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安史之乱(2/3)
他不相信,一个数次立过大功的将军,还会比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军吗?
但在玄宗心里,将军还真比不过宦官。
创造了“开元盛世”
的唐玄宗,很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
边令诚借皇帝之威,越发骄纵,想要夺取军权,主帅不听话,他就进构谗言,歪曲事实,将个人喜恶夹杂其中,最终激怒玄宗要拿高、封二人开刀。
其实,从高仙芝、封常清踏入京城那一刻起,他们就进入了一个由皇帝、宰相、宦官、群臣之间互相牵扯的关系网。
在西域,很容易就可以分清敌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崭露头角;而在长安,处处都是朋友,处处也都是敌人,必须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退守潼关虽暂时无法消灭叛军,但至少保障了唐朝的一息尚存。
可在皇帝看来,退守就是失败,失败就要有人担责。
一天,驻守潼关的高仙芝外出回来,看到了一幅杀气腾腾的画面:边令诚手拿敕书,面容阴鸷,背后站着一百多名陌刀手,他的身前有一张草席,上面躺着封常清的尸体。
临死之前,封常清表现得十分坦然,因为他早就抱了赴死之心。
他拿出早早就写好、却一直无法上达天听的《谢死表》,托边令诚之手交给皇帝。
在表中,他希望玄宗能够将自己斩首,以谢诸将;也希望能够得到玄宗的亲问,制定讨贼的方略。
他对边令诚说:“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看到封常清的结局,高仙芝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这时,边令诚开口说话了:“对于御史大夫(即高仙芝),皇上也有诏命。”
随即,便把高仙芝的罪状念了一通,什么畏战退兵、克扣军粮、动摇军心等等。
听到这里,高仙芝知道,定然是边令诚在皇帝面前给他罗织了这些罪名,于是他喊冤道:“我退兵是有罪,虽死不敢推辞。
可是说我克扣士兵赏赐和军粮,这是诬蔑!”
接着,他对着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在此,你难道不知道吗?”
明知是小人作祟,毕竟圣命难违,高仙芝只有赴死。
行刑前,他看着封常清的尸体感慨道:“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就是命吗?”
随后,高仙芝被诛。
一日之间,两位名将身死,自毁长城莫过于此。
却说长安外面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卡,就是潼关,潼关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这时杨国忠就跟唐玄宗说,应该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迎敌。
放着好好的优势不用,非要出去迎敌,这不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死么?
哥舒翰也跟唐玄宗说,不能这么干!
可是在杨国忠的一番操作之下,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潼关。
此前名将高仙芝、封常清拒绝奉此乱命,竟被处以死刑;哥舒翰明知必败,也只好奉命,果然丢掉了长安最后的屏障——潼关。
消息传入长安,唐玄宗大吃一惊,他很清楚叛军很快就要攻入长安,而长安兵力不足,根本无法与叛军对抗,如果从外地调遣兵马,一时也无法赶到。
唐玄宗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没有一个能够提出应对的办法。
最后杨国忠提议去成都避难。
唐玄宗犹豫很久拿不定主意。
杨国忠又派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进宫去劝说唐玄宗和杨贵妃。
唐玄宗考虑之后,决定接受杨国忠的建议。
他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召入宫中,命令陈玄礼悄悄地把士兵集合起来,同时准备九百多匹良马。
陈玄礼是唐玄宗的心腹,很快完成了任务。
临走的前一天,杨国忠带着一群士兵来到当时的国库。
唐玄宗问他准备做啥?
杨国忠说要把长安的国库给烧了,不能留下一分一毫给叛军。
唐玄宗对杨国忠说:“别烧!
叛军到了长安,如果得不到钱粮,一定会抢劫无辜的百姓。
朕对不住百姓,把粮仓留下给他吧,只要叛军善待朕的子民就行。”
第二天一大早,唐玄宗就带领杨贵妃、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及部分皇子皇孙、后宫嫔妃,还有杨国忠和陈玄礼等大臣,乘车出皇宫西门向西逃去。
一路上杨国忠过河烧桥,李隆基责备道:“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
要高力士把火扑灭再赶上队伍。
逃亡中的李隆基,残存的人性如萤火寒星,散发出可怜的微光。
一行人蹒跚行至咸阳附近,向来养尊处优的公主、皇孙们饥渴难耐,李隆基只得亲自找到百姓门上讨饭吃:“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但且将来。”
百姓还是通情达理的,一看他们沦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争献粝饭,杂以麦豆”
。
这些平日吃腻了珍馐佳肴、山珍海味的皇子皇孙们,此时才体会到什么是饥饿,“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
从来不曾尝过艰辛的李隆基,此时忍不住泪如雨下,他吩咐随从给百姓付了饭钱,并表示感谢与慰问。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人走到唐玄宗面前说道:“早在几年前,安禄山的野心就非常明显了。
很多人向朝廷告发,可朝廷不但不调查,还把告发的人关起来或者杀死。
陛下周围的大臣,除了阿谀奉承之外,什么本事也没有。
有他们这群人在身边,陛下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
我们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可是知道又有什么用呢?
要不是陛下逃到这里,我们又怎么能够见到陛下呢?”
唐玄宗非常沮丧地说:“今天这种局面,全是朕一手造成的,朕现在真是追悔莫及啊!”
随后,玄宗与父老乡亲告别,一路向西走,来到兴平县的马嵬驿。
在这里,玄宗将失去自己心爱的杨贵妃。
一行人狼狈赶路,疲惫不堪,禁军将士早已急了眼,骚动情绪越来越强烈。
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将一家老小留在家中,自己跟着皇帝大老远跑去蜀地,本来就不乐意。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安禄山不就是杨国忠逼反的吗?
潼关失守不就是因为杨国忠催促哥舒翰盲目出战吗?
愤怒的将士们恨不得杀了杨国忠泄愤,于是场面逐渐失控。
禁军首领陈玄礼担任护卫多年,经验老道,深知若无法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将引发哗变。
然而,诛杀宰相这么大件事肯定需要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支持,这里除了玄宗,平时最有话语权的就是杨国忠本人了。
突然,陈玄礼转念一想,不对,还有一个人——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爆发时,45岁的李亨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
二十年来,李亨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
当初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前任太子李瑛遭武惠妃诬陷,与另外两个兄弟被玄宗赐死。
李亨这太子之位坐得一点儿都不安稳,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对其处处打压,太子党的李适之、韦坚、王忠嗣等文臣武将被一一翦除,此外还要忍受父亲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
当时,护卫唐玄宗的禁军分为两大部分,除了陈玄礼率领的左右龙武军外,太子李亨手里还有一支禁军精锐——飞龙禁军。
太子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在队伍中“典亲兵扈从”
。
因此,陈玄礼立即通过与飞龙军有特殊关系的宦官李辅国,找到太子李亨,让其决断是否杀杨国忠。
李亨早已养成谨小慎微的性格,史书记载,“太子未决”
。
但在这节骨眼上,不反对就是赞成。
陈玄礼遂召集将士,给杨国忠安上“谋反”
的罪名,带兵将他处死。
据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记载,为首的是骑士张小敬,他“先射国忠落马”
,众将士才一拥而上。
杨国忠的儿子,以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都死于乱兵之中,虢国夫人出逃到半路被追杀,自刎而死。
情绪失控的将士们甚至把杨国忠大卸八块,用枪挑起他的首级,悬挂在驿站门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