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770章 余波回荡(6K章)(2/3)

歼10确实比F16出现得晚了20年。

但终归,赶在F22服役之前出现了。

没有被拉开代差。

真的都有了…… 当周书万回过神来的时候,电视画面中只剩下隆隆飞离长安街的最后一个直升机编队。

阅兵式已经结束了。

但阅兵式造成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礼堂里面,一众学生刚刚还强压着的情绪总算爆发出来。

“刚才……刚才那是歼10吧?”

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听说过这个型号存在的。

甚至有人在网上看到过试飞时候流传出来的照片。

但那毕竟不是公开消息。

谁敢保证是真的?

或者说,谁敢相信是真的?

要知道,六年前,歼7E才装备部队。

两年前,歼8C才装备部队。

但这一次…… 阅兵式上的公开亮相,还有解说员的直接证实…… “那还能有假?”

礼堂另一边很快有人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刚才电视里已经说了,我国自行研发生产,除了歼10还能有什么?”

“而且我看,还是挂着导弹的,是不是说明已经装备部队了?”

又有其他人猜测道。

“都上阅兵了,应该得服役了吧?”

“但我听说,歼10好像是前年才首飞的,两年就服役……这不合常理吧?”

在座的到底都是学航空的,真到了这个时候,脑子还是比较冷静。

“那……至少也快了,否则谁敢把一种不靠谱的飞机弄到阅兵式上去?”

“确实……”

“有道理。”

显然这个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是,讨论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息…… 型号确定了,接下来还有性能。

“我觉得,既然国家已经决定把这个型号公开了,估计电视上很快就会有更详细的报道。”

这个年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军事和武器装备日益增长的兴趣,央视已经开播了如《军事天地》等一系列节目,收视率相当不错。

但很快,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吧?”

随着这一嗓子嚎出来,礼堂里面安静了一瞬间。

所有人顿时反应过来—— 在航空航天大学聊飞机,这不是有现成的专家么?

“对啊,老师,讲讲吧?”

台上负责放电视的是个刚入职没两年的年轻讲师,这功夫人都麻了。

礼堂里面虽然多数是本科生,但也有不少硕士和老博,他的岁数都未必比某些延毕了的博士更大,哪见过这种阵势。

再者说,他啥也不知道啊。

哪有人能看一眼外形——甚至还是在电视上看一眼,就能推测出性能的?

好在这个时候,礼堂的门突然被推开: “阅兵式上的飞机刚才从咱们学校附近飞过去,有人拍到照片了!”

整个房间,瞬间炸了锅。

感觉局面有点控制不住的老师赶紧找了个机会,掏出刚买不久的手机,给唐林天打了个电话,让校长想办法控制一下学生们被点燃起来的激情…… …… 实际上,这次阅兵所造成的震动,远远不止是在国内。

受制于转播技术的限制,华夏以外国家和地区所收到的“直播”

信号,都有不小的延迟。

甚至大多数国家根本就不会专门去直播。

毕竟,即便是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1999年的华夏,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仍然不算是一个关注度和话题度很高的国家。

但是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国,伯明翰。

张漫和合租室友一起,坐在一间国人开设的酒吧里面,和本地不多的几个华夏人一起,看着央视国际频道转播的画面。

相比于国内的欢欣鼓舞举国欢庆,在这里,即便是在这间全是华夏人的酒吧里,气氛也要平淡得多。

多数人之所以聚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或者说,一众仪式感而已。

只有张漫,看得非常出神。

甚至握着酒杯的手都因为过于用力而微微发白。

两年前,她从京航毕业,来到伯明翰读博。

那时候,无论是张漫自己,还是她的家里人,自然都是没想过要让她回去的。

但是,读博士这两年多下来,她的想法却开始出现松动—— 作为一个聪明人,她很快发现,自己一个华夏人,根本不可能在这里接触到任何核心项目,虽然毕业无忧,但恐怕很难在英国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

绝大多数“前辈”

留在这里的办法都是直接嫁个外国人。

但张漫在国内就是个白富美,要是图这个,那还出国干什么,直接在国内找个金龟婿就完事了。

而且,还有歧视。

甚至未必是有意的。

但无意的异样眼光,有时候反而更让人难以接受。

“呼……”

张漫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

她仍然对于军事不感兴趣,目前研究的也是个相当边缘、跟航空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的方向,因此对于阅兵式上出现的装备并没什么了解。

更让她怀念的,反而是紧随其后、在国内没什么人关注的群众庆祝活动。

自从出国之后,已经很久没经历过那样的热闹场面了。

“或许……等毕业之后回去也不错?”

她这样想到。

而相比于只是在胡思乱想的张漫,还有人关注着更加专业的地方。

尽管普通民众不会关注,但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却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

尤其是已经在和华夏进行合作的欧洲人。

无论是因为利益被绑定在了对华合作上面,还是单纯出自对于华夏科研水平的理性分析。

总之,至少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试图重新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这个他们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在阅兵式结束的大约一小时后。

查尔斯·艾德斯坦纳大步进入了达索公司第二代掌门人塞尔日·达索的办公室。

手里还拿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达索先生,我觉得您应该看一下……”

艾德斯坦纳话才说到一半,就发现不远处的电视机里面,竟然正播放着自己想让对方看的内容——华夏的国庆节庆祝活动。

“怎么了,查理?”

达索转过头,有些好奇地看向自己的老伙计。

“既然你正在看,那就好说了。”

后者指了指电视屏幕。

“你是说这些表演么?”

达索的视线投回电视机: “刚开始很无聊,都是些……你知道的……毫无新意的吹捧,但后面的部分很精彩,尤其是舞蹈,很有创意。”

艾德斯坦纳无奈地摆了摆手: “当然不是……我是说前面的阅兵式。”

他说着把手中的文件夹放在办公桌上: “华夏人展出了两种新式战斗机。”

达索低头看了一眼,但没有翻开: “我看到了,一种是他们引进俄国人技术生产的苏27,另一种是有些类似……呃……至少大小有些类似F16的轻型战斗机,当然,应该比幻影2000更大一些。”

说起这件事,他还是比较烦躁的。

本来,他父亲,也就是马塞尔·达索已经主持研发了重型的幻影4000战斗机,但法国空军却对此不感兴趣。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