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75 王彦章宁死不降(1/3)

公元923年(龙德三年)四月,后唐军队攻打郓州,梁末帝委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取代戴思远,并派段凝作其副手。

梁晋隔河对峙,战事持续约两个月,王彦章的军队几乎攻陷杨刘。

这时李存勖率领援军到达杨刘,但王彦章在城外布置下的壕沟和碉堡将唐军完全挡在外面,插翅难进。

杨刘城现在是唐军南下唯一的渡口,若此地有失,不仅断了唐军南下的念想,还会让已经南渡的唐军慢慢困死于后梁境内,李存勖对此很是忧虑。

这时手下谋士建议,在博州附近的黄河岸边重新修筑一座新的渡口城堡,一方面接应南面在郓州作战的唐军,另一方面也可分散完全依靠杨刘渡口的风险。

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

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

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

他当即命冯道起草文书宣示三军。

冯道犹豫良久不肯下笔,庄宗在旁催促。

冯道徐徐进言道:“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

郭崇韬所言并不过分,顶多不听就是。

何必大动肝火?

如果让敌军知道我们君臣不和,对我们大为不利。”

庄宗听后这才醒悟。

不久郭崇韬向庄宗道歉,李存勖一笑了之。

六天后新城建成,王彦章也得到消息,亲率数万人马杀奔马家口,同样用大型战舰封锁水面,大军从陆路攻打马家口新城。

新城刚刚建立,城墙高度强度都不够,也缺少完善的城防设施,因此多次陷入破城的危险。

多亏郭崇韬能打善战,四面防守的同时向李存勖紧急求救,这才将梁军逼退,王彦章只得撤回杨刘城与段凝会合。

梁军经过数月作战和强行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在战斗中损失上万,抛弃的粮草军备等不计其数。

一日早朝,驸马赵岩奏道:“臣启陛下,杨刘不过小城,王彦章却久攻不下。

臣请陛下罢免王彦章之职,任命段凝为帅。”

敬翔赶忙奏道:“陛下万万不可罢免王彦章,今唐兵在博州修筑渡口,李嗣源兵马皆在杨刘。

只要兵围杨刘,李存勖必不敢率兵南下。”

驸马赵岩道:“陛下,那王彦章本是郢王党羽,此番在杨刘与唐兵僵持,必是以兵权胁迫万岁。”

敬翔急道:“驸马大人,如今大敌当前,临阵易帅乃兵家大忌。”

赵岩不理敬翔之言,对朱友贞说道:“陛下,臣有一策可断定王彦章是忠是奸。”

朱友贞问道:“驸马速速奏来。”

赵岩奏曰:“陛下何不召还王彦章,倘若王彦章回来乃是忠臣,倘若不回便是奸贼。”

“准奏!”

朱友贞道。

敬翔顿时跪地哭道:“万岁,撤军杨刘,全盘皆输呀。”

“敬子振!”

朱友贞厉声怒道:“卿乃相国,朕是天子,望爱卿勿要祸从口出,退朝。”

敬翔不敢再谏,泣声退朝,正是: 梁臣一哭痛开封, 听信谗言社稷崩。

敬翔不能将天补, 只是昏主龙命终。

这日王彦章与段凝等人正在商议兵事,有中军官来报朝廷遣使送诏,王彦章与段凝等人帐外接旨,一位太监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李存勖率兵在博州修筑渡口,有直捣开封之心。

王彦章率兵久战杨刘仍不能下,特命王彦章回师,钦此!”

“臣领旨谢恩”



王彦章领得圣旨,把太监打发走后,闭口不谈撤兵的事。

副都督段凝找王彦章问道:“都督既得圣旨,因何迟迟不下令退兵?”

