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13 直臣刘仁轨(2/3)

刘仁轨等待的“时机”

,很快就自动送上门了。

眼见刘仁轨、刘仁愿的部队孤立无援,扶余丰璋及其手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决定再搞事情。

由于先前吃过亏,他们这次不敢贸然出兵。

扶余丰璋派使者到唐军中传话,声称以唐军现有的兵力,根本打不过倭国,还不如早早撤军西归,只要唐军回去,他们愿意敲锣打鼓、十里红毯相送。

这些话明显是为了气刘仁轨的,可刘仁轨见了使者后根本不生气,只说考虑考虑。

使者满意而回,刘仁轨的计划由此摆上台面。

趁着扶余丰璋、鬼室福信等人不备,刘仁轨当晚就带人偷袭了他们的营帐,逼得这位百济王子带着部属一口气跑出了两百里开外。

之后唐军一路火花闪电,不仅打得百济残余势力抱头鼠窜,更是一举攻克了百济与新罗间的军事重镇真岘城(今韩国广域市西南),“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收到捷报的唐高宗乐坏了。

龙朔三年(663),鉴于唐军留守形势一片大好,唐高宗同意了刘仁轨的请求,让唐将孙仁师再率7000将士,分乘170艘舰船,进抵熊津增援刘仁轨。

刘仁轨料定,扶余丰璋打不过唐军,必然会向倭国求助,而倭国要与唐军交战,则必然会派出舰船与唐军在海上一决生死。

这正是孙仁师率水军增援熊津的意义。

战局的发展,一如刘仁轨所料。

扶余丰璋被唐军打怕后,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和派系斗争。

眼见复国无望,鬼室福信逐渐放弃复国的念头,他杀了对百济复国有崇高信仰的和尚道琛,走到了扶余丰璋的对立面。

在内部斗争的过程中,鬼室福信被扶余丰璋以谋反的罪名剁成了肉酱。

至此,鬼室福信死了,和尚道琛死了,百济复国运动的代表们,诸如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一看,扶余丰璋也不是什么明主。

为了保住小命,他们率军投奔了刘仁轨,转头以唐将的身份协助刘仁轨、孙仁师讨平百济残余势力。

此时,俨然“光杆司令”

的扶余丰璋只能向倭国求援。

倭国不负扶余丰璋所托,继皇极女皇在出征百济途中病死后,“大化革新”

的领导者中大兄皇子又以天智天皇的身份主持攻唐战争。

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后将军阿倍等人发兵27000余人来助扶余丰璋。

刘仁轨麾下虽然有孙仁师带来的7000唐军,但与刘仁愿等将合兵之后,唐军总兵力不过两万,在人数上远不是百、日联军的对手。

有意思的是,倭国的舰队跨海而来,却不急于攻伐唐军,而是先盯上了与日本隔海相望的新罗。

新罗虽然国力不如百济、高句丽,但境内商业异常发达。

从新罗智证王于公元6世纪初颁布法典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开设东市以来,数十年间,新罗“市皆妇女贸贩”



及至日本发兵前,新罗俨然是东北亚的商业活动中心,常年聚集着来自唐朝及日本的贸易商人。

因此日本贵族早就觊觎新罗的富裕,他们不管扶余丰璋在百济焦急地等待援军,只管在富裕的新罗展开大规模掠夺。

为了给扶余丰璋制造从后方援助百济的假象,日本水师干脆放弃在海上游走伺机进攻的策略,改为登陆作战,一口气夺取了新罗杀鼻岐、奴江两座城池。

刘仁轨原本还担心日本水师跨海而来,一旦发起突袭,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有限,难以多点据守。

现在日本水师为逐利而改变策略,反而帮了刘仁轨的大忙。

唐军掌握日军动向后,集中兵力攻击百济残兵的重要据点加林城(今韩国扶余郡林川面一带)和临时首都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一带)。

唐军猛攻两地,扶余丰璋损失过大,只能加紧催促倭国水师立即增援。

在这种情形下,倭国水师才放弃劫掠新罗,由日本海西行进入江华湾一带。

龙朔三年(663)八月,正当唐罗联军即将攻陷周留城时,倭国水师终于赶来。

百济残余势力冒死杀出一条血路,派人沿海岸线招呼日军。

由于刘仁轨先前就料定百济会借倭国之手复国,因此在进攻周留城前,便将唐军部队一分为二。

以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晋的新罗王金法敏为首,率主力从陆路进攻周留;而刘仁轨则率另外170余艘战舰由水路绕道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一带,对陆上唐军予以策应。

