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四章 皇帝的又一次西巡(1/2)

皇帝车驾在渭南东边的驰道而过,原本也可以沿着敬业渠一直去潼关,毕竟这关中的路都是通往咸阳的,而从咸阳的北郊而来,很多路亦能够通往潼关。

章邯策马领着队伍,护送皇帝正在往潼关而去,这条路近年刚修整过,车驾走得很稳当。

听着李斯与皇帝的话语,章邯才知道原来两年前各县都征发了民夫,修缮了道路。

关中的路每三年修一次,各县都有维护路段的职责,倘若道路有损坏,各县的县吏都要负责的。

每年的农闲时节,关中各县或多或少都会征发民夫,修路也好,修桥,修渠也罢。

“停车。”

听到皇帝的话语,章邯拉住战马的缰绳,队伍也在此刻停了下来。

李斯扶着皇帝走下了车驾,一路朝着田地里走去,章邯不敢怠慢,带着一队兵马跟在两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孩童的念诵声传来,嬴政抬眼看去,见到了几个孩子走在田地里。

而一个稍大一些孩子领着几个年纪更小的孩子念着书,他念一句,后方的孩子也跟着念一句。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话音落下,后方的孩子跟着又念了一句。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

孩子们走远了,已有些听不清孩子们念的是什么,嬴政问道:“他们在念什么书?”

李斯忙回道:“是公子近年来与叔孙通新编写的的书籍,臣看过都是一些教导的话语,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是说树木要长大就需要根基稳固,公子主张各县治理应该注重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县民,而教孩子们这些,一是为了培养其所思所想,二来也是警示县吏。”

关中是秦的根本,正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秦要强大则关中必须要强。

嬴政走回了车驾,低声道:“朕好久没看书了。”

李斯回道:“马上就要潼关了,在潼关有很多书。”

队伍再一次启程,又走了一天,到了夜里已快到潼关了。

渭河边,司马欣早早就带着人等候在了这里,见皇帝的车驾来了,他当即行礼。

车驾停了好久,皇帝这才走下车。

“你就是司马欣?”

听到皇帝问,司马欣行礼道:“臣渭南郡守司马欣,拜见皇帝。”

嬴政没有多言,而是与李斯在章邯护送下,进入潼关城内。

此刻的潼关城很安静,城内本就是宵禁的时辰,住在潼关城的人并不多。

皇帝一路走向郡守府,司马欣落在后方跟着。

忽然,皇帝的脚步停下,看向城内一座形似官邸的宅子,按照建设制度,这座宅邸规模若不是官府,就逾制了。

李斯解释道:“这是公子让潼关修建的太学。”

嬴政颔首,迈步走向了太学。

几个内侍先上前,看到门匾上的三个字,太学府。

太学府当然官邸,只不过公子扶苏让司马欣建设此地,是让叔孙通主持教书的,可叔孙通至今住在商颜山,似乎也不愿意来潼关。

厚重的大门被内侍们推开,太学府内的灯火被点亮。

潼关城的守备将军李左车就站在城墙上,目光所及原本因宵禁而恢复寂静的潼关城因皇帝的到来,点亮了太学府。

太学府内,嬴政抬眼看去,见到了一排排的书架,书架上放着有竹简也有纸张的书籍,它们依次摆放在一起。

嬴政拿起一卷书看着,书中的内容也都是现在孩子们所读的书。

李斯站在一旁又给皇帝递上了几卷书。

公子扶苏所编写的书,李斯都看过,都是一些该写的内容,也没有复辟六国的言论,反倒是为了教化天下人,维护一统,维护国家。

这些理念都是如今六国旧地之民最欠缺的。

皇帝看完了一卷又看一卷。

也不知道夜里是几时,李斯就让章邯关上了太学府的门,并且这些天不让人靠近太学府。

翌日,当天亮时,来到城内的人们看到了太学府关着门,并且还有秦军将其重重围着。

潼关城之民自然是不敢靠近,学子们得到了告知,平日里往来太学府的学子也不能来太学府,一切事宜都在书舍进行。

皇帝的来了之后,郡守司马欣就很忐忑,这如何能让他不忐忑,就连睡觉也都是闭上眼,小憩片刻,担心皇帝召见而耽误了事。

接连三天,司马欣都是这么度过,而皇帝这三天一直太学府中,没有离开也没有吩咐。

这三天内,只有李斯偶尔出来走动,拿一些吃食与水,也没有别的吩咐。

今天又见丞相出了太学府,等在太学府门外的司马欣,上前行礼道:“丞相。”

李斯笑道:“郡守怎来了?”

