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五章 李采钰离职(1/2)
“哎呀~你这话说的。”
许青听了这话有些不依,她说,之前是自己太狭隘了。
结果这次吵架以后才知道。
“我是觉得我们的感情并不稳固,如果让这两个孩子成了,我和你的感情不也能稳固一下吗?...
北京的深秋,风已带凉意。
颁奖典礼结束后的夜晚,周子扬没有随队返回金陵,而是独自留在酒店整理资料。
窗外灯火如织,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依旧清醒的脸庞。
手机屏幕亮起,是李采钰发来的消息:“你睡了吗?”
他笑了笑,回道:“还没,刚把答辩PPT复盘完。”
“我一直在看直播回放。”
她的下一条消息很快跳出来,“你说‘知识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那句话的时候,我差点在教室哭出来。”
周子扬指尖一顿,望着这行字良久,轻轻打下几个字:“因为我记得,初中时你为了借一本奥数辅导书,走了三公里去市图书馆,结果被告知‘仅限教职工借阅’。”
对话静默了几秒。
然后她回复:“原来你也记得那么多事。”
“我记得每一件让你皱眉的事。”
他如实写道,“也想改写每一件本不该发生的遗憾。”
夜色渐深,城市喧嚣退去,只剩下键盘敲击声与远处偶尔驶过的车灯。
第二天清晨,他退房离开酒店,在大堂门口被一名穿着风衣的女人拦住。
“周先生。”
女人递上一张名片,“我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林婉清。
我们想为您做一期专题报道,题目暂定为《破局者:一个少年如何撕开阶层的裂缝》。”
周子扬接过名片,目光平静:“抱歉,我现在不想接受采访。”
“可您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她语气诚恳,“不只是富二代逆袭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
哪怕出身不凡??
依然选择站在弱者这边的勇气。
很多人需要这样的光。”
周子扬沉默片刻,终是摇头:“我不是光,我只是不想再活在黑暗里。
等我觉得自己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时,再谈专访吧。”
他绕过她,步出酒店大门。
一辆黑色轿车早已等候多时,车窗缓缓降下,露出林思瑶冷静的面容。
“上车。”
她说,“有急事。”
车内空调微暖,隔绝了外界寒意。
林思瑶一边开车一边开口:“你爸的事又有新进展。
纪委查到了一笔境外转移资金,涉及金额超过八亿,账户持有人是你继母王丽华的远房表弟。
他们用空壳公司洗钱,部分资金甚至流向海外赌场。”
“所以呢?”
周子扬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所以有人想拉你下水。”
她侧头看他一眼,“昨天晚上,匿名举报信寄到了教育局和省团委,说你在科技创新项目中剽窃他人成果,还利用家族势力操纵评审流程。”
周子扬睁开眼,冷笑一声:“动作挺快。”
“不止如此。”
林思瑶声音压低,“夏薇学校那边传出风声,有人说她是靠‘认亲’才进的重点班,质疑她的成绩真实性。
还有人翻出许青早年做过护士的经历,造谣她当年是为了攀附权贵才接近你父亲。”
他的拳头缓缓攥紧,指节泛白。
“他们在报复。”
他说,“一群即将失去权力的人,最后的反扑。”
“那你打算怎么办?”
林思瑶问。
“以静制动。”
他睁开眼,眸光如刃,“让他们闹。
真相总会浮出水面,而我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社会性死亡’。”
回到金陵已是傍晚。
他没有回家,而是直奔位于城东的新房。
钥匙插入锁孔的那一瞬,心跳竟有些异样。
推开门,屋内空荡整洁,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客厅,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木质香。
这是他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地方。
两室一厅,简约装修,厨房灶台未动过,冰箱还是空的。
阳台上摆着一把折叠椅,是他上次来时留下的唯一痕迹。
他走到主卧门口,停顿了一下,转身走向次卧??
那个他原本打算留给夏薇的房间。
墙角堆着几箱旧物,都是从老宅搬来的私人物品。
他打开其中一个纸箱,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相册。
翻开第一页,是他五岁生日那天,母亲抱着他在院子里吹蜡烛的照片。
笑容灿烂,眼神温柔。
他盯着看了很久,忽然听见门铃响了。
开门一看,李采钰拎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外,脸颊被风吹得微红。
“你怎么来了?”
他一愣。
“听说你今天回来没吃饭,就顺路送点汤。”
她走进来,熟门熟路地往厨房走,“莲藕排骨,我妈炖了一下午。”
他站在原地没动,看着她系上围裙、打开炉火的模样,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你知道吗?”
他忽然开口,“这是我第一次,有人给我送饭送到家里。”
李采钰回头看他,眼神柔软:“以后会有很多次的。”
晚饭后,两人坐在阳台喝茶。
夜色如墨,江面倒映着城市灯火,波光粼粼。
“你在怕什么?”
她突然问。
“什么?”
“你明明可以接手集团,完全可以名正言顺成为掌舵人。
可你偏偏选择退居幕后,还把公益基金挂在我的名义下运作。
你在怕什么?”
她盯着他,“是不是觉得,一旦拥有太多权力,就会变成你父亲那样的人?”
周子扬怔住。
良久,他低声说:“我怕失控。
怕有一天,我也开始用金钱解决问题,用地位压制异议,用冷漠对待真心。
我妈临终前最遗憾的,不是病痛,而是说我爸忘了怎么爱人。
我不想重蹈覆辙。”
李采钰放下茶杯,握住他的手:“那你就要学会相信别人能帮你守住底线。
比如我,比如林思瑶,比如夏薇。
我们不会让你一个人走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