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王佐之才(1/2)
有火盆取暖,一天下来用多少煤炭。
贺夫人是心中有数的。
是煤球好几倍。
仅仅这一点,对普通老百姓,有无穷的诱惑。
要知道在这冰天雪地里,如果硬挨,真有可能冻死人的人。
廉价的取暖方式是刚需。
贺重安补充道:“这煤球中不全是煤,参了黏土。
煤球可以比煤更便宜。”
贺重安最后说道:“煤球炉唯一的问题,就是必须做好通风。
否则的话,容易中炭毒。”
“这算什么?”
贺夫人说道:“不用煤球炉,烧煤,烧炭,就不中炭毒了吗?”
贺夫人已经确定这一件生意能做。
贺夫人设身处地想想,不管作为一个侯府主母,还是百姓家的主妇,都无法拒绝这个产品的。
侯府考虑的是安全。
每年冬天取暖失火,不在少数。
百姓考虑的节省,穷人是一文钱掰成两半花。
精打细算,能省一分钱是一分钱。
她想不出,这个生意如何不能做。
贺夫人忍不住看向贺重安,却见贺重安长身玉立,仪表非凡,早就不是当初的狼狈模样,心中忍不住在想: “我这个便宜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
如果说,贺重安仅仅会修钟表,会造怀表,不过是匠人而已。
贺夫人最多现在高看一眼-----正是用人之际。
过了这个时候,就另说了。
而贺重安在宫中拿捏秦守忠的手段,让贺夫人知道,贺重安人情练达,对人心方寸的拿捏,也是什么有心得的。
这就厉害了。
因为不管什么样的争斗,最后都是对人心的揣摩与分析。
贺重安这种能力,将来前程不可限量。
所以贺夫人要下力量拉拢贺重安。
但现在,贺夫人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贺重安了。
自古以来人情练达的人,不在少数。
但都很多都沉迷在蝇营狗苟。
最后沦落为市侩小人。
是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而贺重安对煤球炉这一件事情挖掘,让贺夫人看到了技术-----煤球炉与煤球。
熟悉民间庶务-----正因为熟悉这些,才能设计出如此应景的产品。
贺重安上明人心,下通民情。
简直是潜龙在渊,一遇风云,前途不可限量。
在贺夫人看来,简直是王佐之才。
宰相之器。
因为真正的宰相,需要就是这样的素质,能看透人心掌控各级官僚,同时理解天下百姓疾苦,天下大势,才能把握天下局面往正确的方向走。
一瞬间,贺夫人心情复杂。
她觉得,自己两个儿子,都可为军中骁将,但远不如眼前这个少年。
有一瞬间,她居然嫉妒广东那个已经死去的女人。
暗道:“安儿,为何不是我儿。”
如此有才能的庶子,给她带来强烈的危机感。
贺夫人自诩自己一辈子刚强磊落,这一瞬间居然起了将嫉贤妒能之心。
她已经开始担心这个庶子能够威胁到儿子继承侯爵。
好在贺夫人到底是将门虎女,再加上贺府现在情况实在不妙。
才压下这个想法。
暗道:“现在想这些都有些远,他如果做不了,不过纸上谈兵而已。”
贺重安并不知道,他这个举动,将贺夫人震撼得不行。
不过,选这个行当,的确是经过贺重案细细思量的。
怀表这一件事情,让贺重安明白。
奢侈品想要快速打开市场,没有技术溢价,就必须有情怀溢价。
贺重安倒是有很多想法,但缺乏能够落实想法的工匠,内造处的工匠,或者能够帮忙,但离开皇宫,给贺重安打工,想都不要想了。
而情怀溢价。
更是需要时间沉淀。
贺重安都做不到。
想来想去,只能想办法对生活必需品下手。
而在冬天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柴。
贺重安在破庙里差点冻死,才更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什么柴在首位,还在米之上。
在冬天里,没有米,还能熬几日,没有柴,真是要死人的。
时代演变之下,北京早有七分用煤,三分用柴了。
采煤业,已经有基础了。
贺重安不用自己去挖煤,可以直接在市面上采购。
而且老百姓也都用煤取暖。
大部分用块煤。
因为耐烧,一部分也用煤球。
是用散煤加水团成圆球状的煤球,用法与块煤一样,主要是方便运输。
很多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
技术推广也是如此,很多技术很好很先进,但水土不服。
在贺重安看来,这煤球与煤球炉于这个时代,简直是恰到好处。
后世圆饼十二孔的煤球,看似简单,其实大大提高了燃烧效率。
首先煤球不全部是煤,有黏土。
减少煤的用量,其次煤球里面的孔,是精心设计过的。
大大提高氧气通过量,能让内外一体燃热,从而增加煤的利用率。
而整个工艺上并不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
其次,煤球炉的设计更是革命。
比起大部分人取暖所用的火盆。
煤球炉不仅仅省,而且方便。
安全。
要知道每年冬天,都会有一些因为取暖造成的火灾。
而煤球炉只要不是故意,几乎不会造成火灾。
如此精心针对客户痛点的产品。
卖不好才怪。
贺重安甚至觉得,唯一的问题,其实是其他方面的压力。
煤是一门大生意,这背后不可能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