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村官江韩(1/2)

次日天未亮,爷爷便带着柳青往老河滩去。

晨雾中,几株红皮柳静静伫立,树皮泛红,纹理如岁月刻下的密码。

爷爷熟练地选取粗细均匀的枝条,刀具游走间,精准削去枝杈,“红皮柳做柳编,得先‘醒’料,让它适应环境湿度,不然编的时候易断。”

回到家,爷爷演示起传统柳编技法。

他将红皮柳枝条在温水中浸泡,待柔软后,以“米”

字起底,这是柳编基础编法,经纬交织要严丝合缝,“编筐先编底,底不稳,筐就站不住。”

李婶她们围成半圆,手中攥着红皮柳,跟着爷爷的动作操作,屋里除了柳条摩擦声,就是爷爷沙哑却满是热忱的讲解。

“绞编能让筐沿更结实,勒编要力道均匀,这样出来的纹路才规整。”

柳青试着操作,却总在“压一挑一”

的步骤出错,枝条纠缠不清。

爷爷耐心纠正:“柳编讲究‘手随心动,力透枝间’,得顺着枝条的韧性来,急不得。”

经过反复练习,柳青渐渐找到窍门,编出的纹路虽不如爷爷的细密,却也有模有样。

“这里是柳明远家吗?”

一个清朗的男声从院门口传来,柳青抬头看见一个穿浅蓝色衬衫的年轻人站在那里,手里拎着台笔记本电脑。

“你是?

“柳青放下手中的柳条,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江韩,新来的大学生村官。

“年轻人走进院子,好奇地打量着满地的柳条和半成品,“你们是不是开了一个叫“清河柳编”

的淘宝店?

“ 柳青点点头:“是啊!”

“销量怎么样?”

柳青想了想:“还行。”

江韩是上个月分配到清河镇的大学生村官,是镇上派来帮扶“绿色产业”

的。

听说柳明远这边的柳编工坊很火后主动找上门来。

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计算机系毕业生,与这个满是柳条和泥土气息的院子格格不入。

王婶端了杯茶过来:“哟,江干部来啦!

快坐快坐。

“ “谢谢,我就是来看看你们的淘宝店铺。”

十分钟后。

“流量转化率太低!

主图不够吸睛!

详情页没突出卖点!”

一连串陌生词汇像子弹一样从江韩嘴里蹦出来,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大学生村官捧着笔记本电脑,在柳家堂屋里来回踱步。

柳青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她上货到网店之后,除了订单信息和收藏加购,根本没关注别的数据。

“开淘宝店,不就是把东西放上去,有人下单的时候打包发货就行了吗?

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爷爷坐在门槛上抽烟,眉头拧成疙瘩,显然一个字也没听懂。

“简单说,“江韩推了推眼镜,“咱们淘宝店开业三天,访客五千多,成交才二十单,转化率不到0.

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江韩滑动鼠标,点开竞争对手的店铺页面,“你看这家转化率2.

3%,是我们的五倍多。

他们的主图是专业摄影师拍的,背景干净,打光讲究,还有模特使用场景。

再看看我们的——”

柳青的脸一下子热了起来。

她觉得自己拍的挺好,挺有生活气息的。

“你们得改革!”

柳青赞同地点点头。

“你有什么建议?”

“首先,得请专业摄影师拍产品图;其次,要讲好品牌故事;最重要的是——“他神秘地压低声音,“参加下个月的双十一大促。”

“双十一?”

柳青瞪大眼睛,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那可是一个月后!

我们连基础库存都没有...”

“所以才要抓紧!”

江韩已经打开手机计算器,手指飞快地点按着,“按最低预估,咱们至少需要三百万件库存。”

门槛处传来一声冷哼。

爷爷掐灭烟头,起身往院里走:“满嘴跑火车。”

江韩尴尬地僵在原地。

柳青连忙打圆场:“我爷爷就这脾气,别在意。

你说的这些...

真的可行吗?”

“当然!

“江韩压低声音,”

柳姐,你知道去年双十一有个草编包店铺一小时卖了三百万吗?

咱们柳编准备三百万库存还算多吗!”

柳青倒吸一口凉气,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

三百万,那得编多长时间?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她目前的人手,除了李婶子她们几个村妇,这几天又增加了五六个学徒,总共也不过十来人,而且纯手工编织效率低,质量还不稳定。

按照每人每天最多编二十个合格品计算,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就能产出六千件,离三百万还差十万八千里。

柳青看向院子里,爷爷正弯腰检查新泡的柳条。

李婶子几个人在埋头编改良版的龟背纹杯垫,旁边六个新来的学徒围坐一圈练习龟背纹编法,手法青涩却认真。

爷爷总念叨:“柳编这行当,贵精不贵多,得把功夫往细处使。”

…… 柳青思忖许久,终于拿定主意,转向江韩:“谢谢你的建议。

淘宝店我打算再装修一下,先从改良龟背纹杯垫入手打开销量,人手方面再招些愿意学的学员。

不过,毕竟刚开始,今年的双十一我们就不报名了。”

江韩笑着点头,语气干脆:“这样不急功近利更稳妥,要是有协调场地、对接资源的事儿,尽管找我。”

他又打开笔记本电脑。

“你们的订单可以直接同步到这个记账系统。”

他点开一个表格,密密麻麻的数字立刻跳出来。

“这是我同学设计的一套ERP系统,可以追踪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江韩热情地讲解着,“比如这批杯垫,泡柳条用了几天?

编织工时多少?

利润多少?

一目了然!”

柳青眼前一亮,这正是工坊急需的。

自从招聘了学徒又开了淘宝店,产量虽然上去了,管理却越来越混乱。

她不由得赞了句:“江干部,你可真是及时雨啊!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