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西夏立国,乱与治并存(2/2)
而顾瑾则是始终在紧紧盯着国内的一切,持续的发展着商业以及农业的种种,这一切都在不断让大宋发生着改变。
开京,太傅府。
书房内。
顾瑾端坐于主位,神色平静,唯有指尖偶尔轻叩扶手的动作,显露出他内心的些许期待。
下方,数位重臣及各部主事官员恭敬肃立。
今日是一众官员汇集各地消息一同汇总的时日,整个书房之中的气氛都无比的热烈。
虽然一个个官员都在绷着脸。
但都难掩出其中的期待。
——其实他们都早已收到了些许风声,得知今年各地的收成确实不错。
大宋一直都在修缮水路。
虽然名义上是以让商路更为发达,但实则此时同样也在兼顾着农业。
至少在明面上,各地爆发水灾的次数正在不断减少。
一个个官员相继而来。
片刻之后,随着官员相继到齐,司农寺卿终是率先走了上来,开口说道:“禀太傅。”
他手捧一份厚厚的文册,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统元六年,天下各州选点试种之玉米,收成均已核算完毕。”
“讲。”
顾瑾言简意赅。
“是!”
司农寺卿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汇报起来,“京畿路、河南府等上等田,亩产最高者仍可达五石有余,均产稳定在四石八斗左右!”
“京东路、河北路等地,中上等田亩产多在四石至四石五斗之间!”
“淮南、两浙路等新辟试验田,虽初种经验不足,亩产亦平均在三石五斗以上!”
“即便是荆湖、川蜀部分山田,因地制宜之下,亩产也达到了两石七八斗!”
每报出一个数字,书房内众人的呼吸便不由急促一分。
这些数字,远远超出了传统粟麦的产量。
纵使是无法与当初的试验田相比。
但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玉米在广泛地域种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好。”
顾瑾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但随即问道,“民间反响如何?
可有病虫害之忧?”
“回太傅,”
另一位负责农事推广的官员上前一步,“获准种植的良家子,无不感念太傅与朝廷恩德。”
“去岁秋收,金玉满仓之景,民间视为神迹。”
“朝廷按约定价格收购,百姓获利颇丰,今岁争相请种者甚众。”
“至于病虫害,虽有零星发生,但司农寺及各路官员已按太傅先前指示,组织老农总结应对之法,刊印于《朝闻录》分发各地,目前尚在可控之内。”
一个个官员相继开口。
包括各地御史。
都在向顾瑾详细诉说着各地的情况。
“太傅,去岁收购之玉米,除预留足量粮种外,其余已陆续充实各地官仓、边塞军储。”
“如今太原、真定、河间等边镇粮草储备,较之三年前已翻倍有余。”
“辽东军屯所产,虽因气候地力所限,亩产仅一石五斗至两石,然亦极大缓解了跨海输粮之压力。”
“杨业将军多次来信,言将士们军粮充足,士气高昂!”
“另,玉米秆叶等物,确如太傅所料,乃上好之饲料与燃料。”
“各地官营畜牧场以此喂养牲口,长势喜人,民间亦有效仿,冬日柴薪之困得以稍解,甚至各地百姓之间已经有了贩卖那玉米心之事。”
——顾瑾所规定的只是玉米粒。
对于这玉米芯,他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
一条条汇报,将大宋当前的盛况可谓是勾勒的淋漓尽致。
而这也只是基础。
大宋的蜕变真正恐怖的还是在商业与人口之上。
相比于昔年赵匡立国之初,当前大宋的商税已经翻了足足近十倍。
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变化。
光凭着这一点,其实便足矣说明了顾瑾此番改制的成功。
而如今大宋的人口则是有着足足近七千万,差不多是原本历史之中的三倍。
就算不与原史相比,这也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而且可别忘了—— 度田,可还尚未结束。
无论是在任何朝代,大族藏匿人口之事可都屡见不鲜。
按照顾易的估算,如今的大宋人口就算尚未突破一亿,但也绝对不会低于九千万。
光凭这一点,其实便足矣说明大宋的强盛了。
整个堂内的气氛愈发的热烈。
就连一向严肃的顾瑾,此时都不由得露出了一丝丝笑容,但却很快收敛了起来,朝着众人认真说道:“诸君不可懈怠,需持续观察总结。”
“此乃国之重器,万不可有失。”
“谨领。”
一众官员立刻纷纷起身,朝着顾瑾认真行礼。
而顾瑾则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照常行事。
当然,他也并未闲着。
除却一般的国事之外,顾瑾还有着许多的政务需要处理,包括御史台的隐秘汇报乃至于边疆之事,这一切他都需要去亲自处理。
与当前的大宋并不相同。
宋辽两国之间,果然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战争。
王应琛将西夏定为了造反之国。
而李德明则是将辽国定为了蛮夷,称自己此举乃是为了九州正统,甚至还不止一次的派遣使者来过宋国,想要让顾瑾同他共同攻打辽国。
包括如今,这西夏的使者都还在开封之中。
顾瑾必须去见见他们。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动兵的想法,但却愿意见到辽国与夏国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此对大宋百利而无一害。
西夏虽然自立国之后便一向表现的十分听话,甚至还主动去说什么他们与顾氏之间的联系。
但这些也只是表面现象罢了。
若是当真有情谊在,他们在之前便不会是辽国的附属。
同样的,他们也不会选择去称帝。
当相对的利益足够之时,无论是情谊也好亦或是所谓的信仰也罢,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顾瑾又岂能看不出这一点?
“大宋统元时期,太傅顾瑾于统元年间推行的农业改革与玉米战略,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实践。
其首创的“朝廷良家子联合种植”
模式,不仅保障了高产作物的可控推广,更通过土地分级制度、军屯监管体系及跨境作物保护政策,展现出卓越的农业治理智慧。
这场以玉米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成功推动大宋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边镇军储翻倍、海运压力骤减,甚至衍生出玉米芯燃料与饲料的民间产业链。
其既彰显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科技的精准把控能力,也为后世农作物推广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范式。
最终,这场深植于顾氏千年执政智慧的农业革命,不仅重塑了宋辽夏三国博弈格局,更成为华夏农耕文明迈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乱与治并存。
——《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农业科技与古代经济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