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 种柳(2/3)

老一辈居然知道用这个促进伤口愈合!”

立即有村民回家取来积存的头发,焚烧研磨成灰。

爷爷亲自调制成膏状,小心涂抹在柳根断口。

移植从清晨持续到日暮。

当最后一株金丝柳栽入新坑,夕阳突然破云而出,给所有人和柳树都镀上金边。

“成活与否,三天后见分晓。”

周教授的声音带着疲惫,“我们留人值守监测。”

然而危机在第二天深夜就出现了。

值守的研究生匆忙敲响柳青的门:“不好了!

柳树开始萎蔫了!”

坡地上,白天还精神抖擞的金丝柳此刻耷拉着枝条,叶片卷曲发黄。

各种措施都试过了,浇水、加遮阴、甚至输液,都不见好转。

“蒸腾量太大,根系供不上水。

“周教授面色苍白,“恐怕...”

爷爷蹲下身,扒开一株柳树根部的泥土。

在手机照亮下,可见一些白色丝状物附着在根上。

“这是什么?

“柳青问。

“菌根。

“周教授凑近看,“但形态很特殊...”

爷爷用手指沾了点泥土放在鼻尖闻:“是老坡地的土菇丝。

金丝柳离不了这个。”

“共生真菌!”

周教授惊呼,“难怪移植后不适应,新土壤里没有这种菌群!”

“老坡地的土...”

爷爷起身望向黑暗中的原生长地,“得取原土来换。”

但原生长地距离新植区有两里多地,而且都是陡坡。

现在深更半夜,大雨将至...

“我有办法。”

江韩说,“可以用无人机运输!”

在专家团队协助下,三架农业无人机连夜起飞,用特制容器吊运原土壤。

村民们打着手电筒指引落点,爷爷亲自指挥换土。

雨点开始落下时,最后一株金丝柳完成换土。

奇迹般地,不到一小时,萎蔫的枝条就开始舒展。

周教授看着监测数据,难以置信:“根系活力恢复...

蒸腾平衡...

这太不可思议了!”

爷爷站在土地中央,轻抚柳枝:“草木通灵,你真心待它,它就以性命报你。”

柳青在手机上记下心得感悟,产业化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生。

移植成功后的第七天,周教授带着最新的检测报告走进工坊:“奇迹!

简直是奇迹!”

柳青正在整理资料,闻声抬头:“教授,怎么了?”

“你们看!”

周教授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大家,“金丝柳根系的共生真菌,固氮效率是普通根瘤菌的十倍!

十倍啊!”

屏幕上复杂的曲线图让众人茫然,但那个鲜红的“10x”

大家都看懂了。

“这意味着什么?”

张磊敏锐地问。

“意味着可以不施化肥就获得高产!

意味着盐碱地改良的新希望!

意味着...”

周教授激动得语无伦次,“这是足以改变农业历史的发现!”

院子里一片寂静。

妇女们面面相觑,显然无法理解这几簇白色菌丝的意义。

但柳青和张磊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柳编原料,更是一个可能惠及亿万人的宝藏。

“必须立即加强保护。

“周教授严肃起来,“这种发现,肯定会引来坏人的觊觎,一定要加强戒备...”

张磊说:“附近已经安装了监控设备。”

“监控不行,要有人值守。”

夜色如墨,西坡上却人影绰绰。

三个黑影正在一株金丝柳下挖掘,旁边停着的摩托车上挂着编织袋。

“动作快点!

“一个黑影低声催促,“老板说要连根带土!”

突然,四周亮起无数手电筒光束。

村民护柳队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打头的正是王婶的儿子大壮。

“干什么的!”

大壮举着锄头喝道。

黑影们显然没料到深夜还有人看守,慌乱中扔下工具就想跑。

但没跑几步,跑最前面的那个突然“哎哟”

一声跌进坑里,那是个巧妙的伪装陷阱,上面盖着草席浮土。

“爷爷教的法子真好使!”

一个年轻村民兴奋地说。

另外两个黑影也被村民团团围住。

揭开面罩,竟然是邻村的闲汉,交代说有人高价买,他们就是想偷了卖钱,别的一问三不知。

爷爷检查被挖的柳树,脸色阴沉:“根伤了不少,得赶紧处理。”

他让人取来黄豆粉和红糖,调成糊状涂抹在伤口处。

周教授取样检测后惊呼:“这配方能促进真菌菌丝再生!”

“老法子了。

“爷爷淡淡地说,“柳树受伤,就用豆粉补元气。”

事件过后,柳青意识到不能总被动防守。

她在工坊后院整理出两间空房,请周教授团队指导建立简易实验室。

“真菌扩繁比想象中复杂。”

周教授演示着培养基制作,“温度、湿度、酸碱度都要精确控制。”

柳青和几个妇女认真学着,她们发现这活儿和发面做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伺候微生物。

王婶学得最快:“这不就跟做豆豉差不多嘛!

保持温热,不能太干不能太湿。

“ 她甚至改良了培养基配方,用廉价的麦麸代替部分琼脂,成本直降六成。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