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38章,招商引资(1/2)

大同社放出一则重磅消息:愿意无私分享纺织羊毛的技术。这消息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延安府激起千层浪。

延安府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在热议着这件事,茶馆里、酒肆中,处处都是关于大同社羊毛纺织技术的讨论。

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迅速飞出了延安府,传遍了整个陕北地区。陕北的百姓们听闻后,无不感到兴奋与好奇,那些从事商业的人们更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甚至山西行省的商家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收拾行囊,带着满心的期待,一路风尘仆仆地涌入延安府,都渴望能在这笔即将爆发的庞大财富中分得一杯羹。

时光荏苒,经过了整整4年的精心发展与不懈努力,大同社的羊毛纺织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今,每年能出产高达300万匹羊毛布,这在北方地区,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能。

米脂,这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城,也因为大同社的羊毛纺织业而声名远扬,甚至有了“衣被天下”的响亮说法。

大同社就如同一只下金蛋的母鸡,而如今竟然愿意放手分享技术,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却实实在在地吸引了大量商家蜂拥来到肤施县。

这些来自各地的商贾们抵达肤施县后,大同社的刘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亲自领着他们前往城外的重工业区参观。

众人首先来到的是制砖厂,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撼。制砖厂规模极其庞大,占地面积超过了十亩。其外形宛如一座巨型的宫殿,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一种威严而宏大的气息。走进厂区内部,空间极其空旷,只有几

根粗壮的水泥柱静静地支撑着整个建筑。

“京师的宫殿也不过如此。”山西温家的管事不禁发出这样的惊叹。

他们家是官宦世家,有钱有势,家族在京城也高官,紫禁城他们也见识过,眼前这栋厂房虽然简陋,但其庞大的规模已经不比紫禁城内的宫殿差多少了。

“这要花多少钱啊?”另一位常家管事满脸疑惑与惊叹,喃喃自语道。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时代想要修建一座宫殿式的建筑,且不说可能面临的违禁风险,光是那高昂的成本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就拿明朝来说修建三大殿,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一座普通的宫殿也得花上百万两。眼前这座看似简陋却无比庞大的厂房,无疑展现出大同社雄厚得令人咋舌的财力。

然而在人群中,也有一些人内心泛起了愤慨的涟漪。他们心里清楚,大同社如今庞大的财力,其中也有他们曾经付出的一份。但这份愤怒在这热闹的场合中,很快就被他们巧妙地隐藏起来,没有人察觉到他们内心的波澜。

年轻的孔晨站在人群中,看着如此宏伟壮观的工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大丈夫当是如此,以后我也要建设一个这么大的工厂。”

没过多久,在刘永的带领下,众人走进了制砖厂的生产车间。车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只见4头毛驴被蒙着眼睛,身上套着一个奇特的机器,正缓缓地旋转着。

在毛驴的带动下,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看不懂的机器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几个赤身的壮汉,正挥舞着铁锹,不断地把黏土和黄土插进机器里。伴随着“轰轰轰”有节奏的声响,一块块砖坯从这台神奇的机器中源源不断地

吐了出来。工人们则迅速地用简陋的木轮车,将砖坯运去烧制厂。

“速度这么快,这几台机器一天只怕要制好几万块砖吧。”众人被眼前这种新型的机器和流水化的作业方式深深震惊了。他们从未想象过,制砖竟然可以如此高效。

当他们来到窑炉前时,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合不拢嘴。这座窑炉体积极其庞大,犹如一头沉睡的巨龙卧在大地上,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新式的横窑,与他们以往见过的小砖窑截然不同,其内部的体积比小砖窑

大了几十倍。

回忆起当初,徐晨在建设大同工业区的时候,两个砖窑厂一个月的产能也就两三万块砖,这可把徐晨急得焦头烂额。而如今,到了延安府之后,西村第一个建造的就是这种新式的砖窑厂。为了提高产能,大同社想尽办法,回

忆各种曾经见过或听闻过的砖窑构造,精心打造出了这座新式横窑炉。就像现在这个砖窑厂,一个月的产能已经突破了百万,有力地支持了肤施城的大规模建设。

刘永微笑着,向众人介绍道:“这个砖窑厂,一个月能烧出150万块砖。但即便如此,目前的产量依旧满足不了我们大同社的需求。各位如果有兴趣建设砖窑厂,我大同社可以提供大匠做技术支撑,也可以提供这些先进的机

器。同时,我还可以向你们保证,一年之内,只要你们烧出的砖质量合格,有多少我大同社全包了。”