就在刘仁轨一行即将抵达白江口一带时,先头部队发现了百济残军的异动。

刘仁轨据此判断,白江口应该就是倭国水师援助百济的登陆地。

为防止敌人发现唐军踪迹,他当即决定暂缓原先作战计划,调转船头,朝白江口外布防,准备打倭国水师一个措手不及。

龙朔三年(663)八月二十八日,历史上第一次中、日决战正式打响。

这一战着实吓坏了倭国。

为了尽快解救百济盟友,倭国水师制定了“我等争先,彼应自退”

的方案,打算集中先期投入白江口的400余艘战舰对唐军发动猛烈进攻,以此来打乱唐军的猛烈攻势,以勇取胜。

刘仁轨根本不怕敌人这一招。

唐朝自设立水师起,每一支规模水军就标配有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海鹘等制式战船。

拿隋唐时代的经典楼船——五牙战舰举例,这种楼船单是箭楼就高五层,每层还配有大型弩机、投石机、绞车弩等装备,作战时不仅能搭载上百名军士,还能同时发射七支射程超过1000米的巨箭,直接摧毁前方战船。

此外,唐军配备的艨艟、斗舰、走舸、海鹘,不但可以让将士在船上以梯形站队迎敌,还可以利用这些战舰的特性,配合唐军独特的水师战术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发起各类突袭攻击。

而天智天皇手里的这支水师部队,其主力由当时倭国地方豪强武装临时拼凑而成。

即便设有前、中、后三军,但全军上下没有垂直的指挥系统,作战时只能一窝蜂乱冲,根本无法对唐军造成致命威胁。

刘仁轨正是利用了敌军的这一弱点,以行动不便的楼船为中心,在白江口水流缓慢处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压制倭国的水师冲锋。

然后再利用机动性能优越的走舸、海鹘等,对倭国水师进行左右包抄,各个击破。

另外开战前唐军还根据当时的洋流、风向、降雨量等作出预判,提前准备各种火箭、火药、火球等,只等倭军靠近时就发射。

于是刹那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刘仁轨与倭军前后鏖战四场,唐朝水师大获全胜。

倭国战败后,百济复国无望,残余势力很快土崩瓦解。

而天智天皇经此一役,也不敢再抱有他是“日出处天子”

的想法,而是派遣唐使赴唐朝学习先进文明,奉唐为正朔。

至于高句丽,在失去盟友百济的情况下,又坚守了六年,直到总章元年(668)才亡于唐罗联军的进攻,结束了七百多年的国运。

从此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统一时代。

刘仁轨收复了百济故地后,并没有立即撤军西还。

他始终没有忘记灭百济是为了更好地击败高句丽,缓解唐朝东境的边防压力。

自唐军重驻熊津起,刘仁轨便开始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人家,鼓励农业生产,筹谋平定高句丽。

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留在熊津都督府善后数年之后,他又获得了从平高句丽的机会。

直到总章三年(670)正月,年逾古稀的刘仁轨才获得朝廷特许回国述职。

唐朝上下向来十分看重军功,刘仁轨此番回国,摆脱了数十年怀才不遇的境遇。

看到白发苍苍的刘仁轨,唐高宗激动不已,不光热情地招呼他入阁拜相,还多次委派他改修国史、出镇吐蕃、留守长安。

可此时的刘仁轨已然年老体衰,他多次向唐高宗请辞,得到的却是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

即便唐高宗最后同意了,过段时间还是将其返聘回朝。

有别于已经去世的李义府,刘仁轨身居高位却从不打击报复他人。

刘仁轨回朝任大司宪时,从前得罪过他的监察御史袁异式,正好官居詹事丞。

在唐代,詹事丞官居六品,而大司宪则是原来的御史大夫,负责纠察百官。

袁异式担心刘仁轨功成名就后会学着李义府的模样给自己小鞋穿。

可他没想到,刘仁轨上任的第一天就专程找他喝酒,并向他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做出此等事情。

之后鉴于袁异式的才干,刘仁轨又将其荐升为户部郎中。

刘仁轨老而弥坚,但唐高宗却愈发病笃。

为了更好地处理政务,唐高宗很早就开始培养武皇后的理政能力。

然而这位在先皇唐太宗年代就位居才人的武氏,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没有了往日贤妻良母的形象,反而经常临朝处理政务,一个政治女强人——武则天呼之欲出。

唐高宗病笃,武则天则“借学术之名,行干政之实”

,她专门找了一群儒生编撰了一部《臣轨》,里边全是教大臣们如何效忠君上的办法,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朝堂上的舆论影响力。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遗命皇太子李显继承皇位,史称唐中宗。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