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631纸张紧缺(1/2)

2月12日,星期五,晴。

眼下已经进入了六九,天气渐暖,柳树开始换装。

韩愈有首诗写得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水是没有的,但柳树上的那抹浅绿很显眼,远远看去有点点浅绿,近了看却什么都没有。

一同感受到天气转暖的还有田里的野菜,相信再过不了多少日子,它们就能竞相冒出新芽了。

唐植桐打今儿起,恢复了正常坐班。

上午处理了一下最近落下的工作,中午吃完饭,唐植桐直接去找方圆。

以前没戒烟的时候,唐植桐对烟味不敏感,觉得方圆办公室没啥味道。

戒烟后,唐植桐再进方圆办公室,好家伙,烟油的味道直冲天灵盖。

“回来了?

在那边怎么样?

还适应吗?”

方圆看是唐植桐,开口问道。

“除了吃的差了点,其他都还凑合。”

唐植桐坐下,给方圆大概讲了一下那边的情况。

“唉,早就听说外地不容易,没想到困难到了这步田地。”

方圆听完叹口气,随后又摇了摇头。

“豫省最厉害,这趟出去,来回都见到了拍车窗的,去的时候车窗都被砸了。”

唐植桐也摇头,豫省实在是太难了。

豫省大部分地方是平原,格外适合种植,历史中颇受重视,每当王朝更迭,都会有“逐鹿中原”

、“问鼎中原”

、“兵家必争之地”

的词汇出现在纸面上。

唐植桐觉得这地方受重视,主要是地理位置好,而非因为产粮受重视。

众所周知,黄河是地上河,而这一块又是平原,历史中没少遭受黄河决堤、泛滥的灾害。

所以,尽管产粮,但历朝历代一直没有把豫省作为粮仓来对待。

历史中,能称之为粮仓的地方几经变化,最开始是南宋的“苏常熟,天下足”

,再到“苏湖熟,天下足”

,最后是明清的“湖广熟、天下足”



豫省被定位为农业大省是解放后的事情,根治黄河也是解放后发生的事情。

作为产粮大省,却被某些人折腾的最厉害,这很说不过去…… “我想说的不是这件事,我想说WH市局的事。

从基层职工的反馈来看,被处理的那位局长是个受拥护的,但因为弄虚作假被撸了。

圆哥,咱得引以为戒。”

唐植桐知道方圆的为人,性子直,生怕他冲动。

“你是想说我吧?

我知道,我又不傻。”

方圆哈哈一笑。

“嘿,还有个事。

火车上的饭盒四毛钱一份,价格对于咱押运员来说还能接受。

有部分近郊的线路没有吃到盒饭的机会,咱押运处是不是将押运安排微调一下?

让大家伙都有机会补贴一下?”

这是唐植桐想说的第二件事。

方圆作为押运处的一把手,即便不犯糊涂,也得为职工的定量操心,那么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灵活善用已有机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也能争取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这事可以啊!

你不说我还想不起来,回头我找老张商量一下,看看怎么调整合适。”

方圆一听这个,兴致就上来了,押运处的地就那么点儿,哪怕丰收,能分到每个人手里的也有限。

“好嘞!”

唐植桐对方圆答应下来是乐见其成的,这件事情不光对方圆有利,对押运员也有好处,而且唐植桐自己本身也是押运员。

自己一个人吃火车上的盒饭有些显眼,如果拉着整个押运员都这么干,就没那么扎眼了。

也许这就叫做共赢吧,这要是放在改开后,唐植桐觉得自己能当个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

不过押运处其他科室的职工,就没有这么待遇了。

至于如何将这几碗水端平,唐植桐就不操心了,交给方圆去解决。

下午回家,唐植桐是哼着歌往回走的。

不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四九城的日子好。

即便张新平、武爱军一个劲的说四九城治安比之前差了很多,但那也是跟自身比,与外地比起来还是好了太多太多。

到家后,凤芝已放学回家,正跟张桂芳闹着要纸给课本包封皮。

“用报纸呗,坏了再换。”

自打去年起,普通用纸质量一言难尽,稍微看的过眼的也就年画纸了。

年画一般分为三种。

一种是老式年画,胖娃娃或抱或踩着鲤鱼那样的,寓意年年有余;第二种是新式宣传画,宣传一年来在某项领域的成果,一般以农业为主,各种水果、粮食作物堆一块,寓意五谷丰登;最后一种是人物画像,可以挂在家里供起来的那种。

对于人物画像,老百姓一般不会说买,得说“请”

,春节前是“请”

到家的高峰期。

唐家没有能给妹妹包书皮的年画,倒是还有点宣纸,但那个太贵了,更不合适。

“报纸太薄了。”

凤芝撇撇嘴,一副嫌弃的模样。

“破了就再包一次呗,反正咱家不缺报纸。”

唐植桐赏给妹妹个脑瓜崩。

“行吧。”

凤芝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但也向唐植桐提了新要求:“哥,老师说以后练习本得珍惜着用,铅笔写完了擦擦再继续用。

你说练习本还包一下吗?”

“不用,练习本包不住。”

唐植桐摇摇头,现在的练习本封面纸张不厚,压根包不住。

“可不包起来,还不等用完就掉下来了。”

凤芝有些疑虑。

“那就让咱妈再给你缝起来。”

去年练习本的质量就不好,不光封面往下掉,里面的内容页也容易脱落,最后还是张桂芳用针线给缝起来的。

学生本练习用纸,一个不起眼的日用品小类别,四九城在去年的时候实行了新的供应规定:人民教育委员会定总数量,各学校定使用计划,然后市文化用品公司专项安排生产收购,由零售商店包片按计划定量供应。

这个顺序很有意思,先定数量,再定计划,也就是说今年就这些,多了没有。

说是商店包片,其实为了能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最后还是学校领回去发给每个同学,然后收钱再交到商店里。

学生本的数量肯定是有所减少的,但价格没有上涨,据说是有财政补贴,纸价上调,本册价格不调。

四九城百姓对此习以为常,并对这项规定表示了赞许,36开本的学生本才六分钱一本,就这价格还要求啥自行车?

至于补贴嘛,这年头的四九城,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哪一项还没点补贴?

没补贴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

中小学生对此不懂,只知道练习册难买了,所以都是在正面写完后,再翻过来用背面。

只不过今年练习册供应情况更加严峻了,听凤芝的意思,老师开学之际已经明确要求低年级用铅笔写作业,写完后用橡皮擦掉,方便练习册的反复使用。

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有限,但唐植桐也没有帮忙的打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