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宪宗之死(2/3)
当他要下诏平叛时,却发现关键的传国玉玺没带,唐德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王淑妃不紧不慢地把传国玉玺献上。
原来心思缜密的她从长安逃走时,就把被人抛弃的传国玉玺系在衣服上带了过来。
经过这场变乱,唐德宗觉得还是太监们理想坚定,于是贬斥白志贞,将神策军重新交给宦官打理。
德宗在一个叫辛店的地方打猎时,来到农民赵光奇的家中。
李适问:“百姓们生活得高兴吗?”
赵光奇说:“不高兴。”
李适说:“今年庄稼获得了丰收,你们为什么不高兴呢?”
赵光奇回答道:“国家不守信用。
前边说除了两税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现在除了两税之外各种强迫收费的项目比两税还要多。
以前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粮食,现在却强迫百姓把粮食送到几百里外的京西行营。
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家干农活的牲口都被累死了,车也坏了,导致家庭破产。
人们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李适听后,下令免除了赵光奇家的赋税和徭役。
司马光评点这段历史时,认为李适应该彻查有关部门的贪官污吏,而不是仅仅免除赵光奇一家的赋税和徭役。
唐德宗即位后,李诵被册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顺宗,成为唐朝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共26年)。
李诵的第一任妻子是驸马萧升和郜国公主所生的女儿。
李诵是肃宗的重孙,而郜国公主是肃宗之女,萧妃是肃宗的外孙女,按理萧妃应该比李诵长一辈,李诵应该叫萧妃表姑。
萧升死后,郜国公主生活放荡,不仅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等官员暗中往来。
德宗听说后大怒,指着李诵的鼻子大骂。
李诵被父皇切责,惶恐不知所措,就请求与萧妃离婚。
李诵的长子初名李淳,后改名李纯。
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怎么在我的怀里呢?”
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
德宗十分惊奇,作为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
,既闻所未闻,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和顺宗李诵的家庭关系一样,宪宗李纯是代宗的重孙,而郭氏是代宗的外孙女,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郭氏比李纯也长一辈,李纯也应该叫她表姑。
可是李纯却娶了郭氏。
贞元十一年,郭氏生下了儿子李恒,也就是后来的穆宗。
宪宗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宠幸别的女人,明确表示不立皇后。
后来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
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以后加封的。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状元宰相武元衡带着两名仆人,像往常一样从长安城靖安坊家中出发赶赴早朝。
然而刚出靖安坊坊门不远,从水沟的树后突然蹿出一名刺客,一箭射倒一名仆人;另一名刺客则用大棒猛击武元衡的左腿,并将另一位仆人击倒。
随后刺客将武元衡掀下马来,将其杀害并割下头颅扬长而去。
获悉消息后,唐宪宗立马下令取消当日早朝,并迅速召集其他宰相商议对策。
紧接着又一个消息传来,御史中丞裴度也在长安城的通化坊外遇刺。
裴度被刺客砍中三剑,随从王义舍身掩护被砍断右手,刺客看到裴度跌入路边的水沟,以为他死了,于是迅速离去。
刺客竟然在同一时段对两位朝廷重臣同时发起刺杀。
一时间人心惶惶。
唐宪宗下令封闭城门实施戒严,并出动禁军护卫其他宰相出入。
畏于唐宪宗的压力,禁军和京兆府各路机构开始全力搜捕,但刺客胆大妄为,竟然在长安城中散发纸条,威胁查案人员说: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长安城中,到处弥漫着恐慌不安的气氛。
武元衡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作为武则天的堂侄重孙,武元衡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闻名中唐的著名诗人, 尽管出身贵戚家族,但武元衡刚正不阿,就在被刺杀的前一天,他还在皇宫中和宪宗商讨淮西战事。
当时,平定淮西的战事已经进行一年多了,但是围攻淮西的十几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却玩寇自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更多赏赐。
原来武元衡遇害前一年,唐宪宗发起了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这让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心急如焚。
有感于唇亡齿寒,王承宗四处出击,通过贿赂、恐吓、威胁等各种手段,试图迫使唐朝中央放弃削藩战争。
与此同时,李师道也秘密派出军士,烧毁唐朝中央储存江淮财赋的河阴转运院,烧掉钱财三十多万缗,布帛三十多万匹,谷物三万多斛,这使征讨淮西的唐朝官军军心大动;但即使遇到这样的困难,唐宪宗也不肯放弃征讨淮西的战争。
却说裴度重伤昏迷数日,苏醒后的第一句就是: “淮西,心腹之疾,不得不除!”
裴度的话让唐宪宗终于下定决心: “我用裴度一人,足以平贼!”
