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594章 “驺虞”原型机(1/2)

一个月后。

怀柔科学城,风洞试验中心。

作为全华夏最顶级、也是保密程度最高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基地之一,这里的常驻工作人员数量并不多,且日常都处在半封闭状态下,因此一般都较为清净。

只有在密集转运设备物料等少数情况下,才会有较多车辆往来,而且也多数都是货车。

然而这一天试验中心的气氛却比往常热闹许多。

从晨曦初露开始,便有十几辆车陆续抵达中心主楼前面的小广场。

林林总总,足足下来了四五十号人。

虽然着装全都平平无奇,周围也没什么绚丽的盆栽彩绘和标语,但是从举手投足间的神态,以及其中有大约一半都像秘书或者警卫的阵势来看,今天的场面恐怕小不了。

实际上,这是华夏高超音速武器研制项目组进行的一次阶段性汇报。

但即便是参会人员,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更详细的信息。

当然,没通知,不代表没猜测。

华夏的双锥体和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都已经结束技术探索阶段,转由航天科工集团负责后续的具体型号研发,不太可能再由风洞试验中心做什么进度汇报。

所以,大概率是高超音速技术路线中最后、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取得了某种形式的突破。

…… 郑良群到的不算晚但是跟装备发展中心的张新平主任在外面聊了一会天,所以当他们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多数姓名牌后面都已经坐好了对应的参会者。

二人的位置都在第一排,空在那里非常显眼。

不过,就在郑良群快步往会议席走去准备入座时,视线却捕捉到讲台旁边给乙方准备的长条桌上,并没有项目总师常浩南的名牌。

位于最中间的就是两名副总师,刑牧春和姜宗霖,还有一位后面才被调上来,负责接替姜宗霖工作的李敏。

郑良群又瞄了眼下面的听众席。

发现位于前排最中间的是总装备部的负责人,左右两边则分别是张新平和他自己,同样看不见常浩南的名字。

他抬手看了眼时间,发现距离报告会开始还有几分钟。

犹豫片刻之后,他干脆来到讲台旁边,找上了相对熟络的刑牧春。

“老刑。”

他低声开口,“常院士呢?

怎么没见名牌?”

刑牧春这会儿正在调试ppt,转过头才发现身后站着个人,又定睛一看,发现是郑良群。

“哦,本来计划是由常总亲自担任主讲人的。”

他放下翻页笔,回答道,“但上周突然接到通知,说是今天有个更重要的会议,所以只能我来上台了。”

姜宗霖是风洞专家而李敏则是半路才接手总体工作。

所以常浩南不在的时候,基本就是由刑牧春主持日常工作。

“郑参谋长放心,”

他以为郑良群是担心报告的效果,于是宽慰道,“讲稿和ppt全都经过常总亲自审核,汇报内容不会有任何变化。”

实际上,郑良群本来也不怎么担心汇报的事情。

毕竟今天并不涉及到任何决策,别说刑牧春一个副总师,就算来个普通高工也没什么区别。

他只是觉得有些奇怪而已。

于是再次回头看了眼身后的听众阵容。

四总部之一的一把手亲自出席,加上两个军兵种代表。

要说比这个场合更重要、规格更高的…… 那恐怕就要涉及到最高决策层了。

想到这里,他决定不再多问,随后留下了一句“辛苦”

,便转身径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汇报很快开始。

现场出席的二十多个人都不是第一次接触高超音速武器项目,所以刑牧春也直接省去了冗长的背景介绍环节,直接从双模态冲压发动机领域所取得的理论突破开始。

“在常浩南院士的带领下,项目组于一年半前,已经在理论上彻底攻克了冲压发动机在亚燃与超燃模态之间稳定、高效、可逆转换的核心难题。”

刑牧春的声音沉稳有力,伴随着ppt上复杂公式与流场模拟图的切换,最后停留在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上。

然而,所有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它那异常夸张的长径比上。

“各位看到的额外长度属于配套的磁流体发电装置,为冲压发动机提供辅助电力支持。”

刑牧春适时解释道,“当然,如果选择使用高性能电池组供电,这部分可以移除,恢复其更为紧凑的形态,大约4.

75米左右。”

台下的郑良群听到这里,笔尖在笔记本上轻轻一顿。

他不懂具体技术,但对方的说法似乎非常奇怪。

无论如何,高性能电池组都应该是供电首选才对。

但他没有打断,只是将这个疑问暂时按下。

刑牧春的激光笔随即指向屏幕上一条“凸”

字形曲线: “截至去年7月‘凌霄-1’已经在模拟条件下成功完成了从1马赫至14马赫启动和工作测试。”

他特意强调了“模拟条件”

几个字: “测试结果表明,在马赫数1.

6至12.

5的区间内,发动机均能保持可用的工作效率。

其性能最优区间可在5.

5至9马赫之间灵活调整,以适配不同的飞行器前体设计……”

“这……这性能指标已经非常接近实用要求了吧?”

听众席中,一位专家忍不住低声插话。

因为大家都穿着便装,姓名牌的位置又低,郑良群一时间有点认不出对方是谁。

不过,这句的话却道出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会场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同低语。

刑牧春脸上却露出一丝苦笑。

他点击鼠标,屏幕切换成一组温度分布云图,核心区域的亮红色触目惊心。

“单从性能数据看,确实如此。”

他的声音凝重起来,“但凌霄-1长期受制于内部散热问题……虽然已经尽最大努力建立了内部冷却通道,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热量累积。”

气氛瞬间冷却了不少。

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接话。

但大多数人的眼神中几乎都透出同一个问题—— 不是已经测试过了么?

刑牧春知道,自己刚才的强调恐怕没有起到效果。

只好解释道:“jf14风洞每次测试的实际时间不超过200毫秒,而且可以对被测装置进行预先冷却,所以尚可承受,但工程验证机的单次工作时间最短也不会少于10分钟,单靠原有设计根本无法满足飞行要求。”

终于,听众席上出现了一阵低沉的讨论声。

“所以,你们这次取得的突破……就与热管理有关?”

张新平提问道。

“没错。”

刑牧春说着轻点了一下鼠标。

一张高倍显微照片瞬间占据了大屏幕。

照片上呈现的并非光滑表面,而是一片密密麻麻、层层迭迭、形似某种爬行动物鳞片的奇特结构。

看得人头皮微微发麻,甚至感到些许别扭。

“常院士近期联合一个华科大团队,研发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高辐射率耐温涂层材料。”

刑牧春把红色光点指向屏幕,“而各位眼前看到的,就是该材料涂敷后进行测试时形态。”

他话音未落,台下已有人忍不住小声交流: “这工艺……看着有点糙啊?

疙疙瘩瘩的。”

“倒也未必……看比例尺,这显微照片放大了不少,实际样品面积可能很小,只能用手工涂敷,能弄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就是,有用就行……”

“……”

这些议论的声音很小,即便是郑良群也只能依稀听见,刑牧春显然不可能捕捉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