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太平公主(2/3)
同平章事陆象先起身抗言道:“不可,不可,李隆基即位天下归心,如何废立?
这事恐多危险,象先不敢与闻。”
说完拂袖径出。
太平公主与众人续议,忽有一少年趋入道:“此事断不可行,还请三思。”
公主正恼恨陆象先异议,偏有人又来作梗,瞋目瞧将过去,原来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薛崇简,不由大怒道:“你也敢来阻挠我么?”
崇简跪谏道:“母亲丰衣足食养尊处优,也该知足了。
为甚么还要起衅呢?
难道富贵至此尚未满意么?”
公主怒叱道:“你晓得甚么?
休得多言!”
崇简复道:“事成不足以增荣,事败不仅仅致辱,恐全家都要屠灭哩。”
公主听到此语后,竟从座旁觅得一杖,连头夹脑的敲将过去。
崇简血流满面。
窦怀贞等人急忙上前劝解,公主不肯罢休,说要打死逆子才足泄恨。
崇简泣道:“儿非逆母,母实逆君。”
又指斥崔湜为奸贼,说得崔湜满面羞惭无地自容。
公主怒上加怒,恨不得将崇简一杖击死。
众人一半劝母,一半劝子,方才罢手。
崇简由众人拥出,公主怒气稍平,专等到期行事。
不料风声已经外泄,左散骑常侍魏知古急报玄宗。
玄宗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等咨商大计。
王琚、崔日用、魏知古诸人当然在座。
大家商定方法后即于次日施行。
次日即七月三日,玄宗命王毛仲率兵三百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先行伏着,乃召常元楷、李慈入见。
两人放胆入门,王毛仲麾兵齐出将两位武将拿下斩首,再将文臣全部擒来处斩。
窦怀贞投入沟中溺死,有制戮尸改姓为毒。
太平公主见党羽都被诛杀,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求李隆基恕其死罪,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
所有公主私产全部没收,财物山积几同御府;田园息钱,好几年取用不竭。
太平公主死后,玄宗又将公主诸子赐死,只有崇简得免,仍给原官,赐姓李氏。
且召陆象先入语道:“卿尝谏阻太平,可谓岁寒知松柏。”
陆象先拜谢而出。
公主为睿宗元妹,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人生到此也可以了;但她猜忌玄宗阴谋废立,最后身败名裂不得善终,后人看到此不由叹道:“太不值得,何苦乃尔?”
与太平公主相反,李成器远离政坛是非纵情打猎。
有一次他抓住一头黑熊,接着在草丛里发现一个大铁柜。
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个妙龄少女。
少女说自己姓莫,被两个贼僧锁进柜子带到这里,而两个贼僧被黑熊吃掉了。
李成器把这个莫姓少女献给李隆基。
李隆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歌喉清亮的女子,封她为莫才人。
却说安定公主是唐中宗的第三个女儿,不过她是庶出,不是韦皇后所生,所以和安乐公主相比,地位要差得很远。
当时她的父亲是太子,武则天将她嫁给朝散大夫、典膳郎王同皎。
王同皎是一个世家子弟,家世显赫,他也不是庸碌之辈。
当武则天病危时,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
,诛杀了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逼迫武则天退位。
王同皎正是事变的参与者,而且他苦劝李显亲自指挥,并且将岳父抱在马鞍上,这才出师有名。
立功后的王同皎成为真正的驸马,可是唐中宗又放任自己的皇后韦氏专权,韦氏又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不清不楚,并让其控制朝政。
本来这也不影响王同皎的地位,但他是一个慷慨之士,看不得皇权旁落,就联合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准备在武则天的葬礼上,用神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过此事没有开始就被泄露了,告密者是著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
