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49章,草原上的动荡与破坞堡的神器(1/2)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10月20日。

凛冽的寒风席卷着河套草原,枯黄的牧草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悲凉。察哈尔部的营帐错落分布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却少了往昔的热闹与生机。

陕北的干旱如同一场无情的灾难,蔓延到了这片草原。除了黄河沿线和有水源的草场,河套其他地区的草场减产剧烈。原本肥美的牧草变得稀疏矮小,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牲口过冬的需求。

部落里到处都是牧民们焦虑的身影,看着瘦弱的牲口,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为了减少损失,大量的牲口不得不被屠宰,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与草原上压抑的氛围交织在一起。

今年对于察哈尔部来说,可谓是天灾人祸不断。二月的时候,女真人皇太极趁着林丹汗西征的时机,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他命令多尔衮、多铎为先锋,率领着精锐之师如鬼魅般迅速扑向多罗特部。

毫无防备的多罗特部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中瞬间陷入混乱,部落中的男女老少四处奔逃,哭喊声、惨叫声响彻云霄。最终,这场突袭以女真人的胜利告终,他们俘虏了11000余人,这极大地削弱了察哈尔部的力量。

大漠的局势悄然发生着变化,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眼见女真人强盛,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选择彻底归顺金人。曾经在大漠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却背道而驰,这让察哈尔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9月,西征归来的林丹汗得知了皇太极做的事情,愤怒无比。他决心要向皇太极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大漠之主。

于是,他广发召集令,集结了8万蒙古铁骑。他要亲自告诉皇太极,谁才是真正的大漠之主。

得知大漠上的情况,皇太极也率领着四万满蒙联军严阵以待。一场决定大漠霸权的会战即将拉开帷幕。

为了确保胜利,林丹汗精心谋划,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前往大明,向明朝廷表明合作之意,他在大漠与皇太极会战,明军则在辽东直捣皇太极的老窝,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崇祯皇帝也答应了他,会在大漠会战之时,发动对辽东

的反击。

在林丹汗看来,8万4万,又有大明这个盟友相助,这场战争的胜利似乎已经十拿九稳。

然而,现实却给了林丹汗沉重的一击。此时的明军早已今非昔比,长期的腐败和内耗使得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丧失了野战的能力。面对林丹汗的请求,明朝廷虽答应出兵相助,但实际上却畏缩不前,根本不敢进攻辽

东。只有大同镇调动了少量的人马,象征性地做了一些部署,但这点兵力对于整个战局来说,实在是无关紧要,犹如杯水车薪。

最重要的是,林丹汗本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令人大失所望。原本信心满满的8万蒙古铁骑,在与皇太极的4万满蒙联军交锋时,却显得不堪一击。战场上,林丹汗的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军队的阵型混乱,士气低落。而皇太

极的军队则配合默契,战术灵活,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无情地撕开了蒙古军的防线。

最终,这场会战以林丹汗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战败之后,林丹汗深知无力再战,无奈之下,只能率领残部被迫西退。皇太极原本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察哈尔部,但由于科尔沁部未按计划会师,以及明军在辽东的一些施压行动,使得他不得不中止追击。

尽管如此,察哈尔部在遭遇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之后,元气大伤,曾经强盛一时的草原势力彻底衰落下来了。

在察哈尔部的营帐中,领额?臣此时正焦头烂额。两场败仗让他损失了5万多部众,部落的实力锐减。看着部落中日益减少的人口和疲惫不堪的战士,他心急如焚。

不仅如此,过冬的草料因为天灾和战争的影响,根本没有准备充足。如果没有外界的援助,这个冬天对于察哈尔部来说,将是一场生死考验,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就在额?臣为部落的未来忧心忡忡之时,榆林卫的尤世辛带着一行人来到了察哈尔部的营帐前。

他见到额?臣说道:“额?臣头领,看在我们明蒙两国多年来是盟友的份上,请您帮我们进攻大同贼寇。如今大同贼寇猖獗,严重威胁到了我们榆林卫的安全。若您能出手相助,我们榆林卫愿意出10万两白银酬谢!”

