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8章 神秘的数据(1/2)
京城,火炬实验室。
常浩南靠在他那张宽大柔软的办公椅上,罕见地享受着工作时间中的悠闲。
对面墙上的电视屏幕里,正播放着傍晚的军事新闻。
女主播字正腔圆,语调平和: “……在近期举行的例行演习中,我海军指战员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成功向一艘在相关海域不慎遇险的外国潜艇提供救助……”
镜头切换,画面是停泊在崖州基地码头、艇艏明显受损、被浮筒勉强托正的苍龙号。
类似的报道已经持续了三天。
尽管本次事件涉及甚广,但三方还是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低调处理。
而对抗-北方演习也以第二阶段的名义转移到了西太平洋进行。
至少在明面上,整件事情应该会逐渐平息。
新闻很快跳转到其他内容,甚至插播了一条关于科学养猪教程的预告。
很难理解,央视最早为什么会想到把军事、少儿和农业放到同一个频道里面。
常浩南拿起遥控器轻轻一点,屏幕归于黑暗。
办公室里只剩下电脑风扇的低鸣。
他转动椅子,目光落回面前的电脑屏幕上。
一直到现在,常浩南都保持了在闲暇时间逛逛互联网平台的习惯。
而这里的世界,则与刚刚电视新闻里的歌舞升平截然不同。
几个活跃的军事论坛和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标题党文章和热帖层出不穷: 《双航母为何仓皇南撤?
海军亮剑内幕!
》 《演习舰队遭遇强力拦截,苍龙号或是牺牲品?
》 《六艘舰艇逼退双航母?
真相远非如此!
》 …… 演习舰队撤出苏禄海的过程中全程开启了AIS,所以动向根本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
大部分网友倾向于相信,是前出拦截的驱护舰编队迫使对方改变了计划,而苍龙号的“遇险”
也是渗透行动失败的结果。
但怀疑的声音同样响亮: “星城、江城是主力驱逐舰不假,但襄樊、江门那两艘老护卫舰都快成古董了!
六艘船,其中两艘还是老型号,凭什么让对面掉头就跑?
这恐怕不合逻辑。”
“就是,双航母战斗群,防空反潜反导配置齐全,怎么也不至于被几艘驱护舰吓退吧?
肯定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力量介入了!”
这些观点显然很有说服力,除去少数被冲昏头脑的吃瓜群众,或者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自媒体以外,大部分人还不至于对双方的实力对比做出错误判断。
但演习舰队如同逃命般离开苏禄海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甚至分成了三个主流派别: “核潜艇威慑论”
:认为海军肯定暗中派出了攻击型核潜艇,抵近演习舰队并发起了模拟攻击,这种无声的死亡威胁才是迫使对方撤退的关键。
“东风快递论”
:坚信是第二炮兵出动了反舰弹道导弹,在陆地上进行了配合威慑,演习舰队侦测到了相关信号或得到了警告,不得不撤到安全距离。
“电磁迷雾论”
:推测海军航空兵出动了强大的电子战飞机,完全压制了演习舰队的通信、雷达和指挥系统,对方演习舰队为避免在信息劣势下遭遇不测,只能先行撤离…… …… 常浩南滚动着鼠标滚轮,浏览着这些或激情澎湃或煞有介事的分析,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不得不承认,吃瓜群众们的想象力是足够丰富的。
只不过,还没有人接近那个真正的答案—— 一架在四万米高空以接近五倍音速掠过航母头顶的黑色幽灵。
实际上,就连无侦8这个型号的存在都还是一个秘密。
至于其中的乙号方案,知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就在常浩南准备关掉网页的时候,桌上的内线电话突然响起铃声。
来自火炬实验室的门卫。
有一名来自空军的郑将军刚刚乘车抵达实验室园区,说是预约好了和常浩南见面。
自然是郑良群。
很快,一个身穿蓝色常服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身后跟着两名精干的警卫和一名提着公文包的年轻干事。
“郑参谋长,快请坐。”
常浩南起身相迎,示意会客区的沙发。
俩人已经十分相熟,但对方此行是为正事而来,自然要在工作的时候称职务。
警卫和干事则默契地停留在门内合适的位置。
简单寒暄几句之后,郑良群切入正题,神色郑重: “常院士,我这次来,首要任务是代表指挥机构,正式向你表达感谢……这次事件当中,你提供的帮助,特别是针对竺可桢号声学干扰系统的方案指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他身体微微前倾,强调道: “根据事后对苍龙号声呐数据的还原分析,他们在遭受干扰后完全迷失了方向感,错将一片坚硬的岩石当做隐蔽通道,一头撞了上去,才最终被迫上浮。”
