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34章 电影节上的明星们

飞机到罗马的时候,意大利那边是上午。

大家跟随大使馆安排的导游,在城区里转了一圈,在罗马竞技场、古罗马广场、万神殿等名胜古迹里拍了许多照片。

十二点多一起来到大使馆吃饭。

这年头大使馆的日子也不宽裕,十几个人吃饭也只上了三菜两汤一大盆意面,热气腾腾的,像是大使夫人刚从后面厨房做出来的,李茂森在数千里之外的意大利竟然吃出妈妈的味道。

饭后他们在使馆翻译和导游的陪同下,坐上火车来到北部的威尼斯。

火车行程4.

3小时。

到威尼斯酒店时天快黑了,大家在路上折腾一天,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比较疲乏,张主任和牛奔老师几个年龄大的准备洗洗睡觉。

李茂森精神还好,他准备去电影展会场看看。

王晓帅和谢元、华新社记者老黄也要来。

四人带上刘翻译,步行来到威尼斯电影节举办地点丽都岛影展会场。

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

最高奖项为金狮奖。

举办时间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为期10天。

从八月底开始,威尼斯电影节举办方会在丽都岛影展会场各个影厅里,放映从世界各地邮递过来的电影。

经过放映,受到观众、影评人、媒体、评审团认可的电影晋级下一轮展出,包括主竞赛单元、地平线单元、未来之狮单元、国际影评人周单元等七个单元。

其中最主要的是主竞赛单元。

每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有21部。

奖项包括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影片银狮奖,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银狮奖,以及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剧本等8个奖项。

除此之外,还有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女性题材电影奖等十多个奖项。

前面8个奖项主要给予奖杯和行业认可。

后面十多个奖项会给予资金奖励。

目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尚未衰落,奖杯含金量也比较重。

电影在这里获奖后,就会被世界主流媒体报道,获得各国电影人的关注,从而进入世界主流电影圈的视野之中。

这也是一个电影人最快出名的途径。

但要想在这里拿走奖项,难度不小。

李茂森在影展中心参观时,看到了好几位大牌的电影海报。

譬如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新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美国演员汤姆·汉克斯的《飞跃未来》,法国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新电影《女人韵事》。

还有意大利老牌导演埃尔玛塔·奥尔米的《圣饮者传奇》,希腊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新作《雾中风景》,港岛著名导演麦当杰新作《月亮·星星·太阳》等。

一眼看过去,不是导演大牌就是演员大牌。

而《一个都不能少》电影海报上,从导演到演员全新人。

李茂森在人群中经过时,听到观众们讨论的电影多是《女人韵事》《圣饮者传奇》《基督最后的诱惑》等电影剧情。

由于《基督最后的诱惑》涉及到宗教问题,争议的声音最大,有教徒举着横幅要求举办方停止放映该片。

“李茂森,那个影厅里在放映《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王晓帅指着一个放映厅。

“走!”

影展中心的会馆里从楼上到楼下有三十多个放映厅,每天各个放映厅滚动式放映参展的电影,游客们来到影展中心后可以自由进入放映厅观看。

每年跑来看免费电影的人高达数百万人次。

《一个都不能少》放映厅里观众不多,有二十多个人,大都是意大利人——这个拷贝只有意大利语字幕,听不懂普通话,看不懂意大利文的人进来也看不懂。

啪啪啪~ 在电影放映结束后,十多个观众鼓掌,还有人低声讨论说这部电影很棒,小女孩很勇敢,剧情很有趣,原来华夏是这样的之类。

“李导,大家对电影评价很不错。”

刘翻译告诉李茂森。

“可惜过来看电影的人太少了,我听说电影评奖也跟受欢迎程度有关。”

王晓帅叹气。

“没关系,还有机会的。”

李茂森也有点担心电影评奖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导在1998年拍摄的电影。

那时候张导已经凭借《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电影在国外拿到众多大奖,成为世界级导演。

他的电影在意大利电影节上映,自然会吸引到很多电影人的捧场。

评审团也乐意把奖项颁发给他。

而李茂森是一个新人导演,虽然他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水平也很高,但影响力不够,要想在这里获得同等待遇,几乎不可能。

所以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奖还是个未知数。

李茂森莫名有点焦虑。

离开放映厅时,正好遇到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和汤姆·汉克斯从隔壁放映厅出来,两人边走边聊。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是意大利裔美国导演,与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并称美国四大导演。

目前上映的电影作品有《出租车司机》《穷街陋巷》《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等,在197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汤姆·汉克斯今年三十多岁,刚成名没多久,代表作品仅有《美人鱼》《飞跃未来》,在圈里属于二线演员。

“李茂森,你要干什么?”

王晓帅见他准备冲过去,连忙拉住他,“还是别了,人家是大导演,工作很忙的,你这样冒冒失失过去不太好。”

谢元赞同地点点头。

“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

李茂森轻轻一笑,大步走过去,“斯科塞斯导演,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我是电影《Not One Less》导演李茂森,希望有机会和你交流。”

“《Not One Less》导演?

你这么年轻?”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用手指扶了下黑框眼镜,郑重地打量他几眼,伸出手和他握了握。

李茂森也跟汤姆·汉克斯握了握手。

“《一个都不能少》是我的处女作,也是一部实验作品,不知道斯科塞斯导演有没有看过?”

“有幸看过一遍,电影架构很成熟,镜头运作也极为老练,这是你第一部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露出些惊讶的表情。

“是的,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创作时,我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影响比较大,譬如费里尼导演的《道路》,安东尼奥尼导演的《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等,都是我常看的电影,在拍摄时采用全素人演员,用实景与自然光拍摄,来保持空间与表演的客观完整……”

李茂森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讲解电影的创作初衷和拍摄方式,最后希望得到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指点。

他对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也不陌生。

当初在纽约大学电影专业读书时,斯科塞斯导演给他上过几节电影理论课。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有个毛病是好为人师。

只要你的问题戳中他的激点,他能围绕这个问题跟你聊几个小时。

而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比较崇尚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于四五十年代,与戏剧化、类型化、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生产模式不同,他们提出‘还给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著名口号,以长镜头、实拍摄影、非职业表演为手法。

《一个都不能少》就属于这个类型。

其中该流派代表人物罗伯托·罗西里尼导演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前岳父,前岳母是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

而他的前妻是上次李茂森陪江姗看的电影《蓝丝绒》女主角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一个身材很火辣的大美女。

一家子名人。

斯科塞斯导演听他说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顿时来了兴趣,拉着李茂森在长椅坐下。

“呃,斯科塞斯导演真的搭理他了,还对他那么亲热?

这怎么可能。”

王晓帅惊讶地张大嘴巴。

“李导这社交能力太牛了。”

谢元竖起大拇指。

咔嚓!

华新社记者老黄趁机抓拍几张照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