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546拆信(1/2)

1月7日,星期四,晴。

唐植桐来到学校,除了考试,周老师来到教室给唐植桐发了校级优秀学生的证书,有线系593班的同学鼓掌表达了祝贺。

一张奖状,没有其他任何附带的奖励,这要是换做其他同学,可能会在分配的时候有些优待。

这事也就这么着了,没有什么大场面,主打一个潦草。

同学们没有表现出眼红,大家都觉得实至名归。

这半年来,唐植桐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称职、合格,尤其是还帮着绝大多数同学把胡萝卜换成了全国粮票,为大家争取到的社会实践也比其他班级要多,大家心服口服。

下午考完试,唐植桐依旧没有去押运处,昨天跟小王同学商量好了,今天去妇联转一圈,看看出版社有没有将信送过来。

一麻袋信也不轻快,总不能让叶志娟自己搬回去吧?

妇联这个单位虽然级别高,但大门不难进,问清楚了目的,做了登记就放行了。

这年头绝大多数单位的大门都不难进,只要有正当理由,一般不会为难人,毕竟才刚刚十年。

“叶主任,忙着呢?”

唐植桐头一回来妇联,在大门口打听好了叶志娟的办公室,敲门,开门后发现里面还有别人。

“你这孩子,瞎叫。”

叶志娟看到唐植桐后,指指旁边的凳子,说道:“坐下,先等会。”

“嘿嘿,您先忙,我在外面抽颗烟。”

看来“工作时称职务”

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唐植桐不认识旁边的人,跟人家笑着点点头,又缩回头去,站在门口抽烟。

叶主任这么高的级别,不光没看见秘书,连个接待、会客的地方也没有,没办法,谁让妇联的地盘不大呢?

大概十来分钟,里面的人出来,和气的打招呼:“你就是叶主任的女婿吧?

真是一表人才,叶主任喊你进去呢。”

“好嘞,谢谢!”

唐植桐见人家没有自我介绍的意思,自己也就免了。

“文文和你说了?”

叶志娟没想到女婿今天会过来,把刚才的事情交代后,给女婿倒了一杯水,问道。

“嗯,说了,这不是担心东西太多,您拎不动嘛。”

唐植桐将水杯接过来,水杯还成,是瓷的,带盖的那种。

说普通也普通,因为大多数机关都是用的类似瓷杯。

说不普通也不普通,因为老百姓家没有这个质地的。

“是不少,出版社的同志今天送来了两麻袋。”

叶志娟指指自己身后的角落里,两个麻袋静静的摞在那。

“嚯,还真不少。”

唐植桐瞅了两眼,两个麻袋都装了个大半满,这要是收件人不同,按自己当时投递的量来估算,一天是肯定投不完的,最少得两天。

“我今天跟几个专家沟通了一下,这事不能收下信就完事,还得根据信的内容,整理一下读者纠正啊、意见什么的,结合、参考一下,在新的版本中订正过来。”

叶志娟张口就给女婿安排了新的工作。

“不是已经开始加印了吗?”

唐植桐苦了脸,这些信,即便自己光拆,也得大半天,要是再阅读一遍,登记意见的话…… 累死我得嘞呗。

“加印是应急的,肯定还要修订。”

叶志娟看到女婿的表情后,笑了:“我跟专家说过,你不是专业的,他们也清楚。

你站在你的角度去看信,找出你认为正确的,做个统计。

这项工作的大头还是那些专家找人处理。

不过这次时间紧,任务重,你也得上点心,不能掉链子。”

“行,您都发话了,我肯定得干。”

唐植桐知道推脱不过,那就只能接下,这几十块钱赚的是真不容易,还得包售后,这找谁说理去?

“嗯。

到时候得开个碰头会,你参加一下。”

叶志娟吩咐道。

“好。”

唐植桐一并答应,这年头没有什么网络视频会议、没有公文电子流转,很多事情都得面对面沟通,越往上面越明显,只是唐植桐没想到自己面对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而且还跟本职工作没关系。

“能拿的了吗?

不行的话,明天再过来一趟。”

叶志娟手头的事情还有很多,没有多留女婿。

“没问题,我干投递的时候,天天去转运处驮信报,比这多多了。”

唐植桐起身,走到角落里,一手一个,一点都不偏沉。

“行,那我就不送你了。”

叶志娟帮女婿将办公室的门打开,送他离开。

唐植桐将信绑在后座上,出版社的同志收拾信件不是专业的,看着麻袋不小,但里面没有呈规则性摆放,有些蓬松。

唐植桐边绑边琢磨,也许这些信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多。

回到家的时候,张桂芳将一封信交给唐植桐:“桉子,今儿有你一封信。”

“得,今儿跟信过不去了。”

唐植桐先将两麻袋的信放进西厢房,才回头从张桂芳手里接过信。

“这些都是文文说的信?”

张桂芳看到两个麻袋,问道。

“嗯,不老少呢。”

唐植桐没有忙着去拆麻袋,而是先把手里的信给看了。

信是马克俭写的,看邮戳是今天早上寄的,下午就到了自己手里,这速度很给力。

马克俭在信里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感谢,然后表示自己接受唐植桐的好意,同时留了面点师傅的姓名。

“你今儿就要收拾?”

张桂芳看看儿子,再看看麻袋。

“嗯,都要整理出来。”

唐植桐看完马克俭的信,将信塞进信封。

“行,那今儿我做菜吧。”

张桂芳自认为帮不上儿子什么忙,就把家里的事务主动承担了过来。

唐植桐在厢房,先用外挂把炉子点着,然后找出信纸给马克俭写了一封回信。

信的内容也不多,主要是告诉马克俭,这事推动的不会那么快,让他耐心等一等。

写完信,封好口,唐植桐找出个笔记本,准备用来记录各种意见,然后开始整理信件。

唐植桐没有当过老师,更没有阅卷的经验,但有参加过高考阅卷的朋友。

朋友仔细给唐植桐说过,一份高考作文在阅卷老师视野中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

阅卷老师那真是一目十行,然后根据经验给出自己的评分。

对于学生来说,书写工整非常重要,因为在阅卷老师眼里,书写工整会有一个卷面分,其次才是内容。

只要内容不跑题,作文分数一般都在中上。

可能会有人问,作文分数这么多,差一分就是好几百名,就凭阅卷老师一分钟内的主观评定,决定一个学生十几年的付出?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每一篇高考作文都不是由一个阅卷老师看,而是最少两个老师前后批阅。

只要两次打分差别不大,则采用主阅老师的评分。

如果两次打分差别在多少分以上,这份试卷就会出现在组长桌上,由组长组织老师们会议评定,最后判定到底值多少分。

在电子阅卷实行之前,这种方式非常麻烦,电子阅卷实行之后,阅卷就简单了很多,而且是双盲的,彼此看不到对方打的分数,更加公正。

唐植桐这回体验了一把当阅卷老师的感觉,写字潦草的,直接扫一眼,如果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则直接略过。

写字很工整的,则多看两眼。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