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产业(1/2)

郑邦承脸色都变了。

说道:“区区流言蜚语,何足为论。”

说着就去端茶杯。

端茶送客。

贺重安连忙说道:“流言蜚语,不足为论,然王翦之心,不得不思?

我如果没有记错,郑家在京城附近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吧。”

郑邦承一愣,的确如此。

郑家在海上,赚得盆满钵满。

而京城做什么都贵,但凡能赚钱的地方,都已经被人给占了。

郑家也懒得折腾了。

所谓王翦之心,大概指的是王翦征楚,向秦始皇索要田宅自污。

只是,郑邦承不知道这两件事情怎么联系在一起了。

“此言怎讲?”

贺重安说道:“而今圣天子在上,绝无让人臣世镇南海。

郡王镇守南海十几年,不过是因缘际会。

陛下与郡王君臣相得,郑家也要想自全之道。”

“陛下给郑家赐第,郑公就没有想过其中深意吗?”

贺重安这话说得很有讲究。

其实南海郡王镇守南海十几年没有挪窝,是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南海第一次进入中国版图,叛乱频繁。

郑家在南海有重大利益,能将事情摆平,别人未必有这个能力。

逆太子案后,当今皇帝倦政,在用人上,喜用旧人。

很多地方都有人一任数任。

等等。

但有一点也很清楚,当今陛下将收南海,作为他第一大战功,决计不会让下面人割据的。

这个想法最好也不要有。

“陛下想让郑家迁居京城?”

郑邦承顺着贺重安的思路说道。

“不错,既然是迁居,岂有不在京城置办产业,否则与人质有什么区别?”

郑邦承说道:“胡说什么。”

心中却对贺重安看重了几分。

郑家根基在南海,郑邦承在京城,只有自己与几个亲近子侄。

现在想想,与人质没有什么区别?

郑邦承心中暗暗琢磨:“要不要在京城置办一些产业。”

至于置办什么产业?

他并不关心,不就是砸钱吗?

郑家有的是钱。

贺重安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成了八成。”

人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信任。

有了信任,很多话都好说。

没有信任,纵然说得天花乱坠。

也是虚的。

如果没有宁国公府对武宁侯府的种种,郑邦承知道贺重安不是开国勋贵那边的人。

根本不会听贺重安说这么多话,即便听了,内心中也会有抵触,会去想,贺重安言语之后,隐藏着什么算计。

有这个前提在,贺重安不管说什么,也是事倍功半。

而不是现在,郑邦承能用一种平常心来听贺重安的话。

让贺重安成功勾起了兴趣。

可以说正事了。

“贺家有一桩产业,做得好一年可以有十万两营生。

如果打通北方各府县,一年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

愿意让给郑公。”

贺重安说道。

郑邦承哈哈一笑。

说道:“让我猜猜,应该是煤球吧。

你小子,不怀好心。”

贺重安笑道:“郑公觉得,我所说的产业,仅仅是赚钱的产业吗?”

郑邦承听出贺重安话中有话,一时间陷入沉思。

一个仆役进来说道:“大爷,时间到了。

要上班了。”

郑邦承说道:“等等。”

然后示意奴仆都出去,说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对我们这种人家,钱算什么?

真正能成为产业的,其实就是保权位不衰的东西,于我贺家,就是家丁。

于宁国公就是枢密院世代相传的位置。”

“自从明宗皇帝到而今,近一甲子,枢密院换了十几个人。

但都是开国八公中绕来绕去。

是人人皆知的规矩。”

“这才是所谓的产业,这才是郑家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也是应该是陛下想让郑家去争的东西。”

太祖太宗是武皇帝,是以掌管天下兵马的枢密使是谁并不重要。

因为他们都是给太祖太宗打下手的。

但明宗皇帝是文皇帝。

难以控制军队,就对军队进行整治。

抬高开国八公,让开国八公轮流执掌枢密院。

借开国八公的人脉稳住天下。

也是借此将开国八公真正的底蕴,直属亲兵全部给拆了。

由明宗身边的人掌管,稳固了京城兵权。

从而成为成例。

一直延续。

可以说,枢密院世代相传的规矩,不是规矩,是开国八公股份兑现。

郑家之功勋,是开国之后第一,开疆陆地以千里计,海域以万里计。

到现在也没有撼动这个格局。

要说郑邦承没有想过,那是假的。

但他更知道,这与开国八公意味着什么?

那可是开国八公的命根子。

开国八公一定会与郑家拼命。

有枢密院的位置在,开国八公才是顶级权贵。

没有,就是闲散贵族,什么都不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