常浩南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 “说实话,我当时设计那个波形序列,核心目的只是制造混乱,干扰他们对真实地形的判断,至于目前的结果……估计是干扰声波信号与当地特殊的水下地形耦合所导致……纯粹是巧合,是概率学上的小概率事件……”
郑良群听着,面上点头表示理解,但眼底深处那份“我懂,我都懂”
的神情却丝毫未减。
他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都在对方的计算之中。
这种美丽的误会已经发生过太多次,以至于常浩南已经无法彻底澄清。
“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圆满的。”
郑良群也不准备在这个细节上纠缠下去,而是话锋一转,“这次事件也让决策层意识到了水下暗战的激烈程度,上级已经拍板,要提前、加速建设南海水下固定监听网络。”
他伸出三根手指: “初步规划,要在十五个关键水道和战略节点,布设大型固定式声呐阵列。
其中三个最核心、最敏感的区域,会参考本次经验额外加装专门的声学干扰站,提高域外国家潜艇在我们家门口活动的难度。”
“这是好事!”
常浩南眼睛一亮,“我这边可以提供一些算法层面的思路,让干扰更具针对性,波形更复杂,更难被对方识别和反制……不过具体执行层面,还是得让海军负责具体项目的同志过来对接。”
听到这句话后,郑良群脸上笑容更盛,这正是他此行希望达成的目的之一。
紧接着,他朝旁边的干事示意了一下。
后者立刻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封面上还扣着“机密”
字样的红戳。
郑良群接过文件,递给常浩南:“这是此次事件内部技术评估报告的摘要版,包括上头的最终定性结论,算是我个人的一点谢礼。”
常浩南没有搭话,只是翻开快速浏览。
报告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浓墨重彩地阐述了无侦-8在整个事件中发挥的“战略威慑”
和“情报获取”
双重核心作用。
包括从它由轰-6S发射,到高空高速突防,再到在美舰队头顶的“无害通过”
,最后安全返航带回关键数据的整个作战过程,还在最后高度评价了无侦-8的未来应用潜力。
郑良群也注意到常浩南的注意力停留的位置,顺势转移话题: “这四倍音速的无人机就能实现如此效果,如果未来吸气式的高超音速武器列装服役,恐怕能让对方在第二岛链都不敢随便活动。”
后者当然听得懂弦外之音。
无非是想问问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制进度。
“吸气式高超的进展还算顺利。”
他合上报告,总结道,“气动布局、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系统这几块都比较完整了,地面模拟试验和部分分系统的试飞结果也都达到了预期,现在只剩下一个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算是最难啃的骨头。”
他微微皱眉,手指在沙发扶手上点了点: “进气道在超燃状态下的激波控制、燃烧室在亚燃/超燃模态转换瞬间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这些问题,在理论模型,包括风洞模拟都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工程实现方面还有一些瓶颈。”
“哦?
具体是哪方面的问题?”
郑良群一脸关切,“需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帮助?”
“主要是进气道可调结构的关键紧固件、燃烧室内部耐极端高温高压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活动部件……”
常浩南解释得很具体,“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单纯堆人堆钱的边际效应已经很明显了,急不来的。”
郑良群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虽然他对于具体学术概念没什么太具体的认识,但还是明白材料问题的复杂性。
还没等郑良群再开口,常浩南就已经把那份材料放到了桌子上,明牌问道:“我说郑参谋长,你这么正式地跑这一趟,恐怕不止是为了感谢我和了解进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