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861章 神舟飞船的一个名额(1/2)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长春。

吉省农科院。

庄秉昌正在办公室里,略显苦恼地看着面前电脑屏幕上的一张表格。

三个月前,他从农业大学来到这里,一是因为自己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在这座城市读完,二也是考虑到东北地区本就适合大豆作物生长,符合他的研究兴趣和方向。

但是在获得了更好的研究条件之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大豆育种,国际上最先进的领域显然是转基因。

美国在1994年、巴西和阿根廷在1998年都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的商品化种植。

这三个国家也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国 不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是对此比较谨慎,毕竟涉及到基因库的问题,马虎不得。

华夏也在其中。

只是逐年开放了转基因成品大豆的进口,以及有一定限制的转基因育种研究。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育种学这东西跟工程学有点像,试验田就相当于图纸,你不搞商业化种植,那就只能算小打小闹。

而庄秉昌并不只满足于发发论文。

他更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落到实处。

那可行的路子就只剩下搞杂交育种了。

然而,跟转基因那种可以把不同生物的基因片段来回剪切嫁接的操作不同,杂交育种,只能在同物种之间进行。

一般是用已经被培养的作物与性状更丰富的野生种 但问题在于。

他上哪去找那么多花样的野生大豆呢?

于是就卡在这了。

一直到去年年末,一件事情让他的研究有了转机。

1999年11月20号,神州一号无人飞船发射了。

在飞船的返回舱里,携带了一大批作物种子。

利用太空辐射,让这些种子随机变异,再从里面挑出有益品种进行杂交育种。

也就是太空育种。

这并不是华夏第一次进行太空育种试验。

但却是第一次成规模的 相比于在地球上满世界找野生种,这么操作的效率显然要高得多。

而计划在明年年初发射的神舟二号和后年年初发射的神舟三号,就是很好的机会。

但问题在于,飞船携带的货物总量有限,名额实在是太紧张了。

他虽然在业内算是小有名气,但还不足以参与到这种级别的竞争里面来…… 就在庄秉昌纠结的时候,放在办公桌一角上的座机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看区号,是个来自京城的号码。

庄秉昌博士后就是在京城的华夏农大,因此自然而然地拿起了听筒: “您好,请问哪位。”

电话,自然是常浩南打的。

“我是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常浩南,请问您是庄秉昌庄研究员么?”

“我是,您找我有什么事么?。”

庄秉昌的回答非常简练,不过与此同时,他的头脑却在飞速运转。

常浩南这个名字,他是有印象的。

毕竟前几個月才搞出那么大一轮动静,不敢说全华夏的人,至少大部分经常关注新闻的华夏人肯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

但庄秉昌知道的却更多一些。

对方除了是京航大学的教授以外,还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高管—— 这当然也是公开信息,只不过如果不特地去查的话,并不会像是解决庞加莱猜想一样被公诸于众。

再有就是,两年之前,常浩南曾经实现过一人同时领受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离奇成就!

绝对是大佬中的大佬。

不过,让庄秉昌有点想不通的是,对方一个搞航空的,来打电话找自己做什么?

所以他心里还保留着一点警惕。

万一是个骗子呢?

俩人此前可从来没有过交集,对方的声音 好在电话对面的常浩南早就想到了这一层: “庄研究员,您可以打开一下您的电子邮箱,就是用来投稿的那个,我给您发了一份电子版的合作说明书,还有一张照片,是带有京航大学官方印章的介绍信,应该足以表明我的身份了。”

“常教授,您稍等,我看一下。”

实际上,听到常浩南这么说,庄秉昌的心里已经信了七分。

他把听筒夹在耳朵和肩膀之间,腾出双手打开浏览器,然后输入邮箱地址。

很快,一张不太清晰、但仍然勉强能看清的照片,以及一份PDF文档被下载到了他的桌面上。

常浩南已经把电话切换到免提状态,正在跟贺广佑以及翟明国二人一边喝着茶,一边等着对方的回应。

他们倒也不急。

虽然是跨省长途,但反正用的是学校的电话。

而另外一边,庄秉昌也很快把话筒放到了旁边的桌面上—— 倒不是他维持不住刚刚的姿势,而是文档里面的内容!

沙漠土壤化!

往小了说,可以在沙漠中,至少沙漠边缘地带创造绿洲,从而逐步控制,甚至缩小沙漠的面积。

而往大了说…… 那就牵扯到华夏的粮食安全问题了。

作为作物育种专家,庄秉昌自然有这点判断力。

哪怕这种被转化过来的沙质土壤无法种植主粮作物,但耕地面积增加总归是没任何坏处的。

了不起乾坤大挪移,把一些适合的经济作物弄过去,再把腾出来的地种主粮就完事了。

而对方之所以会联系到他,则是因为在沙漠到土壤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用到耐旱、耐盐碱的大豆或(和)苜蓿作物。

而这,恰好本来就是他的研究方向。

实际上,庄秉昌手头现在就有一种耐旱品类的大豆正在试验田里面。

可惜是转基因作物。

甚至转的还是一种寒带鱼类的基因。

在生物系统分类中,属于跨界操作。

哪怕是在沙漠地带,要想大面积耕种,恐怕也无法得到批准。

“常教授,我对您的建议很感兴趣。”

庄秉昌重新拿起话筒: “但在作出决定之前,我必须和你说明一件事情。”

“您说。”

常浩南慢悠悠地喝了口茶,语气平淡地说道: “作物育种,尤其以杂交为手段的传统手段育种,很多时候运气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周期非常长。”

庄秉昌回答道: “所以,就算加入,我也不能保证在某个固定时间限制内就拿出……”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本来,庄秉昌是想给常浩南打个预防针。

毫无疑问,对方属于那种天才类型的科学家。

一般来说,和这种人合作,在收获很大的同时,压力也会很大。

他倒是不怕压力,但问题在于农作物可不会管你压力大不大。

长不出来就是长不出来说什么都不好使。

但话说到一半,庄秉昌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

就是刚刚他还在苦恼的太空育种问题。

常浩南作为京城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虽然本人是搞航空的,但是和航天领域似乎……也多少应该沾点边才对。

“喂?

庄研究员?”

电话那边的常浩南听到对方突然没了声音,还以为是信号的问题: “能听到我说话么?”

不过庄秉昌的声音很快又重新传了过来: “常教授,如果您能够帮我争取到神舟飞船上的一个名额的话,那么育种成功的概率至少会大上很多。”

太空育种说穿了就是穷人靠变异。

至于变异出来个啥那就全看命了。

但只要一次带上去的种子够多,总能开盲盒开出点有用的东西。

实际上,庄秉昌刚刚猜错了过程,但没猜错结果—— 常浩南和京航大学的航天院并不算熟,但他确实和航天口关系很密切。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