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发动村民(1/2)
培训班如火如荼地开展,但那需要时间。
教室里的三十个新手要成长到能独当一面,至少还需一两个月。
柳青始料不及的是工坊实行预约制的决定,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不可收拾。
最先爆发的是在网络上。
几大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突然涌现出大量针对“清河柳编工坊”
的负面评论。
“什么非遗,就是饥饿营销的噱头!”
“一个破篮子卖那么贵,真是想钱想疯了!”
“咨询客服爱答不理,店大欺客!”
“东西也就那样,根本不值这个价,都是炒作的!”
这些评论内容相似,出现时间集中,明显是有组织的水军行为。
张磊试图申诉,但恶评如同潮水,刚删除一波,新的一波又涌上来,严重影响了工坊的声誉和潜在客户的观感。
张磊额头冒汗。
“青姐,漫长的等待会消耗掉一时的激情,这样下去会损失很多高端客户。”
“我知道。”
柳青也没想到会是这种情况,她烦躁地拿起架子上的那本《断柳录》,目光停在一行字上“五五年合作社,妇孺老幼皆可为之,按件计酬,贴补社用。”
柳青抿抿嘴唇:“要不试一下这个办法!
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能编精品的大师傅!”
她立刻拿着图册和几件样品风风火火地去找江韩,又找到了村委会的老支书和几位村民代表。
“支书,各位叔伯,”
柳青将想法和盘托出,“工坊现在订单多,人手紧,有些工序其实不需要那么高的技巧。
比如这种最简单的平编杯垫、这种收纳筐的底板、这种拎手的编织…能不能在咱们村发动一下?
让家里有空闲的婶子、婆婆,或者手脚利索的爷爷们,都来参与?
我们提供材料包和标准,她们在家就能做,按件计酬,现结现算!”
老支书还没说话,一位村民代表就迟疑道:“这…能行吗?
现在可不是过去生产队那会儿了,大家伙儿能愿意?”
“怎么不愿意?”
江韩立刻接过话头,拿出手机算账,“编一个合格的基础杯垫,工坊回收价两块五。
手快的阿姨一天编三四十个不成问题,那就是一天七八十甚至上百块的收入!
还不耽误做饭、带孙子!
这比种地轻松,来钱还快!”
这个实实在在的数字让在场的人都动容了。
对于留守在村里的老弱妇孺来说,这是一笔极具诱惑力的收入。
老支书眼前一亮:“我看行!
这叫…这叫社区互助,在家就业!
柳青丫头,你这脑子活!
这事村里支持!
大喇叭我马上就去广播!”
说干就干。
村委会的大喇叭当天下午就响了起来,用最朴实的语言号召大家“领活干,挣现钱”
。
效果出奇地好。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村,甚至邻村都有人闻讯赶来。
工坊门口第一次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领活儿排起了队。
柳青和周明、张磊连夜赶制了上百份材料包,里面是预处理好的标准柳条、麻线和一张印着步骤详解和质量要求的示意图。
李阿婆和爷爷成了最严格的质检总监,任何一件送回来的成品,都需经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合格的,张磊当场扫码录入系统,柳青负责按件现场发放现金。
不合格的,指出问题,退回返工,但工坊依然补贴少量材料损耗费。
最开心的是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的老太太聚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样只能说东家长西家短,现在都在比谁一天赚的多。
带孩子的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把孩子放摇篮里也要编几个筐底。
还有几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坐在家门口也不无聊了,专门负责打磨修整半成品的毛刺… 整个村庄,仿佛一台突然被激活的精密机器,以一种松散却又高效的方式运转起来。
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柳条的气息和一种新的、充满希望的忙碌感。
张磊看着ERP系统里外协生产模块下不断增长的合格品入库数据,长长舒了一口气:“柳青,这么好的主意,你以前怎么没想到呢!”
周明则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青姐!
这种分布式家庭生产,虽然单个效率不如集中工坊,但总量惊人!
而且几乎没有管理成本!
这…这简直是个天然的去中心化供应链啊!”
柳青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她原本只是想试一试,却意外地重建了一种类似于50年代合作社时期、但又带有鲜明新时代特色的家庭作坊式供应链。
它不仅解决了工坊的人力短缺,更重要的是,它将工坊的发展与整个村庄的利益更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钱宏达可以挖走工坊里的几个熟练工,但他能挖走整个清河村正在参与编织的上百户人家吗?
利益共同体,才是最难被摧毁的堡垒。
人工短缺解决了,但紧接着下一步考验又给柳青上了一课。
工坊接到几个高端定单,付款爽快。
但在买完材料开始动工后,对方却以方案未通过领导审批等种种理由借口,突然取消订单。
与此同时,淘宝店铺出现多个快递运输途中买家申请退货退款或者收货后又申请退货的订单。
柳青气得一度想关了电商平台的店铺,但是她也明白,这种情况网店不可避免,总不能真关了。
张磊分析,这种扎堆退货的情况,像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店铺只能在接单时更小心应对,把这种客户拉入黑名单。
柳青按应对流程在工坊的官方网站、公众号和淘宝店铺首页,贴了《关于预约制、价格与最近风波的公告》,回应了最近的质疑,坦诚遇到了有组织的恶意攻击和供应链困难,但工坊坚守品质的决心不变。
她决定不再被外界的恶意干扰,专注于按部就班完成手头的工作。
暗箭冰冷,这场仗不好打,但她必须打,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打下去。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新的困难接踵而至。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柳青正在院里分拣新到的柳条。
这批来自李家庄老李的货品相极好,粗细均匀,表皮光滑,是柳编的上等料。
她哼着歌,想着今天能把这周的订单全部完成。
手机铃声响起,是供柳户老李的号码。
“李叔早啊!
货收到了,这次的真不错!
“柳青笑着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却是一阵尴尬的沉默。
“青丫头啊...”
老李的声音有些沙哑,“那个...
以后的货,供不了了。
“ 柳青愣住了:“您说什么?
是价格问题吗?
我们可以再谈...
“ “不是钱的事。”
老李叹气,“有人把俺村所有柳条都包圆了,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