王彦章道:“若是奉旨而行,我军必败于唐,杨刘绝不可弃,本帅‘宁伏受重诛之死,不忍为辱军之将’,尔等不可再言撤兵之事。”

段凝心想王彦章抗旨不遵,何不借此参他一本。

于是回营书写密信一封,遣心腹士卒乘八百里快马送往京师。

又过两日,开封命人传二道诏令,命王彦章退兵,王彦章仍是犹豫。

又过一日,三道诏令传到,王彦章仍不起寨,段凝劝道:“万岁四日之内三发诏令,都督再不退兵,恐万岁要龙颜大怒。”

王彦章沮丧地说:“一旦退兵,前功尽弃。”

王彦章无奈之下,只得撤兵杨刘,黄河南岸仅留康延孝所部三千人镇守。

王彦章将部队交给段凝,自己飞马赶回开封觐见朱友贞。

当着赵岩和朱友贞的面,王彦章大谈前线形势和自己的战略战术,虽态度强硬,但有理有据。

而赵岩却呵斥王彦章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傲慢无礼;不等朱友贞说话,就让他滚回家中听候发落。

待他走后,赵岩又一个劲儿地说他的不是,朱友贞遂将王彦章派往西线战场。

王彦章被撤职之后,段凝一心想把自己头衔上的副字去掉,倒腾了大量金银财宝去贿赂赵岩和张汉杰。

两人在朝中保荐段凝,朱友贞终于把段凝扶上了北方剿总司令的位置。

段凝接任后,梁军官兵对他十分反感,都替王彦章鸣不平,军心涣散。

身为全国兵马副总司令的张全义看不下了,站出来报告朱友贞说:“老臣虽年老体衰,但为国效忠志气长存,陛下若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老臣愿以天下兵马副总司令的身份替陛下防御北方之敌。

段凝区区小辈无勇无谋,更无丝毫军功,在军中不足以服众。

现在北方诸军流言飞传,军心离散,这样下去大梁危险啊!”

敬翔也在旁边帮腔说:“将帅是军队的灵魂所在,其能力素质关系到军队的存亡,国家的安危。

如今北方形势严峻,陛下居然还任用如此庸才担此大任,实在是置大梁安危于不顾啊!”

朱友贞完全听不进去。

段凝并无将才,统率五万梁军一路向西,驻扎相州之北。

又恐唐兵在黄河沿岸渡河,段凝便出了一个灭绝人伦的馊主意,征发黄河南岸十万民夫掘岸凿堤,自滑州向东绵延六百里河水泛滥,洪水成灾,民不聊生。

正是: 庸才决堤漫城垛, 欲使唐船空漂泊。

生灵苦叹梁无道, 苍生流离且失所。

水淹中原六百里, 万家哀魂付漩涡, 成败在人非在天, 水退始见梁山泊。

却说五万梁军主力撤走,郓州大将康延孝如坐针毡。

康延孝早年在割据太原的晋王李克用麾下当士卒,后来因为犯罪逃亡到后梁,自队长积功升到部校,梁末帝时多次立军功。

康延孝身边有一谋士名曰张延朗,乃汴州人氏,官居粮料使。

张延朗见康延孝绸缪不决便问道:“不知将军因何事如此焦虑?”

康延孝道:“万岁三道诏令催王彦章还兵博州,郓州势单力薄,倘若李嗣源举三万人马进兵郓州何以拒之?”

张延朗道:“大梁大势已去,听说段凝代王彦章为大都督,那段凝乃是靠左右逢源才有今日。

而唐帝李存勖已在魏州登基。

李存勖灭幽燕、伐契丹、并赵魏、联西歧、人心所向,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

康延孝倒吸一口凉气,问道:“先生要我降唐?”

张延朗道:“若得今生伴明主,何愁他日不丈夫?”

“好!”

康延孝道:“我即修书与唐主,归顺大唐。”

李存勖得到康延孝的请降书信后大喜不已,遂招百官商议纳降之事。

宰相豆卢革问道:“陛下,这请降之事,恐其中有诈。”

郭崇韬道:“以为臣之见,陛下当亲历前往。

一来李嗣源将军屯兵杨刘可保无忧;二来康延孝在郓州已是孤立无援,逢战必败。

臣以为康延孝乃是走头无路,陛下亲往可使梁军将士心悦诚服,又可安抚当地百姓。”

庄宗大悦:“郭爱卿之言甚合朕意,朕令郭崇韬留守魏州,朕往郓州受降。”

次日李存勖辞别郭崇韬、豆卢革等人,由李从珂率三千兵马护送前往郓州。

康延孝将归降之地定在朝城,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安重诲、石敬瑭、史建瑭等众将率八百精骑兵在朝城城下恭候。

天至晌午,只见远远驰来一路人马,约有百余人,来者正是康延孝。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