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1章 地产新转向(1/2)

“货柜码头?”

杨文东皱眉说道:“包生,这件事的阻力可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从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收益的; 码头是港府的核心利益,也是英资的核心利益,我们不太可能插手的。”

港英时代,在明面上,港府是容许华资英资“公平”

竞争的,但这也就是说说 实际上大部分核心领域,特别是躺着赚钱的那种,都是英资控制的,比如港口、发电、航空、电话、金融等等。

虽说有小部分垄断产业华资也可以参与,比如中巴、部分金融公司,但这些也是英资看不上或者漏掉的产业,等发现的时候华资已经成规模了,加上规模不大,再考虑维持“公平”

原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如果这些领域华资做大,威胁到了英资,那就会被打压,比如银行。

而港口,也是港英极为重视的,毕竟香港起家就是靠着港口周转贸易,且哪怕如今香港工业逐步发达,但也是需要依赖港口运输,可以说是躺着赚取所有华人辛苦的成果了,就算是杨文东,也是一样被吸了一点点血。

只有到了80年代,内地站在了香港华资的背后,才有可能去分这一杯羹。

包玉冈笑说道:“我知道,我也没想过要参与码头的利益,只是想到如果香港能够码头货柜化,那必然会刺激贸易,对航运产业,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这样来看倒也不错,可怎么推动?”

包玉冈道:“我准备连通香港的几家船运公司,一起向港府提出建议,我们这么多人一起,港府肯定会重视的。”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包生,港府也不是傻子,集装箱如今已经在欧美开始出现,效果也非常好,你以为港府不知道吗?”

包玉冈则回道:“杨生的意思是,黄埔、怡和以及太古三家码头背后的人会反对?”

杨文东道:“这个不好说,利益太大了,而且不仅仅是资本,政府还要考虑很多人的就业问题,码头的工人数万,本身也都是狠角色,要是突然失业,你觉得这些人会怎么样?”

包玉冈道:“货柜码头是个长期建设过程,不至于让他们全部立刻失业的。”

杨文东笑道:“话是这么说,但一旦开始,这些人可能也会闹事,上万青年,港府估计可不敢随便折腾这种事。”

包玉冈则道:“杨生说的这个,我也考虑过,但发展集装箱,也是大势所趋啊。”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是这样,但如何安稳的将香港的码头改成货柜码头,肯定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别说香港,就算英国的伦敦港,现在都没办法改。

百万漕工,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古代王朝都被这个牵制了。

而且你别忘了,柏立基总督还有一年就要离开香港了,如果你是他,你会在最后一年的任期内,做这种得罪几个英资财团以及数万年轻人的事情?

然后造福未来十年后的香港?”

包玉冈顿了顿,随后道:“杨生说的很对,看来我得好好再考虑一下了。”

杨文东又说道:“其实再等一年,等新总督来了,一般任期会有十年,他肯定也会想做一些大功绩的事情; 而且集装箱货柜的推动,越到后面越容易,因为越多的地方用集装箱,那香港想要做贸易也必须投入,当官的都是喜欢润物细无声的被迫改革,而不是主动,这样出了事就是责任。”

包玉冈倒是有些惊讶了:“杨生,看来你不当官,是可惜了啊。”

“哈哈,随便说说,别当真。”

杨文东笑了笑。

看了某个名义,对于这些东西,他自然多了解了一点。

对于货柜码头,他其实也早有布局,第一步就是先在周围囤地,如今葵涌那边,经济还是很一般的,各种地皮也不怎么值钱,购买一些旧楼物业或者以货仓名义购买地皮,成本都不高。

等货柜码头立项之后,无论自己能不能拿下部分码头,但这周边地皮的价值,总会提高,且也可以长期享用货柜码头带来的经济效益。

包玉冈点点头说道:“那就再等一年,这点时间倒也算不了什么了,到时候我们一起推动这件事?”

“再说吧。”

杨文东想了想,又道:“先就去参加毕业典礼吧。”

以现在的情况,货柜码头越晚,对他越有优势,他并不急。

“行。”

包玉冈也看出杨文东有其他想法,也没再多问。

下午,杨文东回到长兴大厦后,叫来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郑志杰。

问道:“最近家乐福的新店物业地皮收的怎么样?”

郑志杰回道:“杨生,这3个月,我在港岛又收购了3块地皮,但是在九龙那边收购了7块,一共10块,都已经在开始建物业了; 九龙那边的物业建的快,估计3-4月份就能开业,港岛这边的要慢一点。”

“为什么?”