额?臣坐在营帐中的椅子上,听到尤世辛的话后,微微皱起了眉头。自己的部落如今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有心思去管汉人的事情。

但当他听到“1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时,眼睛不禁亮了一下。10万两白银对于如今的察哈尔部来说,无疑是一笔救命的巨款。要知道,以往大明给林丹汗的资助也不过20万两白银,这笔钱如果能拿到手,不仅可以购买足够

让部落过冬的物资,还能安抚人心,恢复一些部落的元气。

想到这里,额?臣沉思片刻开口道:“你们榆林卫要先付钱,我才会出兵。我也有我的难处,部落如今损失惨重,战士们也需要物资补充,如果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银子,我实在无法贸然出兵啊。”

尤世辛一听,心中也犯起了嘀咕。他也不相信额?臣,毕竟草原部落与汉人之间的信任本就脆弱。他担心自己付了钱,额?臣却不出兵,或者出兵后不尽全力。

于是,他略微思索后说道:“某可以先付5万两的定金,只要大同贼寇退了,我们榆林卫必定再付余下的5万两。”

额?臣听后,心中权衡了一番答应下来。他不怕榆林卫欺骗他,以前他们拼尽全力都难以杀到长城对面,如今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只要进了长城,不管榆林卫给不给剩下的5万两,自己都有办法拿。想到这里,他一拍桌

子,大声说道:“中!”

说罢,额?臣当即站起身来,走出营帐,派遣自己的亲卫,召集散落在整个河套地的部落勇士。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10月23日,

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归德堡的秦直道上。这条上千年前便已存在的古老道路,宛如一条沉默的巨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此时正承载着一支庞大运输队的前行。

运输队的阵容颇为壮观,辎重马车、牛车一辆接着一辆,其间还夹杂着数不清的独轮车。这些车辆仿佛是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上面满满当当地装载着各类军事物资。

粮食麻袋堆积如山,刀枪剑戟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崭新的铠甲整齐码放,还有那一支支火枪,散发着金属特有的质感。即便是看似简陋的独轮车,也被高高堆起的物资压得嘎吱作响。

此时虽已过10月,但米脂地区近半年来滴雨未降,太阳高悬,中午也有一丝闷热。辎重队伍中的民夫们艰难前行,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顺着脸颊、脖颈流淌,在身上留下一道道深色的汗渍。

推着一辆独轮车的李自成,一样是累的汗流满面。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的踪迹,仿佛被大火烧过一般干净。他忍不住骂了一句:“这日头,现在还不下雨,是想把俺们逼死。”声音中满

是疲惫与烦躁。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个驿站上。那驿站在太阳下显得格外醒目,宛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李自成心中一喜,大声喊道:“到了驿站,大家休息半个时辰,天气冷下来了,擦干汗,注意把衣服穿

好,不要着凉了。”

“遵命!”民夫们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命令下达后,民夫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将牛车、马车拉向驿站,动作虽略显匆忙,但秩序井然。进入驿站后,大家各司其职。有人迅速拿出盘,从驿站的水槽中打来干净的水,小心翼翼地端到自家牛马跟前。一些

家境较为富裕的人家,还会从怀中掏出一小包粗盐,轻轻撒在木盘中,让牛马们能补充一些盐分,更好地应对这繁重的劳役。

驿站的工作人员也热情地出来帮忙。他们穿梭在车辆和牲畜之间,指挥着民夫们将马车、牛车停放整齐,同时还忙着给民夫们准备清水和毛巾。这些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动作麻利,将驿站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流民问题的影响,大同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未曾停歇。而秦直道作为整个大同社最为重要的商道之一,更是得到了重点修缮和扩充。

如今的秦直道,路面宽阔平坦,两旁还种上了一些耐旱的树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些许荫凉。每隔十里,就没有一个小驿站,这些驿站经过改造后,功能齐全,不仅能为上千人提供短暂的补给和休息,还配备了各种生活设

施,极大地方便了往来的商旅和运输队伍。

与明朝一贯喜欢抓壮丁服徭役的做法不同,大同社采用的是雇佣制度。

参与运输的民夫们每日不仅能获得一升五的口粮,还能拿到10文钱。在这个旱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的时期,这样的待遇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延安府的百姓来说,现在正值农闲,家中又遭遇旱灾,粮食歉收,每日只能吃两餐稀粥,为了节省体力,减少活动,只能在艰难中苦苦煎熬。

