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 和睦的冬天(1/2)

这个时节的咸阳宫安静且肃杀,往来的宫人们多数都很忙碌。

扶苏带着一家人来到极庙前。

衡看到了爷爷的背影,爷爷的白发比以往更多了。

扶苏走到父皇身边,道:“今年各郡的奏报都送来了,都说各地丰收。”

嬴政颔首,看着历代秦王的牌位若有所思。

扶苏跟着父皇的脚步走向极庙的侧殿。

衡与礼正在向着诸多牌位叩拜着。

侧殿内,嬴政瞧着一张图不语。

这张图是长城扩建的地图,北方的长城需要一直修到乌鞘岭。

扶苏道:“河西走廊不适合修长城,可以修城关。”

嬴政收回了目光,道:“各郡官吏如何?”

“有好有坏。”

嬴政低声道:“朕与李斯用了二十余年都没有改变六国旧人的心。”

扶苏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

“当时李斯与朕商议,让那些六国的旧贵族自食其田,不过好在你让渭南大丰收了。”

不在父皇的位置上,不知父皇的用心。

有时扶苏也会想,始皇帝在面对那些杀不尽抓不完反秦势力时,又会如何想。

南征是一场无人欢呼的胜利,就算是北伐匈奴胜利,也不能换得六国旧贵族的人心归附。

嬴政道:“当年李斯想要让世人知道,秦愿意治理天下,治理六国旧民,可到了最后,除了李斯与齐鲁博士们头破血流,什么都没有得到。”

扶苏安静地听着的父皇的话语,沉默不言。

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确实是一件特别内耗的事。

当初召齐鲁博士入秦之时,扶苏就知道那绝对不是一个好政令,只是那时的自己还不能参与这个国家的大事。

“公子,时辰到了。”

嬴政缓缓颔首,示意让儿子去主持今天的祭祖。

在公子扶苏的主持下,香火在极庙点燃。

田安站在始皇帝身边,正在禀报着近来的公子扶苏的行状。

嬴政安静的听着,目光看着一家人,面带笑意,却一直沉默着,也保持着距离。

似乎是皇帝不愿意去打扰这一幕,田安默默站在一旁,笑着不语。

在历代秦王的牌位前,衡带着弟弟礼给历代秦王叩拜,并且跪着告知自己的身份。

扶苏一遍遍纠正着这两个孩子的礼仪不对之处。

“父亲,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吗?”

礼问道。

孩子总是好奇的,随着他们的成长,懂事的过程中,他们的问题也就多了。

不过行礼的时候,扶苏需要站在一旁,其实小时候的自己也不懂这些礼仪,都是当年的大爷爷教的。

现在大爷爷也过世了,大秦的赢氏宗室也就剩下自己这代人了。

至于其余的宗室中人,他们也不再过问宗室之事。

现在,扶苏需要将自己从大爷爷那里学到的秦礼教给自己的孩子。

好在这两个孩子很懂事,他们也很好学。

“以后你们要记住这些礼,一代代传下去。”

两个孩子一齐点头。

冬至是岁首,行了礼之后,衡就十岁了,礼也就五岁了。

也不知道这两个孩子能记住多少,说不定出去玩了片刻,就忘了。

今天的天气依旧阴沉沉的,两个孩子需要守在极庙,需要在这里留一夜。

扶苏则在这里陪着他们。

父皇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离开了,多半又有其他心事。

近年来,父皇去北郊行宫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而在北郊行宫多住的时间也越来越久,有时一住就是三两月,还有时来咸阳半月之后,又去行宫了。

扶苏正想着,两个孩子结束了礼仪,便坐在极庙前说着话。

一边喝着茶水,扶苏听着他们的话语,衡正在向礼讲述着有关敬业县读书的。

礼对在外面读书的事很好奇,他也想去读书。

只是他还年幼,等他再年长三岁,再去也不迟。

扶苏思量着,对叔孙通而言,教一个孩子也是教,多教一个孩子,也是顺手的吧。

到了夜里的时候,一家人便在极庙的列祖列宗前用饭。

田安来禀报道:“公子,皇帝已去北郊行宫了,说是北方的军报送来了。”

扶苏颔首没有多问,又道:“你也吃点吧。”

刚说完,礼就端着碗递给年迈的田安爷爷。

接过碗之后,田安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坐在两位小公子身边,安静地吃着面。

吃完之后,田安便打扫着极庙,直到夜色深了夫人带着两位小公子离开了这里。

而公子扶苏就站在列位秦王的面前。

田安想着皇帝的一生是极其孤苦的,不论是当年为质的少年时期,还是回到咸阳之后。

如今公子扶苏有着如此幸福的一个家,却让皇帝眼神中多了些许笑颜,或许如今公子扶苏一家的生活,也能让皇帝更高兴些。

衡回来之后,要在宫里多住一些时日,也好让扶苏挑选一件贺礼送礼叔孙通。

这个礼不能重,也不能太轻,扶苏拿了一块令牌,这令牌上有太学二字。

建设太学的想法,早就有了雏形,现在的潼关依旧是一个大锅,这个大锅内有着各种各样的人。

但人才是需要挑选的,少年人们读书就需要有个晋升的地方,这个晋升的所在就是太学。

在潼关才学出众,就能够入太学。

进入太学的学子不一定要入仕,而是成为学士府的预备人选。

一个国家需要人才充沛,既需要不断选拔,也需要不断有人替补。

扶苏将这些想法写了一卷书,并且将刻有太学令的令牌放入一个包袱中,道:“田安,让人将这个包袱送去给叔孙通。”

“是。”

如果叔孙通答应了他会收下这令牌,以后太学的事交由他老人家来主持。

但他不答应,其实也没什么,叔孙通会想方设法将这块令牌还回来。

度过了冬至日,孩子们都年长了一岁。

二十九岁的扶苏来到了丞相府,昨天在极庙时,田安说有北方有军报送来。

父皇看了军报之后,就会让人把军报送到了丞相府。

扶苏坐在丞相府内,果然在堆放的文书中找到了从北郊送来的军报。

这卷军报是蒙恬送来的,他在军报上说起了韩信。

韩信见了蒙恬,并且说出他对马政的看法。

战马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的象征 韩信向蒙恬说出了要求,韩信觉得既然要养战马,他就需要一支骑兵来训练马匹,为此向蒙恬讨要兵马。

蒙恬问询对方训练战马的方法,韩信却不愿意说。

在军报上,蒙恬还说这个韩信言语迟钝。

这个评价倒是很有意思,大抵是在说他韩信说话吞吞吐吐,不愿意将具体的方法说出来。

给兵马可以,但这件事需要得到咸阳的确认。

并且韩信是少府令的御官,也就是自己这个少府令的人,需要自己同意。

扶苏在卷上写下了批复,给予韩信三百人,训练战马。

有时不用担心手下底下的人会有坏心思,至少稍稍放权,让他有足够的人手发挥他的本领。

写完批复之后,扶苏就让人将这卷军报又送回了北方。

眼看着面前还有一些其他文书,扶苏干脆也开始批复。

昨天是冬至日,今天的人们也都在庆贺,本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也只有公子扶苏会在这里忙碌。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