身搏斗。

一时间,枪炮轰鸣,血肉横飞。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场战斗异常惨烈。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战,双方拼了个半斤八两,都死了上百人,伤了三百余人。最后,榆林将门的那些家丁们不得不退入城池,结束了这场大战。

此后,双方又接连打了两场。一场比一场更加激烈,两边的伤亡情况也都差不多。在这三场战斗当中,护卫队死了500余名士兵,伤亡了上千人。榆林将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伤亡数字与护卫队相近,甚至更多一些,

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伤筋动骨的打击。

榆林将门总共的家丁也就7000余人,2000余人的伤亡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而且,他们的护理条件极差,重伤人员基本上是必死无疑,就连轻伤都有一定的几率死去。在那简陋的营帐中,伤员们痛苦地呻吟着,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而徐晨听过南丁格尔的故事。他知道护理对于伤员的重要性。虽然他弄不出青霉素,但让医生护士搞好清洁卫生,用高纯度的酒精消毒,还是可以做到的。

在护卫队的营地中,徐晨专门设立了医疗区。医生和护士们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对伤员进行精心的护理。他们仔细地清理伤口,用酒精消毒,然后敷上草药。在这样的护理下,护卫队里轻伤的士兵基本上很快就可以痊愈,重

伤的大部分也可以活下来。

看着逐渐康复的士兵们,护卫队的军官们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场与榆林将门的战斗,虽然艰难,但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向他们倾斜。

中军大帐内。

护卫队高层汇聚,帐内气氛严肃,所有人都盯着沙盘。

参谋长张献忠严肃汇报报战况道:“榆林将门已经有三日没有主动出击了,根据估算,他们的伤亡超过了2000人,已经接近三成,他们是承受不住伤亡了。”

现场的将领们听到这话,原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有人不自觉地长舒了一口气。

他们现在回想起与榆林卫将们的激烈交锋,那困兽犹斗般的顽强抵抗让护卫队成立以来还从未遭受过如此惨烈的伤亡。

朱治领心有余悸地说道:“真没想到那些榆林卫的家丁如此凶悍,每一次冲锋都像是不要命一样。”

张献忠继续说道:“那些士兵战斗力强悍的原因,俺也派人打听清楚了。榆林将门这次是真的拼命了,开战之前,他们就给了所有家丁每人50两银子,还承诺只要能击退我们,再给50两。而且,他们还悬赏50两银子一颗人

头。”

王二冷笑一声,不屑地说道:“现在才开始大方,不觉得太晚了吗?他们以为靠这点银子就能让那些家丁为他们卖命到底?”

高小四接过话茬:“现在我们有近10倍的兵力优势,俺倒是觉得这样跟他们拼消耗更好。再拼掉他们上千家丁,到时候他们守城的人都不够,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榆林城。”

然而,张献忠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都督,时间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刚刚第二旅传来消息,察哈尔部集结了上万骑兵,已经来到健安堡之外了,看这情况,他们是榆林将门请来的援军。”

朱治听后,先是一怔,随即笑道:“这可真是猫和耗子都联合在一起了,这可真稀奇。不过现在大壮手里有5万大军,还会怕区区上万的蒙古骑兵?”

张献忠继续道:“赵云飞部也被上万明军进攻,但好在赵云飞击退了敌军,并且反过来包围了富县。”

驻扎在吴堡的第三旅虽然暂时还没有察觉,太原镇集结的情况,但我军依旧要小心他们。”

徐晨道:“在没有剿灭农民军之前,太原镇,固原镇是腾不出手来支援榆林卫的,让贺六他们提高警戒,关注敌人的动向即可。”

明军可是号称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他实在很难想象会有哪个镇明军会违反常识,拼命救助榆林卫。

张献忠接着说道:“大壮旅长请求主动出击,想要歼灭察哈尔的骑兵。”

徐晨皱了皱眉头,问道:“大壮说是什么原因了吗?”

现在对护卫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占据榆林城,这也是他们最开始设定的战略目标。这个大壮也是知道的,但他还要主动歼灭察哈尔的骑兵,肯定是有吸引他主动进攻的原因。

张献忠清了清嗓子说道:“从草原传来的消息,今年女真人在草原上连续进攻了两次进攻察哈尔部,林丹汗被打得被迫西退,察哈尔部损失了一半以上的部众和青壮。

俺还专门询问过来自草原的商队,他们也承认了这条情报的真实性。也就是说,现在察哈尔部元气大伤,正处于百年来最虚弱的时候,林丹汗为了休养生息也退出了河套地区,这也是百年以来河套地区蒙古人势力最衰弱的时

候。这可以说是天大的好机会,大壮旅长想趁机占据前套地区,为我军全面攻占河套地区做准备。”

听到这里,将领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要真像张献忠说的那样,河套地区真成了一颗熟透的桃子,只等他们摘取了。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黄河地区的前套、中套、后套都有一块比较肥沃的平原,可以用来种植粮食。大本营自土木堡之变之后国力衰弱,让出了河套大部分地区,只在前套建立了宁夏镇,同时在河套之外设立了榆林镇来防备

