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636停电(1/2)

《伊索寓言》是小王同学借出来的,听唐植桐说可以给弟弟妹妹们看,临出门的时候就直接塞到了包里。

由于要接两个妹妹的缘故,小王同学提前了那么一丝丝下班。

“这是你的课本吗?

就这么放在后面,不怕被偷啊?”

看到唐植桐自行车后座上绑着的课本,小王同学问道。

“我对你们单位还是很放心的,再说,我进门的时候托卫门给看留意了。”

唐植桐不抽烟了,囤的那些烟也没有出手的打算,正好利用小恩小惠来办事,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排除有人利用手里权力尽最大能力为难别人,但更多的其实想要点尊重,这种尊重的表达方式有很多,见面点头问好、散烟都行,不过后者效果更好。

路过门口的时候,唐植桐没忘记跟门卫打了声招呼。

“你这都跟自家单位似的了,比我都熟。”

看到门卫笑着回应,出了门,小王同学打趣道。

“哈哈哈,你这么漂亮的一位女同志,人家想跟你熟也不敢套近乎啊?”

唐植桐等小王同学先行,自己随后,上自行车护在小王同学的左侧。

听到丈夫夸自己,小王同学轻哼了一声,带有些许傲娇。

唐植桐笑笑,尽管还没到春天,但这两天天气回暖,风已不再刺骨,手上的棉闷子也已褪去,若是再这么热下去,再过十来天就能出去春游了。

“广播电台那边来电话了,说明天再过去试试,也不知道凤芝能不能选上。”

小王同学的大长腿蹬着自行车,一点都不费力,撩了一下被风吹到脸前的碎发,说道。

“尽力而为,能选上就唱,选不上也没啥。”

唐植桐对这个看的很淡,本来也没打算让凤芝朝文艺方向发展,若是当时自己在家,说不定都不让凤芝去,不过既然小王同学都带着妹妹过去走了两遭,这次就权当给妹妹历练了。

“你说的轻巧,到时候凤芝哭鼻子怎么办?”

小王同学白了丈夫一眼。

“好说,给她做个糖葫芦,或者崩个栗子,有好吃的她就顾不得了。”

唐植桐乐呵呵的给出了应对的办法。

“哪有这么糊弄自己妹妹的。”

小王同学略有不满,随即又问道:“我发现你好像对凤芝唱咱俩写的歌不太热衷,为什么?”

“有那么明显吗?”

小王同学的话让唐植桐一愣。

“不明显,但你就是给我这种感觉。”

小王同学摇摇头。

“哈哈哈,怪不得咱俩能成为两口子,这个你都能感觉出来。

确实有点排斥吧,我不太想让凤芝年纪小小的就接触那个圈子,有点乱。”

解放才十年,唐植桐本以为现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干净的,直到上次送凤珍、静莹去音乐学院听了个八卦。

“哼,偏见。

哪都有好人,哪也都有坏人,不能一棍子打倒一片人吧?

我是学舞蹈的,也算是文艺圈的一份子呢。”

小王同学对丈夫的这种看法略有不满。

“哈哈,你不一样,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不许你把自己跟那些妖艳贱货放一起对比,那是对你的贬低。”

眼下夸人是白莲花是褒奖,再下去几十年说人白莲花铁定挨骂,闹不好还得挨揍,既然是好词,唐植桐就装作严肃的小小的批评了一下小王同学。

两人结婚也差不多一年了,白天聊天都很正常,晚上蜜里调油结束,免不了再腻歪一会,也是这个时间段,唐植桐了解了小王同学很多过往。

舞蹈学院并不是铁板一块,里面的人际关系一点都不比外面简单。

谁领舞、谁跟谁搭档、谁跟谁是好朋友、谁对谁有意思、谁看谁看不顺眼等等。

舞蹈学院又是个女多男少的地方,正值青春期的男男女女,虽然不敢明面上争风吃醋,但私底下的较量、指桑骂槐一点都不少。

由于小王同学面容姣好、身形突出,少不得成为几个男生注意的焦点,一帮姑娘私底下给她起了个“有容”

