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525水果(1/2)

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诊断技能以外,问诊时还得具备推断及套话的能力。

所谓推断就是要在病人给出的病因里,结合自己的判断,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

因为在问诊的时候,你压根就不知道眼前的病人能给出多么荒谬、多不合常理的解释,这种现象以肛肠科、泌尿科比较常见。

套话就是在与病人的对话中,采用设陷或杀个回马枪的方式,让病人自己主动交代。

唐植桐听说过某大夫查房,问准备手术的病人:早上吃东西了吗?

病人家属:没有,护士交代了,不能吃东西。

医生:那怎么行?

做这么大的手术,总得吃点东西啊?

要不怎么能扛得住?

病人家属:谁说不是呢,还得是医生,我们就喝了一碗小米粥。

医生:手术推迟。

…… 昨晚的急诊大夫早上又对昨晚自己接待的病号做了一遍检查,老寇除了外表肌肉有点疼痛,已经没事了。

急诊大夫在病历上写了一个“疑似外力撞击”

就放人走了。

回到家,匆匆吃了一口饭,老寇就着急忙慌的去上班,临走时跟老伴要昨儿看病的缴费收据,要拿着收据去单位走报销程序。

眼看着瞒不住,老寇的老伴只能如实交代,看到价格,可把老寇心疼的不轻快。

奥德彪说过: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这一路上,老寇都在琢磨,怎么找补回来呢?

怎么找补回来呢?

唐植桐昨晚回去的晚,但今天起的可不晚,睡眼惺忪,上班路上先把何佩兰的瓶子给还喽,才送两个妹妹去上学。

今天学院里发了通知,1月1日放假一天,不调休。

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后的大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区别很大,但在放假上区别不大,都很喜欢放假。

前两天唐植桐已经将水票、饭票、补助全发了下去,放假通知下来后,不少同学窃窃私语商量着假期去哪儿玩一趟。

这年头出门一趟不容易,更甭说是专门游玩。

要不是来读大学,就在座的学生中,起码80%不会有这种闲情雅致。

来大学这么长时间,只去了一次长城,首都的大好风景,不得趁着现在有机会,去穷游一番?

“要不咱们去什刹海?

上次送煤的时候,听胡同口的小孩子说冬天那边能滑冰呢。”

“专门去滑冰?

不至于吧?

咱学校的泳池也结冰了,在这不行吗?”

“什刹海多大啊!

咱学校泳池太小了,而且这边人多。”

“去不去故宫?

去批判一下万恶的封建社会。”

“听说景山公园也不错呢。”

…… 有线系593班的同学叽叽喳喳,说啥的都有。

“唐老师,你去吗?”

罗志平对此类事情很积极,在组织全班投票之前,先过来征求了一下唐植桐的意见。

“我就不去了,年底了,押运处的事情有点多,我得去那边加班。”

唐植桐以工作为借口婉拒了罗志平的邀请。

干财务的都知道,每到年底,是财务最忙的时候。

唐植桐接手财务科时间不长,尽管工作不算多,但让他自己整理财务票据、数据的话也有些抓瞎。

得亏有马薇在一旁忙活,唐植桐轻松了很多。

虽然轻松了,但唐植桐依旧不乐意跟这帮小青年出去玩,天太冷了,这又不是跟小王同学热恋的时候,犯不着出去挨冻。

下午,唐植桐照旧去押运处,在职工入口处被门卫给拦住了:“唐科长,投递员刚送过几封信,您受累给捎回去?

投递员今儿信多,忙不过来,没进去。”

“行,交给我吧。”

唐植桐也是干过投递员的人,知道临近年底信件多,理解这种情况。

其实这片的投递员也不是回回都进去,如果没有需要本人签收的信件时,往往也会偷个懒,把信留在传达。

信不多,只有三封,其中有一封是马薇的。

唐植桐先将其他两封送到其他科室,最后才来到财务科。

马薇正在小口小口的啃着苹果,隆冬时节,苹果稀罕,但唐植桐装没看到,没有大惊小怪,而是将信递了过去:“马薇,你的信。”

“谢谢科长。”

马薇放下苹果,接过信,看了一眼上面的笔迹,眉头就皱了起来。

唐植桐忙着安排自己的防寒套装,没有留意到马薇的表情。

马薇将信封放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苹果、一根香蕉,起身放在了唐植桐的桌子上,开口道:“科长,给你个苹果和香蕉尝尝,苹果我洗过了。”

“哎吆,谢谢,让你破费了。”

水果不算是啥贵重东西,再说又是办公室,所以唐植桐这次没有拒绝。

去年在工地的时候,唐植桐替供销社收购过不少水果,跟那边的员工聊过很多水果的事。

就四九城而言,解放前极少数果商会建冰窖储存些苹果、梨,以待来年春节卖高价,民间也有存放苹果、梨的传统,不过大多采用土窖的方式存储,坏果率高,一般是自己吃,不怎么上市卖。

解放后的前两年,经济情况并不好,供销社没钱建冷库,但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需求,在永定门、德胜门、东单等三处地建了几十间“堆房”

和五个土窖,采用传统方式储存水果,年储存量180万公斤。

后面几年经济好转,销量上涨,群众需求与供货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供销社分别于56年、58年建了东南郊刘家窑仓库、西北郊老虎庙仓库。

唐植桐从工地收来的水果,就是送到的老虎庙仓库。

仓库确实也只是个仓库,半地下的那种,制冷设备一个也无,制冷全靠老天爷。

本地水果主要是秋收入库、等春冬再卖出。

水果不是放进仓库里就万事大吉的,得控制温度、湿度,冬季挂棉帘、盖棉被、生火保温,下雪的时候还得用果筐盛满雪放在仓库内保湿,全靠人工,不光麻烦,好果率也不是很高。

“科长客气了,我不能白吃你给的松子呀,咱这叫礼尚往来。”

扣除信的因素外,马薇还是很高兴的。

“行,礼尚往来。

这香蕉不错,甜。”

人家好心给东西,唐植桐不好不吃,先拿起香蕉,扒了皮咬了一口。

“听朋友说这是用新技术人工催熟的,成熟度好把握,口感也好。

以前的香蕉都是熏的,火候难掌握,熟的不均匀,有时候买一把香蕉,有的还没熟,有的已经变软发黑了。”

马薇如数家珍的介绍道。

“那咱是赶上好时候,吃到新技术带来的福利了。

要是放以前,这时节可吃不到香蕉。”

唐植桐乐呵呵的回应着。

马薇说的这两种方法,唐植桐都知道,去年送水果时还跟在农业大学的技术人员身后看了个热闹。

熏香蕉的学名叫“香火熏香蕉”

,所谓新技术,其实是二氧化碳催熟。

用塑料布将香蕉装起来,往里面充入二氧化碳密封。

一同这样处理的还有柿子,在去年以前,柿子脱涩得泡大缸或大池子里,叫“大缸漤柿子”

,这种柿子放不住,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

唐植桐看热闹时就想到了乙烯,但没有说出来,因为乙烯在国内还没有量产,得等到1962年在兰州建成、投产才有可能实现乙烯催熟。

“马上要过节了嘛,昨天正好赶上副食品店放货,我就买了点。”

马薇给唐植桐说了水果的来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