草原上的蒙古人。

河套大部分的肥沃草场都被察哈尔部占领,这也是蒙古人动不动就能杀到延安府的原因,后来大漠上林丹寒崛起,他也看上了这块草原最肥美的草场。所以在河套地区,主要的势力就是察哈尔部和林丹汗部,但现在这两个大

势力都受到了女真人的重创,林丹汗更是带领部众退出了河套地区。

所以说现在收复河套地区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一点也不为过,只要解决了察哈尔部这上万骑兵,河套就成为了一个熟透的桃子,任他们摘取。

而此次大同社进攻榆林卫,消灭自己后方的敌人是一方面,趁机占领河套地区,屯垦河套,增加粮食供给,才是最重要的战略原因,也就是说察哈尔部哪怕不支援榆林卫,此战过后护卫队也会主动进攻察哈尔部,夺回整个河

套地区。

第一旅参谋长刘文雄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都督,这可是天赐良机,我军只要消灭了察哈尔部,重筑五原城,再前往河套中部重筑云中城,依靠阴山堵死蒙古人进入河套的道路,河套地区就重新归我汉人所有,这是老天

要我们一战而定河套。

现在榆林卫已经是困兽犹斗了,我以为应该支持第二旅,让他们歼灭察哈尔骑兵,彻底占据河套。”

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可不像大明那么保守,白白地把肥沃的河套让给蒙古人。他们还有10万的流民要安置,还有什么地方比河套更适合安置流民呢?

更不要说现在这种机会上百年才能遇到一次,大家都不想就这样白白浪费。

所有人都统一了想法之后,徐晨也认为这是收复河套最好的时机,他说道:“传令给高大壮,说都督府同意了他的出战,同时告诉他,此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能让蒙古人把我们看成是敌人,而要让他们把我们看成是朋

友。要灵活运用我大同社的理论,告诉底层的蒙古人,天下穷人是一家,要用阶级矛盾击败民族矛盾。

张献忠抱拳行礼,说道:“遵命。”

徐晨又转向孙可望,说道:“孙可望。”

孙可望立刻上前一步,大声答道:“末将在。”

“你留下一连的人马在榆林,然后你带骑兵团主力支援第二旅。”

不管是和蒙古人对战,还是这后续的清理蒙古部落占据河套,都需要大量的骑兵,而而榆林卫这里却用不上骑兵,徐晨干脆把护卫队所有的骑兵集中交给高大壮。

“遵命!”

建安堡在榆林城百里之外,孙可望率领的骑兵快马加鞭,骑行一日便抵达了第二旅的营地。他带来了徐晨允许出战的命令,第二旅的营地里顿时热闹起来。

陈子昂笑着说道:“都督说的有道理,这一战的确是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哪里有什么蒙古人、明人之分?只有穷人和富人。我们要让那些底层的蒙古人知道,我们是来帮他们摆脱富人压迫的。”

察哈尔还真不能完全算是农耕部落,占据了肥美的河套地区之后,他们也重视吸引中原的农户到草原来,帮助他们耕作农田,修筑城池。

因为税收低,盘剥少,还真吸引了不少农户去草原耕作,当然这不是说蒙古人就是什么善茬,这是农户在草原更金贵,他们的待遇就稍微高一点,受到的盘剥就稍微少一点。

同样因为压榨重,草原上的蒙古人也是大量的跑到大明的地盘上去,同样因为大明懂放牧的人少,加上蒙古人就比较悍勇,他们在大明的待遇又比草原的同胞高一些,甚至还有大量的蒙古人在大明为官,大同镇总兵满桂就是

蒙古人,他最后为了大明的天下拼上了自己的老命,说是满门忠烈一点也不为过。

道理都是相通的,数量多了就没有统战的价值了。

吴亚军却一脸严肃地说道:“关键是我们要打赢,打不赢什么攻心战都是虚的。要是在战场上连敌人都打不过,说再多的道理也没人会听。

高大壮自信地笑道:“榆林卫的将门家丁都打不过我们,蒙古人连榆林卫的家丁都打不过,我们军的战斗力还在他们之上,更不要说现在还有孙可望的骑兵团了。”

他拍了拍孙可望的肩膀,说道:“明日要是追击敌人,就拜托孙团长了。”

孙可望拱手行礼,坚定地说道:“遵命。我骑兵团定会全力配合,将察哈尔骑兵一举歼灭。”

此时,营地外的士兵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士兵们或是插着刺刀,或是清理着火枪,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而在营帐内,将领们正围绕着作战计划展开着更加细致的讨论,一场决

定河套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11月2日。

建安堡外的草原上,寒风凛冽,阴云低垂,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惨烈厮杀。

高大壮率领所有建安堡内的士兵出堡垒。他知道此次出战责任重大,关乎榆林卫防线的安危,关乎护卫队后续的河套战略。

他站在军前,拔出自己的佩剑,大声吼道:“儿郎们,今日我们踏出这建安堡,便是与敌决一死战!保家卫国,在此一举,随我杀破敌阵!”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