杨文东反问道。

郑志杰说道:“因为我与刘生商量了下,港岛这边经济富裕、人口多,所以以家乐福为核心,可以建一个小型商场。

但九龙那边就差多了,所以我们准备直接就建超市。”

“嗯,行。”

杨文东点点头,道:“那尽快在九龙那边建好更多的超市。”

“明白。”

郑志杰又道:“不过最近置地的怡丰超市扩张也慢了,刘生调查了下,原来是规模大了,很多物资供应、仓库统计、货品价格都出了问题,不得不放慢脚步了。”

杨文东笑了笑:“看来他们也上了一节课了,这超市想做好,可没那么容易。”

别说现在这个超市还没怎么开始的蛮荒时代,就是几十年后有着丰富的物流、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渠道,多少人开超市,最终都是亏的。

而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没有高效的通信模式,一切都只能靠手算,就是沃尔玛与家乐福,都得一步一步的摸索。

“是的。

所以短期来看,家乐福的威胁反而不大了。”

郑志杰笑说道。

“还是不能小觑的。”

杨文东又道:“我们按照我们的计划来就行了,置地想扩张的快,随他。”

服务行业最大的成本还是地租,如果怡和铁了心要做超市,那眼前的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慢慢解决的。

因此,杨文东也在等即将到来的地产危机,一旦地产危机爆发,置地也会损失惨重,那支持力度必然会降低。

最重要的是,自己就可以趁机扩大规模,不管是地产还是超市本身 郑志杰笑道:‘好的。

’ 杨文东又问道:“长兴置业最近还在继续收购物业吗?”

郑志杰说道:“对,不过根据上次您的意思,已经在缩减收购规模了,目前除了配合家乐福,就只是在收购临街商铺物业,还有就是港岛的一些优质写字楼。”

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除了配合家乐福、或者其他兄弟公司需要的物业,其他的全部停下来,再谈的可以继续谈。

我需要你调集资金,重点投资葵涌区,不过不是建好的新物业,而是收购靠近海边上的地皮或者旧楼,无论是工业的还是商业的,收购到手再说。”

地产危机爆发是在66年,但到了65年,从恒生银行被挤兑开始,香港的地产业就陷入了滞涨及逐步下跌的状况。

所以眼下地产市场也就两年的时间了,自己必然要对之前几年无所顾忌的地产投资有所限制。

而等到了明年,就要开始抛售部分非优质物业套现资金,然后等待危机爆发了。

“投资葵涌?”

郑志杰有些不解的问道:“杨生,您是准备在葵涌那边也建一个类似观塘的万人产业园吗?”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不是,不过我看好那边的发展。”

一旦葵涌码头开始兴建,大量的资金入场,所以甚至不需要等到码头真正开业,只要港府宣布在葵涌建货柜码头,那地价就必然大涨。

而葵涌码头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远高于自己的一个区区“万人产业园”

的。

且因为资本属性关系,自己可能很难直接分享到货柜码头的利益,但只要自己提前在码头后方有着大片土地,那也是差不多的。

郑志杰点点头说道:“好,反正那边的地价也很便宜。”

“嗯”

杨文东点点头。

现在的边缘地区地皮,价格非常便宜,差不多无人问津,这样一来,就算爆发地产危机,又能跌到哪去?

本身也是跌无可跌了。

郑志杰又说道:“杨生,港府最近公布了中环皇后大道新地王的消息,这块地皮总面积2.

58万尺,港府给的容积率为12; 名目上这块地的拍卖是为了筹集资金买水,所以会在下个月8号,也就是元宵节那一天拍卖。”

“兵贵神速啊,时间倒是挺急的。”

杨文东点点头,说道:“12的容积率,那也就是说可以建一栋30万尺的写字楼了,还不错。”

30万尺,也就是3万平方米左右,在前世,一栋写字楼这点面积,估计在三线城市都不够看。

但在这个时代的香港已经不小了,毕竟这个时代楼层普遍也就在20层出头,平均下来一层有1000多平米了,这个单层面积,对于低楼层大厦来说,比较正常。

只有越高的大厦,单层面积才会越大,这是建筑方面的安全需求。

郑志杰点头说道:“是的,这次港府显然是很有诚意的,就是想卖个好价格,如今香港的多家地产巨头都报名了,包括怡和、会德丰这些英资洋行。”

“意料之中,这些英资虽然不会开发地产,但就是喜欢宅中环扎堆。”

杨文东没在意:“华资中有几家公司参加了?”

郑志杰说道:“华资地产公司一共有13家报名参加了这次拍卖,不过除了地王还会有其他地皮,所以现在哪些华资公司会竞拍地王,就不清楚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