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先师荀子(1/2)
人是带着武阳县的县令书信来的,当张负家的家仆带着书信去告知,陈平依旧只能站在堂内,等待着。
张负家中确实富裕,尤其是这个院落,虽说不大可依旧保留着许多贵气。
陈平自觉得自己的身世与家世,无法让他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交游期间也不过是与三两寻常人往来。
可张负家却在这东郡有着不小的人脉。
又见到苍老的话语声由远及近,陈平摆出行礼的姿势。
张负里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笑道:“武阳县,一切可都还好?”
张负年迈,而且须发也已花白。
陈平知道言外之意,是因始皇帝的东巡路过了三川郡,如今车队就在东郡外,张负与武阳县的县令是旧识。
而自己,这个落魄且贫穷的人,又如何能见到家底阔绰的张负,陈平心中自嘲一笑,他不过是个送信的,才能见到对方。
张负看着书信中的内容,又看了看眼前的陈平,开始了询问。
不过在询问期间,张负也在观察陈平,这个年轻人看着年近三十岁,谈吐十分端正。
当张负问起将来该如何。
陈平却说,如今应该投效公子扶苏,那位公子在关中有着极大的名望,将来的公子定是下一位秦帝,他陈平心中有抱负,定能拜在公子扶苏门下。
公子扶苏在关中有着颇高的名望,公子赏罚分明,为人俭朴,从不以物取乐。
在陈平心中他觉得公子最得人心的地方在于,这位公子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在这样的公子门下办事,他陈平只要有能力并且忠心,定能得到回报。
在陈平而言,选择一个值得投效的人,尤其重要。
有些人你投效了,得不到回报。
还有些人,你投效了却不会被重用。
但公子扶苏的品行实在是太好了,太符合陈平的要求了,这样的公子他陈平说什么都要效忠,更重要的是…那位公子有着极好的人脉。
公子还是丞相李斯的弟子,又与荀子弟子交好,这对陈平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平还说,他若能在其位,定是一个称职的人。
当然了,张负只当这些都是口无遮拦的大话,陈平还是有才智的,不然武阳县的县令不会在信中提点此人。
张负在东郡人脉颇广,结识过游侠,也结识过六国旧贵族,或者是各地的官吏 陈平家很穷,却深得武阳县的社宰与县令赏识,这事倒是稀奇。
看对方的窘迫样,如今在这东郡,张负怀疑此人连温饱都成问题。
张负只是留人用了一顿早食就让他离开了。
陈平离开了张负家中,信是送到了,但他却无处可去。
不只是温饱成问题,他陈平的落脚之地都成问题。
只是心念一转,陈平觉得自己在张负家的言行该是很得体的,言谈举止包括学识都说的恰到好处,这个张负既能在东郡有着广阔人脉,必定也是见识长远。
他陈平的才学,张负定是看得出来的。
而后,陈平没有当即离开,而是向这里的家仆打听了起来。
始皇帝的车队在东郡边上停了两天,而后又一次启程前往峄山。
而就在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前,有一个消息传来,说是将来的潼关会招收能够教书的夫子。
始皇帝离开东郡之后,平阴县有一户人家正在举办丧事。
而巧合的是这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张负也认识。
陈平与张负在这户人家又一次见面了。
再一次见到陈平,张负上下打量他,低声道:“都说你在武阳县贫穷且不事劳作,却愿意在这里做丧事?”
陈平尴尬一笑。
张负与他继续攀谈起来,陈平觉得将来投效公子扶苏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皇帝的车队离开了,却留下了消息,公子扶苏要在潼关办书舍,需要有能够教书的夫子。
这件事也仅仅只是传闻,可能当时…张负觉得陈平要投效公子扶苏,不过是口无遮拦,但如今…从皇帝的车队中听到这个消息。
张负确实要好好考虑了。
再者说他心里确实有一块石头一直还未落地,那块石头便是那嫁了几次且守寡了几次的孙女。
张负想了又想,询问道:“你如今住在何处?”
