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807给大学生一份大礼(1/2)

“这次全国群英会有你一个,你知道这事吗?”

聊完正事后,唐植桐想起了群英会的事情,虽然自己帮着王波争取了一个名额,但他能去参加群英会凭借的是刻苦与专注的学习,和学有所成后倾情为乡亲们做贡献换来的,属于实至名归。

“嘿嘿,公社通知了。”

听到这茬,王波咧开嘴笑的很开心。

刚听到这一消息时,他整个人都不敢相信,在跟父母说了以后,父母都哭了,哭完立马拔高了儿子找对象的要求。

自打王波当上赤脚医生,四邻八舍也不嫌王家有个卧病在床的累赘了,不少人都打听着给王波说对象。

王波则由于要去医院学习,后来又忙着给乡亲们看病、手术,这事一直没顾上,都挡了回去。

“家里有没有体面点的衣服?

没有的话,等大后天参加四九城群英会的时候,我帮你从编委会那边申请点布票。”

唐植桐见王波穿的朴素,遂开口提议道。

群英会是大事,这年头即便是家里再穷,能参加这样的会议,家里都会给置办一身行头。

如果家里实在拿不出来,所属单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参会人员穿着破破烂烂的去参会。

当然,也仅限于一身外套,里面该穿旧衣服还是穿旧衣服,在这一点上,上上下下都很默契。

在唐植桐看来,这种行为虽然体面了,但属于驴粪蛋上贴了一层霜——外光里不光,是一种不自信的外在表现。

细想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上上下下都穷,本来就被看不起,若是再穿的破破烂烂,仅剩的一点脸面也就没了。

要等军事、经济、文化全面自信后,这种不自信才能被国人甩之脑后,而现在参加群英会的代表所做的,正是为这一天早日到来打基础。

“不用不用,家里有布票,我姑前些日子过来,说让我早过去一天,带我去买衣服。”

王波赶忙摆手拒绝。

四九城的农村终究不是外地农村能比的,这几年在布票定量上跟城市户口差异并不大,今年每位社员都有20尺布票的定量,然而绝大多数家庭都不舍得花。

一来是因为布票是硬通货,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

二来消费布票的同时也得往外掏钱。

这一来一去相差了几十斤粮食。

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家里有孩子结婚,老人往往会买些被面、棉花做上两床被子,再给新人做身新衣服。

除此之外,布票大多通过各种渠道又回到了有钱人手里。

见王波说有,唐植桐就没再多事,让王波领着自己去了队部,沟通合作医疗的事项。

沟通没费太大力,因为这边队部不太乐意往外掏钱。

在他们看来,自个生产队已经有了王波,小病吃药、大病手术,这些王波都能干,而且免费,完全没必要再往外掏这个钱。

对此,唐植桐没有多劝。

王波确实是个人才,但以后生产队能不能留下人才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不仅生产队缺大夫,公社也缺,公社能让王波长久的在这待下去?

王波难道就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想法?

既然谈不到一起,唐植桐连午饭也没在这边吃,蹬上自行车就踏上了返程。

出来也有好几天了,回去的路上再去一趟跟自己要求拨发救济粮那个生产队所在公社,看看那边怎么说。

县官不如现管,四九城不是那种将底层声音捂的死死的地方,救济粮这档子事还是一级一级往上反馈的好。

小王同学曾经说唐植桐有了代表证,去正义路2号跳脚骂街都没人敢拦着,这句话并不虚假,唐植桐亮了代表证,一路畅通无阻的就来到了公社一把手的办公室,并受到了热情接待。

一番客套后,唐植桐先说明了自己这趟下基层的目的,并专门就合作医疗咨询了公社的意见。

公社这边倒是表明了想支持,但也同样说明了很多生产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问题,一时间恐怕很难在医疗上投入精力。

唐植桐也不强求,毕竟合作医疗不可能一撮而就,大概率得从试点开始,有南峪生产大队在,唐植桐的设想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记下公社的意见,唐植桐又跟公社这边聊了生产队的情况,并问了救济粮的事情。

“我们拨了呀!

他们吃的就是拨的救济粮。”

面对唐植桐的疑问,公社这边很委屈,就差指天发誓了。

“那些发霉的是救济粮?”

唐植桐有些不信,生怕公社瞒着自己,因为眼下的救济粮都是从专门粮库调拨的,粮库有专人管理、值守,虽然免不了有些虫咬鼠啮,但肯定不存在发霉。

“这个……”

公社一把手面露难色,最后还是咬咬牙说了实情: “救济粮是不可能发霉的,但拨下来的救济粮有限,我们公社也变不出粮食来。

给一些特别困难的生产队都是发霉的粮食,这点我承认。

不过这些救济粮也是我们费尽心思跟其他单位换来的,一斤救济粮能换两斤多发霉的粮食呀!