这对兄弟虽然才华横溢,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宋之问还想过要侍奉武则天。
告密的结果就是二人升官,而王同皎则以谋反罪被杀。
王同皎临刑前面不改色,天下都为他鸣冤,纷纷咒骂宋氏兄弟的绯衣是用王驸马的鲜血染红的。
这场风波之后,王同皎被籍没家产,只留下了妻子安定公主和儿子王繇。
公主自然不能处罚,于是韦皇后作主,将安定公主再嫁给自己的从弟韦濯为妻,两人又生了一个儿子韦会。
安定公主其实并不安定,在韦后当政时期,她与另外六位公主一起获得了开府的权力,豢养门客,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出所谓的“斜封官”
,严重影响了大唐吏治的清明。
几年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入宫中,诛灭了韦后一党,韦濯也没能幸免,安定公主再一次成为寡妇。
这一次唐睿宗李旦作主,又将她嫁给了太府卿崔铣,崔铣出自名门望族博陵,这个家族非常显赫,有唐一朝出的宰相就有12人之多。
三年后安定公主先于驸马去世。
别的都好说,但是公主到底应该与谁合葬,却成了一个问题。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王同皎早已平反,谥号“忠壮”
,封“琅耶文烈公”
,赠“太子少保”
,享受非常尊贵的哀荣。
王同皎和安定公主的儿子王縣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受到朝廷的封赏,他要求让父母合葬。
她的第二任丈夫韦濯的家族已经闹不出什么风浪,可她的第三任丈夫崔铣非常不满意。
崔铣要求公主与自己合葬。
两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唐玄宗那里。
唐玄宗左右为难,这时给事中夏侯铦对王縣说了一段相当尖酸刻薄的话:“公主在王同皎死后已经改嫁,现在和你家已经恩断义绝了。
她活着是崔家的人,死了也是崔家的鬼。
你只想父母合葬,其实公主不愿意,你父亲不愿意,而崔大人也不愿意呢!”
这番话非常难听,可话糙理不糙,许多大臣都认为在理。
唐玄宗便让安定公主、崔铣、王同皎一起陪葬唐中宗的定陵,有官司去找你们的父亲。
我管不了。
却说隋唐以前,只选用良家女子为宫女,即七科之外的人家。
隋炀帝以后,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后宫工作需要,宫女范围扩大到贫民、罪孥,而且还没有服役期限。
这种做法被唐朝继承下来,导致宫女一入宫就成了皇家终身的奴隶,永远没有出宫的时候。
呆在宫里也就罢了,可皇帝为了防止宫廷机密外泄,规定宫女们不许私自走动,不许私自与外人交流,否则一律施以严厉的惩罚。
永徽年间,内廷太常侍宋四通,因同情宫女,借出宫办事的机会,帮宫女带了一封家书,就这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宫女与宋四通居然一齐被唐高宗处死。
后宫的要求这么严,真所谓“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深宫的宫女们,是不敢与外界交流的。
唐玄宗时期,有一年长安天降大雪,唐玄宗禁苑赏雪之时,忽然想起边塞将士的戍守之苦,于是传旨宫中,紧急赶制一批棉衣,送到边疆给将士们御寒。
大约一个多月的光景,这批代表皇帝恩典的棉衣顺利送到边疆,分发到将士们的手中,之后一个离奇而又浪漫的故事发生了,边塞部队中有一个很普通的士兵,在感受这份来自长安的温暖时,忽然发现棉衣的内衬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诗,士兵仔细一看,但见这首诗写道: 沙场征战客, 寒夜苦为眠。
战袍经手做, 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 含情更着棉。
今生已过也, 愿结后生缘。
原来这是一封来自深宫的情书,具体诗意不必多解释,因为没有任何文字比这封情书表达得更加完美,通过这封情书,士兵分明感受到宫女的细心、体贴和无奈,分明感受到宫女已将这次不经意的邂逅,当作宿命的安排,然而又无可奈何。
一位纤弱的女子,含着泪向他絮语,向他微笑,仿佛两人已成了可以生死与共的亲人。
不知道士兵怎么想的,第二天他直闯主帅军帐,向主帅禀报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