而加入运输队伍,不仅意味着能够吃饱饭,还能赚取一些钱财补贴家用。即便是独轮车、牛车,也能有一份收入,因此民间百姓自然都乐意当民夫。

甚至由于报名人数过多,不少乡村为了争夺这些名额差点大打出手。为了公平分配,大同都督府不得不出台规定,将50岁以上和18岁以下的青壮排除在外,余下的人通过抽签决定入选资格。

此次榆林之战,大都督府征招了3万辆独轮车、5000辆马车和牛车,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护卫队的后勤压力。虽然租赁这些车辆的费用不菲,但与战争所需的庞大开销相比,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过一边给自家的战马喂水,一边摇头叹息道:“真作孽,以前人都没有食盐吃,现在却给牲口吃。”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尽管嘴上这么说,但他在打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放了一些粗盐进去,毕竟他也心疼自家辛苦劳作的马。

北方地区本就拥有众多盐池,徐晨占据延安府之后,积极引进新技术挖掘盐矿。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食盐的价格在延安府范围内迅速下降,如今已经降至每斤十五文钱左右。这一变化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购买食盐,改善了生

活质量。

李自成听到李过的话,笑着回应道:“这些牲口这么辛苦,吃点盐怎么了?这才是正常的世道。逼得百姓吃不起盐,那才是有问题。”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认可和满足。

李自成很快便融入了大同社这个团体。大同社的理念与他的三观高度契合。在这里人们讲道理,只要努力做事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像他这样在大明王朝吃了几十年亏的老实人,来到大同社后,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

方,如鱼得水,因此他对这个团体充满了认同感。

李过抬头看向北方,眼中满是期待,说道:“不知道刘大哥怎么样了,没立下军功?”

他口中的刘大哥,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宗敏。刘宗敏原本跟着李自成讨生活,李自成投靠大同社后,便将这个孔武有力的小弟推荐到了军官速成班。

刘宗敏在军官速成班刻苦学习了半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正式成为了护卫队,第二旅的军官,担任排长,管理着50多个人。之后他便跟随徐晨北征榆林城。

李自成自信地笑道:“他是我们兄弟当中最能打的,肯定会立下战功。榆林卫所有军户都反了,他只怕现在已经是连长了,说不定都成为了营长。”

李过听后,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说道:“叔,早知道护卫队升官这么快,俺也去考那军官速成班了。”

李自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道:“那是拿命拼的,你武艺不如他,上了战场危险更大。留在后方做事情,都督是个实在人,只要你用心做,在哪里都可以升官。”他知战场的残酷,不希望李过贸然涉险。

李过听了李自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俺知道了。”

随后,李自成大声喊道:“休息结束了,大家继续前进。”声音在驿站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力量。

随着李自成的声音响起,民夫们纷纷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车辆和物资。他们牵着牛马,推着独轮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踏上了前往榆林城的道路。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10月25日。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运输军事物资的队伍,在蜿蜒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终于踏入了护卫队大营。

李自成本打算卸完物资后便就此返程,就在这时,高小四快步走上前来,叫住他说道:“都督要见你。’

李自成微微一愣,随即恭敬地回应:“遵命。”

而后,高小四在前面带路,李自成默默地跟在后面,走进了中军大帐。中军大帐十分宽敞,帐内烛火通明。一进入大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沙盘,上面细致地呈现着榆林城周边的山川河流模型。在榆林城的

东、北、南三个方向,清晰地标注着三座营地,如同三把铁锁,死死地扼守住这座城池。

此时,大帐内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参军们正围绕着沙盘热烈地讨论着,各抒己见,不断地出谋划策。他们时而指着沙盘上的某个位置,时而比划着行军路线,神情专注而严肃。另一些参谋者则在一旁迅速地把这些讨论的要点

记录下来,笔尖在纸张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高小四提高音量,说道:“都督,转运大使带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徐晨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李自成身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答道:“下官李自成!”

“李自成?”徐晨微微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不过想想张献忠如今都已成为自己的参谋,再多一个李自成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况且米脂本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虽然李自成在后世因最终失败,名声不算太好,但他曾仔细研读过一些关于李自成的资料,对李自成是有好感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