刘永的话音刚落,当场就有不少人怦然心动。他们亲眼目睹了这厂子的高效生产效率,也深知大同社建设的规模之大。那翻新城池、修水渠、修水坝、修道路、修市场的宏大场面,他们这一辈子都未曾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建

设,把延安府几十万百姓指挥得有条不紊,忙碌而充实,仿佛整个延安府都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在这些商家心中,对于大同社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看法却不尽相同。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满心欢喜;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大同社如此大规模地调动民力,有些“不爱惜民力”,他们只在史书上记载的暴秦和昏

君杨广的事迹中,看到过这样大规模驱使百姓劳作的场景。

但无论如何,刘永所说的包一年产能的承诺,他们是相信的。毕竟以大同社如今基建的规模,不要说包一年,只怕三五年内,他们都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砖头会卖不出去,唯一的危险就是朝廷会不会打过来?

如果朝廷打过来,大同社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在这样复杂的情绪交织中,众人陷入了沉思,众人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没多久,刘永在一众商贾殷切的期盼下,带着他们前往城中最负盛名的纺织厂。

这纺织厂,可是众多商贾眼中的神秘之地,也是他们心心念念渴望一探究竟的“财富源泉”。

一行人刚踏入漂洗的作坊区域,一股浓烈刺鼻的羊膻味扑面而来,那味道仿佛带着无数细小的针,直直往众人的鼻腔里钻。商贾们纷纷露出了不适的表情,有的甚至忍不住捂住了口鼻。

“各位先带好口罩。”刘永见状,不慌不忙地命人拿来一些棉布遮的口罩,递给商人们。这些口罩虽然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股难闻气味带来的冲击。

尽管气味难忍,但跟随着刘永前来的商人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这里就是大同社的“聚宝盆”,蕴含着无尽的财富秘密。

其实,在这之前,大同社纺织羊毛的器械就已经被一些人山寨了,甚至连羊毛布的仿制品都出现了。然而,那些山寨者们却陷入了重重困境。

他们的生产不成规模,机械效率更是远远比不上大同社。大同社的纺织机械厂就紧邻织布厂,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女工们能够随时与研发机器的工匠们沟通交流。

女工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反馈给工匠,工匠们则根据这些反馈迅速进行整改,不断完善生产工艺。如此一来,大同社的机器不断更新换代,效率越来越高。而那些山寨工厂呢,还在使用原始的机器,生

产进度缓慢,质量也难以保证。

不仅如此,在组织管理方面,两者的差距更是明显。大同社的纺织厂采用流水化作业方式,将生产步骤进行细致划分,力求简单化、精细化。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反观那些山寨工厂,依旧停留在家庭作坊化的模式,生产分散,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纺织成本居高不下。如此一来,靠近大同社的小作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力招架,基本上都被压垮了。

只有那些地处偏远的作坊,凭借着距离带来的微弱优势,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但他们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由于距离羊毛这种原材料产地太远,运输成本高昂,产能扩张受到极大限制。所以,整个北方地区,足足九成的羊

毛布依旧是由大同社生产的。

众人怀着好奇与惊叹的心情,继续前行,进入了洗涤的车间。

一踏入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池中满满当当地泡着羊毛。几个身强体壮的汉子,手持木棒,有节奏地搅动着水池当中的羊毛。木棒与羊毛碰撞,溅起些许水花,伴随着羊膻味,弥漫在整个车间。

离开洗涤车间,众人来到了梳毛车间。这里,女工们手持铁齿梳,身姿微微弓着,专注地将粘结成块的羊毛撕松。她们手法娴熟,动作轻柔又利落,棉絮般蓬松的纤维逐渐堆积在柳条筐中。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绒毛,在从

窗户透进来的光线中,宛如点点繁星,如梦如幻。

紧接着,众人来到了纺纱车间。一进入车间,纺车嗡嗡作响的声音便充斥着双耳。只见一个纺车就有几十个锭子在飞速转动,如同一个个不知疲倦的舞者。

女工们赤脚踩动踏板,动作轻盈而有韵律,纱锭飞转之间,将纤维捻成粗细不匀的毛线。几十个纺纱车同时运作,场面蔚为壮观,效率更是惊人。商贾们眼睁睁地看着一包包羊毛被送进来,还不到半柱香的时间,就变成了一

条条粗细均匀的羊毛线,不禁暗暗咋舌。

最后,众人来到了纺织厂的核心区域??纺织车间。

踏入车间的那一刻,商贾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几百台织布机整齐地码放在这个如同宫殿一般宽敞明亮的车间当中,仿佛一支严阵以待的机械大军。

女工们坐在织布机前,抛掷木梭的动作犹如投箭一般干脆利落,经线随着踏板有节奏的“咔嗒”声上下交错,仿佛在演奏一曲宏大的生产乐章。未染色的粗呢从机头缓缓吐出,一点点堆积起来,形成了灰白色的波浪,仿佛是财

富的浪潮在不断涌动。

这些商贾们先前虽然已经听闻大同市的羊毛布生意十分赚钱,可直到亲眼看到这几百架织布机,在咔嚓咔嚓之间就能织出3-5寸布,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织两三匹布,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哪里是在织布,分明就是在开采

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啊!