闻言,陈平神色难堪,只好带着张负前往自己的住处。
陈平的住处甚至也说不上是住处,只是一间破屋子,这间屋子甚至连个木门都没有。
张负思量再三之后,拍了拍陈平的肩膀。
翌日,东郡就传出了一个消息,张负的孙女要嫁给陈平了。
张负的这个孙女出嫁好几次,却死了好几任丈夫,东郡的人家都不愿意娶,但陈平不在意,他很愿意娶。
在那场丧事结束的第三天,张负带着陈平回了三川郡的武阳县,并举行了婚事。
婚事结束之后的第二天,陈平就张负请武阳县的县令相助,引荐他去潼关教书。
张负很有家底,以前落魄且贫穷的陈平,在成婚之后,得到了丈人的相助,他有了一座像样的宅院,交游也更广阔了。
峄山,这里是东郡的东南方向,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它又叫东山。
皇帝的车队停在山下,而皇帝准备在山下歇息,也有不少大臣三三两两走在一起,说着话。
距离鲁地越近,这里的齐鲁博士们便越活跃,甚至已有学子前来造访。
除了齐鲁博士们活跃,还有不少甲士也都放松了许多。
扶苏与往常一样,不会到处走动,而是坐在妻小的马车边,正在煮着面条。
天气已不像酷暑时节这么热了,气候变得适宜,人们的心情自然就好了。
扶苏从妻子怀中接过孩子,又将孩子交给了田安抱着,而后夫妻两人便捞起了刚煮好的面条吃着。
田安怀抱着小公子衡满脸都是笑容,笑着笑着他老人家的眼角又有了泪水。
嬴政走在山下的湖边,脚步稍停他与李斯侧目看去,见到了车队方向的儿子。
正巧看到扶苏将他自己的碗中面分给妻子吃,这对年轻的夫妻竟是这么的融洽。
嬴政又抬头看向山顶。
李斯站在一旁沉默不言,始皇帝的人生十分坎坷,尤其是上半生,哪怕是孩童时期也是在朝不保夕中度过的。
如果公子扶苏的人生能够更好一些,能够更平顺更温暖,这对自小就经历过朝不保夕的始皇帝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是啊,现在的公子过得多么幸福美好,甚至让始皇帝的脸上都有了笑容。
好似,这位皇帝的心中…那些在以前留下的创伤,此时此刻都弥合了些许。
“走,上去看看。”
闻言,李斯神色又恢复了严肃,跟着始皇帝一起走上峄山。
峄山是一片大山脉,却有不少美丽的景色,山上还有池水,传闻齐鲁各地有不少人会在此地隐居。
扶苏也抬头看向了父皇,父皇正与丞相李斯要登山。
从咸阳一路而来,这支车队经过了关中平原,穿过函谷关,现在又穿过豫东平原来到了峄山。
“公子也要去登山吗?”
扶苏看了眼田安怀中的孩子,低声道:“不去了,坐在这里看看也很好。”
田安颔首。
直到夜里,峄山的山上传来消息,说是始皇帝让丞相李斯刻石立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追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扶苏看完了全篇,这其实是一道始皇帝诏,所写的也是小篆,这道始皇诏也就宣示着终结了列国征战,结束了周天子的时代。
而所写字体是小篆,其意也在告诫世人,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必行之事。
扶苏让妻子带着孩子先去休息,而自己则守在车队旁,等着父皇下山回来。
扶苏又看向一旁的王贲,道:“下一趟就在泰山了吧。”
王贲颔首,回道:“张苍拉着粮食已到泰山了。”
扶苏又看向峄山脚下的大湖,这个湖很漂亮,能见到倒映在水池上的月亮以及星辰。
当扶苏再抬头看去,又见到有火把连成一片,正在向山下而来。
又在原地站了许久,扶苏见到了李由,而后见到了在后方走回来的父皇与丞相李斯,还有后面的一片齐鲁博士。
扶苏站在一旁行礼迎接父皇回来,当父皇与丞相李斯走过,到了眼前的是一群齐鲁博士。
他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大抵,这些齐鲁博士都通读过了山上的刻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