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全年无休(1/2)
极庙内,扶苏看着历代秦王牌位前的香火燃起,在此地多站了片刻,这才前往章台宫。
此刻的章台宫很忙碌,有内侍将一卷卷的文书送到了章台宫,也有工匠正在改造章台宫的窗户,因公子觉得章台宫的窗太小,想要大殿内更亮堂一些,照入大殿的阳光越多,殿内也能更温暖。
工匠们见到皇帝来了纷纷行礼,皇帝走入安静的大殿,而后坐在皇位上。
皇帝就这么开始翻阅近来的文书。
见工匠们还站在原地不敢动,田安让工匠接着改窗户。
众人起初还有些小心生怕打扰皇帝看文书,但在大常侍田安的几次示意下。
他们才继续修窗户,甚至木锤敲打着窗框发出响动时,皇帝还在专心的看着文书,这些嘈杂哪怕是重物落地的声音都不会影响正在处置国事的皇帝。
章台宫的工匠便都放松了下来,心中讶异皇帝的专注。
当窗户被几次扩大之后,带着新鲜空气的风也在一阵又一阵的吹入大殿内,吹得皇帝面前的卷宗书页被翻页,纸张在微风中抖动着。
当清新的空气吹入大殿,让殿内的内侍们也都不自觉提起了精神。
其间,还有大臣时而前来汇报国事。
直到黄昏时分,工匠们都回去了,皇帝坐在大殿内处理着国事。
之后的一些时日,皇帝每天的生活都是早晨廷议,廷议结束之后会回高泉宫用饭,小憩片刻。
午后的小憩是皇帝近来雷打不动的事,不论什么天气,若无必要之事,皇帝的这个习惯始终保持着。
午后小憩结束,皇帝就会回到章台宫继续处理国事。
从去年至今,秦廷的群臣体验了全年无休的工作,接连两年群臣没有休息过一天,哪怕是休息,也是有人生病了实在没办法休养三两天,甚至一些小病小痛,还要咬着牙继续坐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
因年轻的皇帝有着旺盛的精力,对皇帝而言治理国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治国是皇帝的爱好。
关中又下了一场大雨,章台宫的窗户终于被改好了,这窗户看起来更大更高,保持大殿内的空气流通,并且保持光照。
以前还有些阴冷的章台宫大殿,如今竟觉得温暖了几分。
皇帝的生活很简单,简单得有些匪夷所思。
咸阳宫的其余殿宇都被封存了起来,皇帝的日常行程多数都是在高泉宫与章台宫之间,偶尔会去西苑走走,其余时间皇帝并不会去别处。
有时在章台宫从午后一直到深夜,就连晚上的饭食都是夫人亲自端来章台宫与皇帝一起用饭的。
雷声隆隆在天际炸响,正值农忙耕种的时节,关中终于迎来了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场雷雨。
乌云厚重的天空中,一道雷光闪过,接着就是刺耳的雷声传来。
太尉蒙恬来到章台宫前准备告知内侍他要觐见。
田安道:“太尉入殿即可,不用通禀。”
蒙恬颔首脱下鞋履走入大殿内,这章台宫还是老样子,除了窗户更大了一些,也没有别的变化,其余各处都保持着原样。
见到是蒙恬来了,扶苏道:“昨天从终南山送来了一些好茶叶,给太尉赐茶。”
有内侍将热水倒入茶碗中,而后端给了太尉。
茶水端到了面前,茶香随着自己的呼吸传来,这茶香确实很不错,端着碗饮了一口,有一些茶叶特有的涩味。
蒙恬回道:“末将平日不喜用茶叶,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扶苏道:“回去时太尉可带一些去,平时可以多尝尝。”
面对皇帝亲和的笑容,蒙恬板着脸依旧恭敬,他心中深知眼前坐在皇位上的是皇帝,公子也不是当年的公子,不可放松,更不能怠慢。
扶苏道:“朕还想将各地进献的茶叶送去丞相府,让他们都尝尝,在丞相府当值困顿之时,饮一碗茶可提神。”
蒙恬将碗中余下的茶水一饮而尽,将碗交给了边上的内侍,拿出一卷书又道:“禀皇帝,今年边关二十万将士已归乡,中原各地三十二郡兵马十六万人已归户籍。”
卷宗从内侍手中递到了面前,扶苏拿起卷宗,打开看着洋洋洒洒的记录。
起初这天下是没有郡县的,但始皇帝决定书同文字,器械一量,将六国的国土分为近千个县三十个郡,算上关中与陇西一共四十八个郡,若算上云中与河西走廊该是五十个郡。
因其中增设了岭南三郡,以及增设江胡与河间等郡,大秦的郡县准确来说,已有五十郡。
经历过战争创伤的湘南一带正在缓缓恢复元气,这十年间人口已有了明显的好转。
国家要建设,需要劳动力与生产力,因此对扶苏而言裁撤各地驻守的秦军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太尉主持下的关中兵马,绝大部分力量依旧集结在关中,也就是章邯麾下,还有北方长城的大军。
扶苏看罢这卷卷宗,吩咐道:“送去丞相府归档入库。”
蒙恬行礼道:“臣领命。”
听到话语,扶苏目光看着余下的文书,裁撤兵士的事算是完成了,但大秦的军役依旧在继续,只要有人口与壮劳力,不愁没有兵马。
河西走廊是一个屯田的好地方,屯田之策交由韩信与娄敬共同主持,河西走廊大军兵权还在涉间手中。
章邯曾上奏说过,涉间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西北的边军在涉间手中不会有问题。
扶苏是信得过章邯的,只是想要多看看韩信近来如何了,文书中所写的只有一页纸,其中所写也都是牧马之事。
但在韩信的文书中,扶苏倒是看见了另外一件事,时隔多年,韩信才再一次见到乌氏倮。
今年开春时节,乌氏倮就带着一千战马来到了河西走廊,并且在祁连山的雪山下一起饮酒。
蒙恬刚走不久,右相冯去疾便快步来到章台宫前。
被请入殿内,冯去疾禀报道:“赵佗大将军与屠雎大将军来信了。”
田安接过冯去疾递来的两卷书,放在了皇帝的案前。
扶苏揭开其上封蜡,解开绑着的绳子,一边看着其中内容,一边又道:“他们答应将子嗣送来潼关读书。”
冯去疾行礼道:“如此甚好。”
扶苏饮下一口茶水道:“此事是陈平派去的说客办成的?”
