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妇联助力(1/2)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村口就传来卡车的轰鸣声。
一辆厢式货车停在合作社门口,车身上印着“省妇女创业基金”
的字样。
“柳青同志是吗?”
女司机跳下车,递过单据,“5万株金丝柳组培苗,请签收!”
柳青愣住了:“5万株?
我们只申请了1万...”
培训班上课时妇联工作人员了解到种苗困境说协调想办法解决,没想协调到这么多。
“妇联特别追加的。”
一个柔和的声音从副驾传来。
县妇联主席王大姐笑着下车,“省里听说咱们妇女搞柳编产业,特别支持!”
打开车厢,整齐的育苗盘里,嫩绿的组培苗像婴儿般娇弱。
每片叶子都晶莹剔透,需要特殊温控运输。
“太好了!”
张磊兴奋地计算,“5万株正好够一百亩地的初始密度!”
但爷爷皱起眉头:“温室里长大的娃娃,经不起风吹日晒。”
果然,专家查验后指出:这些组培苗驯化期需要两个月,直接露天种植成活率几乎为零。
“搭建驯化棚吧。”
周教授建议,“但要控制成本...
“ “用老法子搭荫棚!”
爷爷说,“竹骨草帘,透气又省钱。”
村民们立即行动。
男人上山砍竹,妇女编织草帘,孩子们收集稻草。
不到三天,百亩坡地上出现数十个古朴的驯化棚,远看像一片远古部落。
但驯化过程困难重重。
组培苗太娇弱,第一天就出现大面积蔫萎。
“湿度不够!”
“光照太强!”
“根系不吸收...”
专家们忙得团团转,各种现代设备都用上了,效果仍不理想。
深夜,柳青在奶奶笔记里寻找线索。
突然,她看到一段关于驯野柳的记录:“野生柳移栽,宜渐见光,日增一刻,七日乃成。”
她猛然想起专家的炼苗流程不就是渐进见光吗?
次日,结合奶奶的“七日见光法“和专家的温湿度控制,一套完整的驯化方案形成了。
爷爷负责掌握见光时间,专家团队调控环境参数。
奇迹发生了。
第五天,组培苗开始适应户外环境;第七天,新根长出;第十天,嫩叶转绿...
“成功了!”
周教授激动地记录数据,“成活率92%,远超预期!”
驯化成功只是第一步。
百亩坡地的开垦才是真正挑战。
推土机轰鸣作业,但遇到大量石块,进度缓慢。
“不能全用机器!”
爷爷指着坡地,“那些大石头是保水的关键。”
他带人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钎撬,麻绳拉,保留主要岩石,只平整种植带。
这样虽然慢,但最大程度保持了山地水文。
王婶犹豫:“要是种不好...
赔不起啊...
“ “放心。
“柳青拿出保险协议,“省农业保险公司特别开发了柳条种植险,第一年保费由创业基金补贴。”
种植日前夜,合作社举办首期柳林管理培训班。
爷爷破天荒穿上新中山装,站在讲台前有些局促。
台下坐满了村民,连八旬老人都来听讲。
“柳树通人性。”
爷爷开口第一句就吸引所有人,“你勤快,它就长得好;你偷懒,它就给你颜色看。”
他讲什么时候修枝,怎么防虫,何时采条。
专家团队补充科学知识: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滴灌系统使用、有机肥配比...
培训持续到深夜。
人们散去时,眼里都闪着光,那是对未来的希望。
种植日当天,百亩坡地上人声鼎沸。
专家团队划线定点,爷爷带领村民栽种,妇女儿童负责浇水。
柳青站在高处望去:新垦的土地像巨大的五线谱,栽柳的人们如跳动的音符,谱写着一曲产业振兴的乐章。
张磊用无人机航拍全过程,视频实时传送到省妇联会议室。
王主席打来电话:“省里决定把这里列为'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最后一株柳苗栽下,夕阳给新植的柳林镀上金光,嫩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致谢。
第二天清晨的村委会门口,红纸黑字的《金丝柳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张贴。
省林科院的钢印与村委会的公章并列,象征着科学权威与乡土权力的结合。
“核心区二十亩,只许科研人员进入。”
周教授用木棍指着示意图,“生产区八十亩,按编号分区管理。”
村民们伸长脖子看图纸上的红线,有人小声嘀咕:“种个柳树还划红线,比养娃娃还金贵哩!”
“就是比娃娃金贵!”
爷爷说,“这金丝柳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比咱们这些人岁数都大!”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老人指着坡地:“五十年才长成这么七丛,现在有了五万株苗子,要是让人祸害了,对得起谁?”
正当气氛凝重时,张磊搬出一箱新设备:“大家来看,这是省里配发的智能监控系统!”
太阳能摄像头、红外感应器、无人机基站...
现代科技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但爷爷却摇头:“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坡地这么大,哪能全靠机器?”
经过和村里商量,一套天地人三防体系建立起来,无人机每日巡航,传感器网络覆盖,巡逻队24小时值守。
大家开始都没当回事,觉得专家小题大做。
谁知凌晨两点,巡逻队的对讲机突然响起:“西坡有动静!
三个人,带工具!”
正在值班的王家兄弟立即包抄过去。
月光下,三个黑影正在盗挖柳苗,旁边停着辆无牌面包车。
“站住!”
大哥王强大喝一声。
盗挖者扔下工具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