司马欣道:“不知可还需要什么?”

李斯道:“别让人来打扰就好。”

司马欣应声点头,也不好再多言,只能看到丞相又走入了太学府。

重新回到了郡守府之后,司马欣还要埋头处置郡里的诸多事,一卷文书放在眼前,今年又有一批支教的夫子来到了潼关。

“把去年的夫子名册拿来。”

一卷文书放在了面前,司马欣抬眼就见到了小公子衡。

衡道:“看郡守忙于政事,不敢打扰。”

司马欣拿过递来的文书,一边看着没有多言。

每个支教夫子去了哪里,在哪里支教,各县都要做好记录,并且还会送到潼关。

司马欣自然是不敢劳烦小公子的,他自己站起身去拿书架上的地图。

打开地图是中原各县的所在,每个县都贴着一张纸,注明了每个县的支教夫子。

衡站在一旁,他的目光看着地图,如果将地图上的各个县连接起来,便可以知道这些夫子走动路线,以及他们的足迹去过何处。

如此一来根据各县的文书,以及夫子的行迹,司马欣就可以知道这些夫子的身份是否真实。

这是长年累月的记录,如果对方是冒充的,查问以往文书,一问就可以知道。

但很早一批的夫子是没有记录的,好就好在,最早一批支教夫子叔孙通老夫子与章敬几乎都认识。

以前的支教夫子,就像是夫子稂,夫子荆,或者是夫子黑圆,他们都会送一些书信来,或者是来关中看看。

但有一个夫子很久没有回关中了,那个夫子叫作韩远,此人的生母过世之后,来过一次潼关,但又匆匆离开了潼关去了蜀中支教。

怪就怪在这个韩远与其他夫子不同,自从他的母亲过世之后,再也没有给叔孙通写过书信。

或许是他的母亲过世之后,让夫子韩远有了避世之心,这才会去蜀中支教。

这事是夫子隹安排的,夫子隹是如今太学府的典仪,此人对支教夫子们总是十分帮扶,夫子们支教在外,隹还会帮着照顾他们的长辈。

近来,司马欣听闻有一些从蜀中而来的学子,他们说韩夫子是一个很好的支教夫子,甚至还帮着县令办了很多。

忽然想到这件事,司马欣就翻到了名册的最前页,其中记录着一件事。

前些年乌桑也派去了江原县任职县令,从年纪与支教年限来推算,他们该一起在潼关读过书,两人有照应,司马欣也就放心了。

至于会牵挂,夫子稂,夫子荆…因为他们是第一批东出的学子,这些孩子显得十分珍贵。

司马欣是站在渭水河边,目送着他们离开,当年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

皇帝在潼关留了五天,在这天夜里就要离开了。

司马欣与李左车守在城门口,送皇帝离开。

这是李左车第一次见到皇帝,虽说是在夜里,不过火光下还是隐约能够看到皇帝的神情以及面容。

李左车觉得当年的赵王是真的没有一统六国之心,回想当年爷爷的话,此刻又明悟了几分。

在章邯的护送下,护送皇帝的车驾缓缓离开。

司马欣转身走入了城中,他正要回郡守府,身边只跟了两个文吏,却见到太学府内还点着灯。

言罢,司马欣迈步走入屋中,见到了正在太学府的夫子隹。

隹笑道:“皇帝走了?”

隹是太学府的典仪,自然是有权力力出入此地的。

今夜有些冷,司马欣走入太学府内,他也想知道皇帝在这里时都看了什么书,左看右看也不知道哪些书被翻看过。

不多时,王馀也脚步匆匆而来,他见到郡守行礼。

王馀是太学府的府丞,与隹一起主持着太学府与支教相关的事宜。

看着两个年轻人,司马欣身为渭南的旧人,算是看着两个孩子在叔孙通的教导下长大。

司马欣道:“皇帝刚走,你们深夜还来整理卷宗?”

王馀从身后的文吏手中拿过一个包袱,他一边打开包袱,一边道:“今年商颜山印的书刚发下去,我还未记录在案。”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