随后将裴度晋升为宰相,接替武元衡一职,继续主持削藩战争。
唐宪宗还下诏追捕凶手,并称谁能捕得凶手,可授五品官,赏钱一万贯。
随后,长安城展开全城大搜捕,元和十年六月初七,也就是武元衡遇害后的第四天,有人奏称,有位名叫张晏的吏卒跟凶手的身影十分相似。
唐宪宗立即命人将张晏缉拿下狱拷问,经过审讯,张晏承认自己就是杀害武元衡的凶手。
张晏供称: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担心淮西平定后“唇亡齿寒”
,在多番贿赂武元衡和裴度不成后,最终痛下杀手,指使张晏等人行刺武元衡和裴度。
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安抚人心,就在武元衡被刺后的第25天,唐宪宗下诏将张晏等人以凶手的名义公开处死。
真相大白,按理唐宪宗应该立即拿下成德镇,缉捕节度使王承宗。
不过为了避免双线作战,唐宪宗在裴度和群臣的建议下,放弃了立即征讨成德镇的想法。
却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趁着后防空虚,准备进攻东都洛阳,以此瓦解淮西前线官军的军心。
就在阴谋即将发动之际,李师道属下有位士卒因为受到处罚,于是投降官军,并且供出李师道的这个惊天阴谋,洛阳留守吕元膺随后紧急平叛,并且捉获了李师道属下的两个军将。
两人在供认计划袭击洛阳的同时,还供出当初刺杀武元衡和裴度,也是李师道指使的。
真凶意外曝光。
唐宪宗隐忍不发,因为无论真凶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还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在淮西没有平定之前,朝廷避免多线作战,只能够隐忍不发。
平定淮西的战争从元和九年(813年)一直打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四年间唐朝的财政负担越发沉重,而各个将领之间,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都互相观望、继续玩寇自重,战争进展甚微。
在此情况下,裴度请求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临行前裴度对唐宪宗说: “臣若顺利破贼,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无归阙之期。”
裴度以必死的决心请求督战,唐宪宗当场流下眼泪。
在裴度的统领下,李愬亲率9000精兵,冒着风雪连夜挺进淮西老巢蔡州,一举擒获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终结了淮西为时30多年的割据叛乱。
淮西的平定震动了全国各地藩镇,他们纷纷表态愿意归顺唐朝中央。
见到各个藩镇纷纷归顺,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也上表请求改过自新,并向朝廷献出了德州、棣州,还将两个儿子王知感、王知信作为人质送到长安。
元和十三年七月,唐宪宗命令各路唐军共同讨伐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一年后,迫于唐朝官军压力,平卢淄青发生内乱,李师道父子被部下斩杀、两人首级被传送长安,至此,这位下令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嚣张军阀,终于落网伏法。
李师道被杀后,持续六十多年的藩镇割据基本消失,史称“元和中兴”
。
但大唐帝国的中兴曙光转瞬即逝。
就在平定李师道后,唐宪宗逐渐忘记了为削藩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武元衡,裴度也被外放担任河东节度使。
没有了裴度等人的犯颜进谏,唐宪宗更加悠闲自得起来,并一头扎进了佛道和仙丹的迷蛊之中。
公元819年,迷信佛教的唐宪宗出动禁军,将法门寺的佛骨舍利迎接到京师长安供奉,引发长安全城百姓疯狂膜拜,刑部侍郎韩愈直言进谏,最终被贬任潮州刺史。
除了佛教,唐宪宗还疯狂迷信道教,为此他下诏广征天下术士,并命令术士柳泌为他炼制仙丹。
由于服用“仙丹”
后身体不适,唐宪宗变得暴躁易怒,并动辄迁怒于宦官,有的宦官甚至被处死。
唐宪宗不喜欢后来设立的太子李恒,而是倾向于自己的另外一位儿子灃王李恽。
由于担心自己被废,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太子李恒和其母郭氏(郭子仪孙女、升平公主女儿)指使宦官王守澄和陈弘志,将43岁的唐宪宗刺杀于大明宫中,对外则宣称唐宪宗是因为服用丹药导致暴崩。
随后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穆宗对河北诸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就是把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往成德;把成德节度使王承元调往义成;把义成节度使刘悟调往昭仪。
魏博与成德两个藩镇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原来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自然得不到成德将士们的好感。
田弘正从魏博出发的时候,随身带了两千多名士兵保卫自己,但是田弘正到达成德之后,朝廷不愿意支付士兵们的军饷。
本来就是调虎离山,让你带兵又何必调?
田弘正只好让他们返回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