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重现顾氏荣光,大变迁(2/3)
这些官员们并非是直接去称玉米的总体重量,而是拨出其中的玉米粒单独进行称重,其工序看上去颇为的麻烦。
不过好在就是此地的吏员极多,倒也不会花费太久的时间。
一筐筐的玉米粒先后被称重。
所有官员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工作。
有的收割作物,有的剥玉米、有的则是在称重报数记录。
“这一筐,净重六十八斤!”
一名吏员高声报数,旁边的书记官迅速记录。
“这一筐,七十一斤!”
“这一筐,六十五斤!”
一声声的喊声不间断的响起,使得在场之人的气氛愈发的热烈。
宋时量粮,标准器为“石”
、“斗”
、“升”
,但对于此类尚未入仓、需先行称重的散装之物,亦常以重量计,而后再折算。
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之事。
不少官员与士子们在此时甚至都已经开始口算了起来。
如今的历史可不是原史。
在顾氏的影响之下,几乎所有的官员也不再是专心研究什么经典,对于这数算同样是有着不小的造诣。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是越算越震惊,表情是愈发的惊骇!
包括顾瑾与赵德昭同样也是如此!
“太太傅。”
赵德昭呆愣愣的看着顾瑾,甚至是情不自禁的拉住了顾瑾的手,“此产量,莫不是朕在做梦?”
哪怕是到了此刻,他仍旧是有些难以相信。
赵德昭虽然是不管什么政务。
但并不是说他是个傻子。
相反,至少在顾易看来,这赵德昭的能力还是要优于刘禅的。
他十分清楚这作物有着如此产量代表着什么。
只要将这个作物推广开来,那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将会在他这一代所降临。
如果这一切成真。
哪怕他此生未能一统整个九州,那在这悠悠青史上的名头,也绝对不会逊于那些帝王!
若是真的有机会,又有哪个帝王不想要这般的名头呢?
顾瑾此时也是难以在保持平静。
即使他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准备,但当听到这一个个的数字之时仍是有些难免激动。
——顾砌的猜测并没有出错。
当这个作物享受到了更为优越的种植技术,更为优质的土地之时,其产量确实是要超越其原生的土地。
纵使这个产量很难达到完全的一致,毕竟百姓们不可能花费他这般的心思。
但这一切,其实也已经足够了。
看着那难掩激动的赵德昭,顾瑾深深的吸了口气,旋即也是缓缓点了点头,给与了肯定!
——一片沸腾!
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之下,甚至就连时间都仿佛是变快了许多。
司农寺的主官亲自拿着算盘,与几名下属反复核对了三遍,额头上已满是汗珠,不知是因为劳累,还是因为激动。
就在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快步走到顾瑾和皇帝赵德昭面前,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撼和兴奋而颤抖得几乎变调: “陛、陛下!
太傅!”
“算算出来了!
经下官等反复核算,此田亩产亩产”
他再次深吸,用尽了全身力气高声宣告:“亩产逾五石三斗!”
明明他的声音并不算大。
但在这一刻却又传得极远。
因为所有听到这个数字之人都不由自主的念叨起了这个数字,且越传越远!
“五石三斗?!”
“天爷啊!”
现场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炸雷!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无法抑制的、海啸般的惊呼声!
田埂边的百姓们彻底沸腾了!
“五石?!
俺没听错吧?
是五石?!!”
“麦子好年景也不过一石多,这这玉米竟是五倍之多?!”
“神物!
当真是神物啊!!”
“太傅大人真真是天神下凡,给俺们送救命粮来了啊!!”
许多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人当场就朝着顾瑾和皇宫的方向跪拜下去,口中念念有词,感激着上苍和带来这祥瑞的太傅。
吕蒙正等官员同样震撼莫名,他们互相看着,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无比的惊骇和狂喜。
他们比百姓更清楚,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宋的粮仓将前所未有的充实,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意味着北伐辽东的军粮有了坚实的保障,意味着一个盛世的基石正在被奠定!
这又怎么不值得让他们欣喜?
其实对于很多大臣而言,愿意驰骋在朝堂之上,并非是单纯的为了荣华富贵。
尤其是在当前的庙堂。
其实如今愿意跟随在顾瑾麾下的很多人,都在渴望着能够与顾氏再次打造出一个非凡的盛世来。
若是单纯的只为了荣华富贵,他们是不可能会选择追随注重吏治的顾氏的。
天下分裂 再加上当前僵持的局势。
这原本让很多人都觉着此生已经无法再去追求这个理想了,但如今这玉米的出现,终是让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丝曙光。
——包括顾瑾。
此时的他,甚至就连眼眶都已经红了。
一国之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
包括整个顾氏的重担,同样也是如此。
顾瑾是清楚自己的能力的。
当真正开始去承担这份重担之后,他才一点点的意识到自己与历代先人们的差距。
这种变化,自是让他心中那份一统天下的执念淡去了几份。
而如今…这玉米,于他而言,也是一道曙光。
也许这一生…他还能做成不少事。
当天,顾瑾命人制作了许多玉米饼,分发给百姓。
他正是藉此向民众宣传玉米及其价值!
效果之显著,出乎意料。
仅仅一天之内,整个开封城便传得沸沸扬扬。
尽管玉米饼的口感并不算好,但在它所代表的冲击之下,竟被捧上了天。
而它真正的产量,更是让人震惊。
除此之外—— 无论是玉米的秧苗,还是剥去颗粒的玉米棒,一切都迅速成为开封城中的热点话题,甚至还在无形之间推动了所有人对于大海的探索欲。
上至朝堂官员,下至街巷百姓,无人不在议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