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没关系的(1/2)
言罢,皇帝便走入行宫之中。
扶苏依旧跪拜在原地。
良久,见父亲要重新站起来,礼急忙上前扶着。
等父亲站好,礼帮着父亲拍去下摆的尘土。
扶苏阻止了儿子的动作,让他站在一旁。
礼道:“爷爷对父亲抱有厚望,爷爷还常说人们都爱戴父亲。”
田安才赶上山顶,没见到皇帝,只见到了站在一旁的蒙恬与丞相,还有公子与小公子。
扶苏对礼道:“你去告诉爷爷,就说我知道了。”
见孩子还有些迟疑,扶苏又道:“去吧,没关系的。”
“好。”
看着小公子跑回了行宫殿内,田安缓缓走来,道:“咸阳的人都急坏了。”
扶苏道:“让快马送消息给章邯将军,让他看好咸阳告知群臣我夜里就能回到宫里。”
田安颔首,这就去吩咐。
每一次权力更迭对秦而言都是极其危险的,好几次就因权力更迭,会死很多人。
不过这一次,在李斯看来,应该也不会有人会死。
骊山多柏树,这种柏树耐腐防虫,是用来建设屋子的上好木材,这种树木在蜀中是最多的,关中的柏树显得不够大,也不够多。
在骊山的其余的树,还有栎树与榆树。
扶苏扶着田安一路走下山,走得并不快,倒是可以看看沿途的景色。
“公子可还记得当初皇帝在骊山栽下的第一棵石榴树?”
扶苏道:“记得。”
“那石榴真的长出来了,那籽是殷红的,特别的好看…”
听着田安的话语,扶苏扶着他一路走到骊山下。
直到在山下站定,田安自责道:“年迈了,以前还背过公子,抱过公子,现在却要公子扶着了。”
扶苏低声道:“没关系的。”
田安低着头,又去安排回去的事。
扶苏抬头再一次望向骊山,其实早已找不到父皇所种的第一棵石榴树在何处,只是对田安说知道而已。
扶苏嘴里还有酸枣的味道,酸枣是在山上时父皇给的。
这酸枣的味道很好,或许在骊山上的石榴树只有父皇所种的那一棵,但骊山最多的其实是生命力极强的酸枣树,只要给它们一些雨水,它们就能长得满山遍野都是。
见到蒙恬与老师也下了山,扶苏行礼道:“老师,大将军。”
蒙恬忙板正地行礼道:“公子。”
“还未与大将军说一声多年不见了。”
闻言,蒙恬将姿态放得更低行礼道:“公子让末将去何处,末将就去何处。”
扶苏转身看向咸阳方向,从袖子里又拿出一颗酸枣,放入口中吃着。
李斯上前一步,低声道:“臣要去咸阳传皇帝旨意,告知咸阳,再让丞相府派人告知天下人。”
“好。”
听到公子说得一声好,蒙恬当即让人领来了快马。
看着一队兵马护送着大将军与丞相去了咸阳,扶苏也知道自己真的要成为大秦的皇帝了。
田安已准备好了回去的车驾,又道:“夫人送来了小公子的冬衣,已让人送去山上了。”
扶苏道:“回去吧。”
“是。”
招呼着一队护卫策马于两侧。
扶苏坐在车驾上,田安像以前一样坐在车辕上赶着车。
这支护送队伍的规模并不大,但坐在车驾上的人今年过了冬至,等到了新年的第一天就是大秦的皇帝。
很快,这个消息就会传遍咸阳,而后传遍关中,再传遍天下。
田安坐在车辕上,手里拿着鞭子,赶着马车他又想起了华阳太后了,真的太好了,公子要成皇帝了,太后若在一定会很高兴的。
回到咸阳城时,已是夜里,扶苏走入咸阳宫,先是去了章台宫。
距离冬至还有半月,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
扶苏将国玺放在了皇位的案前,这个国玺代表着国家,象征着权力。
今天黄昏时,蒙恬与大将军与丞相李斯已来过咸阳城,宣读了皇帝的旨意,咸阳城的人都知道了等冬至这天,就是公子扶苏即位成为皇帝的那天。
当年皇帝拒立储,因此大秦一直以来都没有名义上的太子。
在历代秦国太子的权力之争中,细数之下册立过十三位正式的太子,但能够顺利继承的只有三人。
或许,于父皇而言,这种继承制度是失败的。
站在安静的大殿内,扶苏道:“老师回家了吗?”
田安回道:“丞相回府上看了看,也没有留在家中就去了骊山,倒是给公子留了一卷书信,已送到高泉宫了。”
扶苏感慨道:“看来以后老师也不会轻易下骊山了。”
田安又道:“蒙恬回了家中,现已入夜,多半是在处置家事。”
扶苏退出章台宫让人关上了门,吩咐道:“收拾好这里,明天国事依旧。”
“是。”
殿前的内侍躬着身子回道。
扶苏与田安回到高泉宫,见到了正忧心的妻子。
也见到宫内的那群鹿,它们依旧很悠闲。
看着妻子忧心的目光,扶苏道:“没事了,一切都好。”
王棠儿点头道:“父皇他…”
“父皇没有病重,在骊山还有很多人照顾父皇。”
“公子就要…”
她话还未说完,扶苏道:“我就要成皇帝了。”
王棠儿的神色没有高兴,而是看着眼前的丈夫神色又多了几分担忧。
扶苏道:“记得刚成婚的时候,你总是问田安我要忙到什么时候,恐怕将来我要为国事忙一辈子了。”
“我为公子看好这个家,看一辈子。”
田安已走入了大殿内。
这位老人家多半要看着华阳太后的灵位说一晚上的话了。
深夜,扶苏坐在殿内,打开老师留在这里的书信。
这卷书信看似早写好的,来咸阳时才让人送入宫中。
扶苏打开这卷书信,看着淡黄纸张上所写的字迹,这些字迹所写的是老师的生平,以及当年他从稷下学宫开始磕磕绊绊的人生。
老师的这一生并不顺利,尤其是与韩非相比。
韩非是韩公子,因此韩非拥有着十分优渥的条件。
而老师只能靠着他自己一步步走来,同时为荀子的弟子,老师确实嫉妒过韩非。
在老师学成之后,列国相互征伐,得知当初秦国相邦吕不韦招收门客,觉得无处可去的老师就想着来秦国。
正巧,当初李斯看不上当年的列国的文人,而列国的文人也看不惯当初商人出身就成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
真要深究,老师为何会来秦国,大抵是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
直到老师见到了秦王政,见识了秦王政的手段与果决,他才觉得机会到了。
看罢书信,扶苏也没有看到韩非的死因。
扶苏觉得,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知道韩非的死因了。
收起这卷书信,扶苏将其放在了书卷的纸张间,再将这卷书放在了书架上。
今夜过去,直到早晨群臣已站在了宫门前,准备今天的廷议。
得知皇帝病重之后,群臣先有担忧,可昨天傍晚又来了旨意,说皇帝病重已不能理国事,命公子扶苏过了冬至就登皇帝位。
若是公子明确地说今天不用廷议,那倒罢了。
可既然公子没说不用廷议,那么群臣必须准时站在宫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