发霉的粮食口感是差了点,但好歹也能吃,粮食多一些,好歹也能让那边生产队多吃一阵子。

我可以拿自己十三年的组织龄保证,公社没有从中贪墨一两粮食!

这事是我一手操办的,跟公社里其他同志无关,唐代表若是追究的话,请把这点一并跟组织上说明。”

“我不追究。”

唐植桐摇摇头,将笔记本合上。

这个一把手是个有担当的,最后不仅没有瞒着,还选择选择一力承担,从表情上就能看出他做这件事情的心理压力也很大。

别人对四九城之外的情况可能不了解,但唐植桐不仅看过某些地区幸存者的口述文章,还曾亲自问过自家的某位长辈。

长辈说58年大炼钢铁,地瓜烂在地里没人收,等到了冬天,实在没东西吃,就去挖地里的烂地瓜吃。

烂地瓜的味道并不好,吃到嘴里发苦,但就这种烂地瓜,吃没了也就没了,开始吃干枯发霉的地瓜秧…… 公社领导能冒着风险将救济粮变成双份,已经是在想尽办法尽量保全社员了,若是这样还被追责,那以后谁还敢再设身处地的为社员想?

公社一把手见唐植桐不追究救济粮的事情,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唐植桐又抛出了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我这一路走过来,看到很多生产队的情况并不乐观。

夏粮抢收的时候,人手上会不会不凑手?”

面对部分生产队困难的粮食供应和社员的身体状况,唐植桐终究是不落忍,起了帮一把的心思。

夏收很重要,这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收割,完全靠人力一点点的割、一点点的碾压、一点点的晒。

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月。

如果天公不作美,夏收就会变成抢收,一旦让雨淋了粮食,大半年的忙活将会化为乌有,这不仅是社员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唉,我们一直在协调人手,也在协调粮食,起码让社员到时候顿顿能吃上干饭。”

夏收是接下来一个月内的头等大事,公社这边不可能不重视,但根据上面的规划,今年公社里小麦种植数量多了,但社员人数没多大变化,而且社员的身体状况远不如往年,这就令人很头疼了。

“我留您个联系方式吧,我回去看看发动一些大学生过来参加夏收,到时候您这边准备好农具及住的地方,吃的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带。”

有了上一次跟物资局合作给同学们找兼职的经验,唐植桐将此次的目光瞄准了大学生。

不过这次肯定跟那次不同,那一次有钱拿,这一次明显免费,不过学生也并非只付出,因为参加夏收可以抵每学年的生产劳动安排!

唐植桐有理由相信学院那边是乐意接受的。

把全校学生每年送到各个单位去参加生产劳动是项工作量很大、很繁琐的工作,因为每家单位能拿出去来的工作岗位不同,而且生产旺季、淡季也不同,这些需要反复沟通,更何况远一些的地方还得乘火车出行,中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唐植桐觉得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大学生了解什么生产流程、生产技术,背后的深意是让大学生对劳动的艰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屁股坐歪了。

既然都是劳动,那肯定是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能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哎呀!

那太好了!

唐代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啊!

干粮就不用自带了,来帮我们抢收,我们管了!”

公社一把手听唐植桐这么说,喜出望外的拉着唐植桐的手,上下摇的欢快。

干粮是不用大学生自己带的,以前地主抢收还得好酒好菜伺候着短工、麦客呢,公社总不能连旧社会的地主都不如吧?

对于公社一把手的大方,唐植桐欣然接受,有“管饭”

这个待遇在,相信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乐意来乡下体验一番吧?

各方面都有得利,唐植桐觉得这计划可行!

到时候同学们一定很惊喜,而且会对自己感恩戴德……吧?

今晚唐植桐没有走,而是找了个犄角旮旯继续住自己的小木屋。

在这几天下乡的过程中,唐植桐看到路边有孩子吃完丢弃的樱桃核,这说明已经开始有樱桃成熟了。

限于身份,唐植桐不好直接打听谁家种了樱桃,到时候给钱少了不合适,给钱多了也不合适。

农家的樱桃一般都是栽种在自家院子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给儿孙们的一点零嘴,不过在这几年,樱桃慢慢变成了采摘下来拿到集市上换点钱或者粮食回家。

唐植桐等的就是明天的集市。

5月8日,星期六,春光灿烂。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