的外号。

这年头的这种外号,杀伤力杠杠的,小王同学私下哭了好几场,不愿扎根舞蹈行业跟这个是分不开的。

小王同学没有跟叶志娟提过这些事情,都是结婚后说给唐植桐听的,唐植桐看着心疼,少不得好好安慰几番…… 四九实验中学离北图不远,两人来到二龙路,外面胡同口停着一溜小车,都是接学生放学的。

来接人的肯定不是学生父母,而是学生父母的司机。

按照时间来说,现在能读初中的女生,出生时间是在解放前,再等几年,进城后休妻再娶所生育的子女也到了读初中的年纪,那时候学校外面的小车会更多。

起风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看着那一溜小车,唐植桐心里那点因为明哲保身而不愿揭盖子的愧疚感就更淡了,与他们相比,自己算个啥?

有些人善于解决问题,但更善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唐植桐有家有口的,不想做被解决的那一个。

接上两个妹妹,小两口一前一后,犹如押运一般,先把静莹送到妇联宿舍的大门口,才带着凤珍折返回家。

面袋子已经扔空间里了,毕竟家里不知道这回事。

回到家,唐植桐先把上学期的课本放回厢房。

等回正屋打算做饭的时候,屋里就传来《一分钱》的歌声。

姑嫂俩,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唐植桐还是乐见其成的。

为了照顾凤芝的嗓子,小王同学并没有让凤芝练习太长时间。

吃过晚饭,唐植桐从咸菜缸里掏出来好几个咸菜疙瘩,把外面那层盐碱洗掉,就在案板上“哆哆”

切起丝来。

这要是放往常,咸菜丝得放盆里过遍水,去去盐份,但现在嘛,可以省略这一步。

咸点好,咸点下饭。

唐植桐切了大半盆咸菜丝,然后将家里的一瓶醋全倒了进去,装作倒香油的时候,又往里掺了点醋和料油,用筷子搅拌几下,盖上了盖帘。

腌上一宿,第二天一早就成了酸咸可口的下饭菜。

“明儿给咱妈带点过去,这阵子够呛能来青菜,先把这几天给凑合过去。”

唐植桐收拾一下桌子上的厨具,跟小王同学说道。

“行。”

小王同学正监督凤芝写作业,旁边放着她从北图借回来的《伊索寓言》。

干完活,唐植桐就有点无聊,这要是在戒烟前,来上一颗,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心理上会有极大的满足。

没有烟,唐植桐就想着重温一下儿时的经典,拿起了《伊索寓言》,打算消磨一下时间。

还没看两页呢,屋里的灯灭了。

“得,停电了。”

唐植桐只能把书放下,从兜里掏出火柴来划上一根,作为临时照明,点上煤油灯。

“这两天怎么老停电?”

张桂芳放下手里未做完的布鞋,借着唐植桐划着火柴的光,起身将电灯的拉合给拉上。

“要么是线路故障,要么是电力短缺,谁知道呢。”

唐植桐在火柴快烧到手的最后一刻,将煤油灯点亮,这要换成蜡烛,肯定得再换一根火柴,蜡可没有煤油容易点燃。

“停电也不通知一声,烧了灯泡又得花钱买。”

听了儿子的解释,张桂芳嘟囔道。

唐植桐嘿嘿一笑,知道老妈拉上拉合是因为心疼灯泡,也不知道从哪传来的话,说灯泡经不起突然来电、停电,这样容易烧灯泡。

具体是不是真的,唐植桐也搞不清楚,反正这种说法会一直流传下去。

“你都戒烟了,怎么还随身带着火柴?”

煤油灯亮了以后,小王同学将灯罩盖上,把亮度调高,问道。

“我不抽但是别人抽啊,总免不了给人点烟。”

唐植桐给出的理由很充分,尽管自己戒烟了,但火柴和香烟却是社交的必备品,这都是为人处世的小技巧。

唐植桐明白小王同学为什么在意一根火柴,因为火柴也限购了,能省一点算一点,省的到时候家里没火柴用。

唐植桐觉得越是限购,越得随身装着火柴和香烟。

按照朴素的道理来讲,吃都吃不饱了,把烟戒掉,省下钱买粮似乎更划算,但事实却是另一个极端,盒装的香烟少了,市场上会出现烟叶。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