在参观完纺织厂后,刘永又带着商人们去了水泥厂和钢铁厂。水泥厂中,巨大的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将各种原料断烧成水泥。

钢铁厂里,熔炉中火焰熊熊,通红的铁水在模具中流淌,展现出工业的磅礴力量。这些建筑同样宏伟壮观,生产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但与纺织厂带来的那种金钱直击心灵的震撼相比,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商人们的脑海中,依旧不断浮现着纺织厂那繁忙而高效的生产画面,心中对大同社的实力和财富,又有了新的认识,大同市能发展的如此之快,其能力不可小看。

当夜,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轻柔地覆盖在肤施这座城,两条主干道上闪耀着路灯,路灯的两旁是那些夜市的商贩,和汹涌的人群,他们为这座城市装点了一丝繁荣。

而那些来自各地的商贾们,白日里目睹大同社种种产业后的震撼,在客栈里各自休息,同时在思考着要投资哪个行业。

与此同时,在城镇的另一处,刘永的家中。刘永正热情地招待着自家的管家。

管家一踏入屋内,看到仅有几个布置简单的房间,心中满是心疼。他微微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关切与责备:“少爷,您好歹是大同社举足轻重的二号人物啊,怎么居住得这般简陋?偌大的屋子,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这怎

么能行呢?老奴这就从家里派几个伶俐的丫鬟过来,也好照顾您的起居。”

刘永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摆了摆手道:“不需要,管家。这一厅三室的房子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宽敞了。您知道的,我大同社一直秉持的理念便是人人做自己的主人,每个人都应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又何须丫鬟来服

待呢?”

说完,他微微顿了顿,眼中流露出一丝对家人的牵挂,问道:“对了,我父亲和大伯他们近来还好吗?”

管家连忙恭敬地回答道:“几位老爷都还好。虽说家中没了田地,但其他的产业经营得还算兴旺。几位老爷身子骨也都硬朗着呢。而且大少爷如今得到了三边总督的重用,这消息传回家里后,老爷每日都精神抖擞的,逢人便

提起,脸上满是骄傲。”

刘永听闻,神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缓缓踱步,沉声道:“现在成为三边总督的幕僚可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好事情啊,整个关中如今都深陷旱灾的泥沼,百姓们苦不堪言。可朝廷呢,又不肯赈灾救民。三边总督身处这风口

浪尖,对上要应对朝廷的压力,对下要安抚受灾的百姓,实在是里外不是人啊。若是稍有差池,压不住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整个关中恐怕都会陷入动乱之中。”

他这段时间接收了太多的流民,就连西安府这样整个关中最富裕的地区,都有不少百姓扛不住灾情,背井离乡。这一情况让他感受到,整个关中就如同一个即将被点燃的火药桶,只要再发生一起起义事件,便会瞬间爆发,陷

入无尽的混乱。

管家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应。他一直待在米脂,在大同社的努力下,经过4年新修水利,米脂所受的灾害在整个关中地区算是最轻的。而且大同社在整个延安府大力整顿秩序,使得当地治安良好,百姓生活安稳。所以在管家

的认知里,天下依旧是太平祥和的,很难理解刘永所担忧的那些危机。

刘永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管家,认真地说道:“管家,您回去告诉父亲,以后家中若是有了余钱,多往作坊方面投资,多雇佣一些工匠。如今这局势,手里有太多土地会遭人记恨,对刘家不是好事。”

管家恭敬地应道:“老奴记住了,一定会将少爷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老爷。”

翌日,大同都督府议事厅。

经过一天多深入细致的考察,那些商贾们对大同社的产业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了解。每走进一个作坊,他们都被其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同时也对其可观的盈利状况惊叹不已。

就拿大同社的钢铁厂来说,他们惊讶地发现,钢铁厂的利润居然不比纺织厂逊色多少。然而,大部分商贾在权衡之后,还是更倾向于投资纺织厂。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纺织厂成本相对较低,培养熟练的工匠也比较容易,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