冯去疾回道:“其实陈平也没有派去说客,只是派人去了两位大将军的家中告慰,而后与他们的家眷书信一份,让他们的家眷送书信去了南方。”
陈平还是利用了人们的亲情,并且去告慰两位大将军的家眷,多少有些威胁之意。
但这确实是陈平的作风。
扶苏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看罢书信又缓缓合上,这两位大将军将来一定要召回,并且还要赏赐其荣华与富贵。
想要南方安定还要派去更多的官吏,直到南方彻底被官吏控制,也就架空了赵佗与屠雎的兵权。
扶苏相信他们在南方这么多年,他们对大秦依旧是忠诚的。
因此往南方增派官吏的事可以提前安排了,以往这种事都是丞相在安排,自六国变法以来不论是张仪,还是李斯,他们身为丞相,其权力太大了。
但若没有丞相,扶苏又觉得秦廷的职权划分又不够精细。
再退而求其次,哪怕是划分得再精细,遇到一些怠慢的官吏,该耽误的事,还是会耽误的。
这就像是两千年来无法解决的矛盾,这还能怎么办?
扶苏只能尽可能让这天下好一些,哪怕是让人们能多读一些书,让人们的碗中多一些菜,也是好的。
见皇帝放下了两卷书信,冯去疾又道:“臣会挑选夫子教导两位大将军的子嗣,书信送出时他们的子嗣也在路上了,再有两天就能到潼关。”
扶苏道:“去潼关书舍读书。”
“是。”
冯去疾刚走,张苍便来禀报,说的是都水长禄的事,今年的春耕都水长打算在长城外的辽河平原种两千顷粮食。
长城外的土地没有归属,如果都水长种出了粮食,那么秦军自然有权力保护粮食,顺便保护土地。
换言之,只要是在无主的土地上种出了大秦的粮食,那么秦军就有正义的理由保护粮食。
而保护粮田的人,正是皇帝的弟弟公子高。
扶苏听罢张苍的解释,又问询了张苍的看法。
张苍觉得现在还不宜与夫馀国起冲突,近来在公子高的查问下,夫馀国在东北的深山之中,其部落依旧以渔猎为生,只要秦军不冒进,不会有冲突。
当然了最好是不要用冲突,扶苏准许了都水长的事,并且给了回复盖印之后,就给了都水长开拓田地之权。
都水长也没有上来就大规模地垦田,只是用一部分土地尝试,也没有开挖河渠,只是种在了辽河边。
张苍离开章台宫时,雷雨已停了,乌云散去之后还能见到通红的夕阳。
夕阳的光是金色的,照入章台宫内显得原本就显贵的宫殿也金灿灿,尤其是殿内的诸多金器,也在夕阳下发光。
直到天色入夜,扶苏披上外袍走出章台宫,下午时来了一场雷雨,现如今的地面还是湿漉漉的。
每天将国事处置完,而后回到家人身边,好好用一顿饭,这该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刻。
饭后,扶苏与妻子走在皇宫,夫妻俩说着家里的事。
听着她说着当年频阳老家的事,正值关中雨后的夜里,每到这个时候田地里的蛙声总是很响亮。
田地里的蛙声不断,可以响一整夜。
扶苏吃着枣,又道:“等入夏之后,我们去频阳的老家看看吧。”
她摇头道:“爷爷不在了,兄长走了之后,频阳的老家也没人了,不想回去了,就算是我去了也见不到家人。”
扶苏知道她所说的兄长是王离,现在的王离正在齐地主持兵事,多年没有回来了。
“母亲昨天就来看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