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薛仁贵与苏定方(2/3)
当李靖准备出兵之际,唐俭还未得知唐军即将进攻的信息,仍卖力地为大唐与**厥友好往来尽心竭力。
直到苏定方神兵天降,唐俭才如梦初醒,仅以身还。
可想而知,唐俭逃出生天后对李靖、苏定方等人的怨恨到底有多深。
于是,史料中便出现了御史大夫温彦博、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朝廷重臣弹劾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的记载。
乍一看,这段文字是李靖、苏定方纵兵劫掠的“罪证”
。
实际上,“虏中奇宝”
当指颉利可汗。
匪首跑了,身为主要责任人的李靖只能“无所辩,顿首谢”
,相当于默认了在这次战斗中,自己指挥上的严重错误。
但具备资深军旅阅历的唐太宗,又怎愿让这位“大唐战神”
就此沉沦呢?
关键时刻,唐太宗站出来为李靖解了围,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
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赏赐绸缎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户。”
李靖安全了,苏定方只能倒霉。
但问题终归是唐太宗自己弄出来的,苏定方背锅也不好一撸到底,唯有不升不降,才算对文官集团有所交代。
那时苏定方正值壮年,是一个将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黄金时段。
当其他将领奋战四方,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之时,身为一个武人,苏定方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坐起了冷板凳。
在平淡的日子中,荒废了25年时光。
好在,如旭日般冉冉升起的大唐帝国,征战四方之心尚未熄灭,被遗忘多时的苏定方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为了拓展大唐疆域,李治除了提携年轻将领在军中建功立业,也在老将中物色尚能骑马作战者,帮带新人,完成军力传输。
此时看不惯苏定方的大唐初代文臣多已谢世,对苏定方苦大仇深的莒国公唐俭也卧病在床,苟延残喘,苏定方终于成为唐高宗李治眼中的“至宝”
。
永徽六年(655年),被“雪藏”
多年的苏定方,终得唐高宗召唤,与营州都督程名振共同讨伐高句丽。
虽然离开战场多时,年逾花甲的苏定方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在与老伙计程名振的搭档进攻中,苏定方开启了“犁庭扫穴”
模式,大败高句丽联军,焚其外城、村落,杀俘千余人而归。
他再次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捷报传回朝廷,唐高宗大喜,下令晋升苏定方为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大胜高句丽后,苏定方又获令,追随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攻击西突厥。
此次西征军主帅程知节,即大名鼎鼎的的程咬金。
虽不擅长“三板斧”
,但通过历历战绩,在大唐军队中积累了崇高声望。
正因如此,唐高宗才擢升程知节任主帅。
与二十多年前进攻**厥一样,苏定方也被主帅任命为前军总管,作为大军首席先锋官,主管先头部队进攻事宜。
大唐西征军与西突厥歌逻、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人。
尔后,副总管周智度又率大军屠灭西突厥三万余锐士。
西征军的首战告捷,引起了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高度重视。
经其整合,西突厥两万精锐在鹰娑川与唐军展开恶战。
关键时刻,苏定方再率五百精锐骑兵直捣敌营,重现当年斩首**厥可汗的辉煌时刻。
也正因苏定方的及时出现,西突厥军队大败,唐军“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
此战,苏定方功不可没。
但人红是非多。
苏定方一介老将尚在阵前挣命,后方副大总管王文度却搞起了“小动作”
。
王文度向程知节报告称:“贼虽走,军死伤者众,今当结辎重阵间,被甲而趋,贼来即战,是谓万全。”
若采纳王文度的保守提议,无疑将严重影响唐军的进攻势头,故程知节并未当场答应。
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王文度竟然擅自下令,要求诸军即刻回营,再行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
很明显,剿灭西突厥才是唐军作战的终极目标,这有什么好商量的?
于是,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苏定方从前线撤下来后,疾奔程知节营中,指着对方的鼻子大骂:“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贼必败。
懦怯如此,何以立功!”
与此同时,苏定方提出自己的建议:“请囚文度,飞表以闻。”
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苏定方的愤怒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底层将士根本做不到主帅运筹帷幄的层面,主帅的一句话,很可能就让全军将士累死累活,士气大减。
况且,像王文度这样不进反退,除了容易打乱原先的战斗部署,自乱阵脚,还容易给敌方留出破绽,白白让唐军丢了性命。
对于苏定方的以下犯上,程知节既没有当面责罚他,也没有听从苏定方的建议,继续先前的作战计划,而是转战怛笃城。
听闻唐朝大军将至,识相的怛笃城人赶紧开门投降。
但怛笃城人的投降并未换来他们想要的活命,在王文度的诬告下,怛笃城人最终尽成了唐军刀下鬼。
屠城,劫掠,擅自改变作战计划,仗打到这儿,西征军出师之名尽毁。
战争已没有任何必要再进行下去。
作为西征军高层,程知节被调回长安,坐罪免官;王文度下狱判死,加恩贬为平民。
而苏定方因功,暂管西征军军务。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正式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以燕然都护任雅相和回纥王子药罗葛·婆闰为副将再赴西突厥作战。
从此次作战的阵容上看,唐高宗对苏定方寄予厚望。
而效力唐军多年,苏定方也终于有机会证明自己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鉴于先前程知节大军在西突厥的烧杀抢掠,唐高宗决定刚柔并施,除派苏定方为主力进攻西突厥外,还设立了流沙道安抚大使,由原西突厥贵族阿史那步真兄弟俩负责沿路招抚西突厥部众,配合主力部队攻击。
在阿史那步真等人的密切配合下,苏定方听从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的建议,借突厥泥孰部与阿史那·贺鲁之间的矛盾,联合他们一起进攻西突厥。
然而,阿史那·贺鲁大军在人数上仍胜唐军十倍,且此时正值寒冬,滴水成冰,对唐军甚是不友好。
就在众将及敌方均认为唐军应延缓作战时,苏定方却力排众议,令全军将士冒雪进攻阿史那·贺鲁大军。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方式,最终令贺鲁大军全线溃败,贺鲁只得率众西逃。
唐军乘胜追击,在中亚石国(今塔什干),贺鲁众叛亲离,无路可去,举手投降。
至此,苏定方凭其非凡的战绩,将大唐国境线向西推进至中亚西海(今咸海)一带,成就了与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同等的军事传奇。
战后,苏定方命令军队妥善安置原西突厥部众,划分牧场,恢复原先草原上的畜牧秩序。
他亲自押着西突厥头目阿史那·贺鲁献俘长安,以昭显大唐军威。
看到年迈的老将苏定方意气风发,唐高宗别提有多高兴了,立即下旨,册封苏定方为邢国公,擢升左骁卫大将军,其子苏庆节也被封为武邑县公。
皇恩浩荡,宠冠诸军。
像苏定方这样的老将,在建功立业后理应安享晚年。
可命运还是不愿放过苏定方,壮年之时未曾马革裹尸,晚年却还得奔波沙场。
献俘后不久,苏定方又接到了另一项任务:安抚西域。
苏定方攻灭西突厥期间,吐蕃正一步步吞噬着西域的吐谷浑。
为此,吐蕃宰相禄东赞还曾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先例,向大唐求娶公主,以结秦晋之好,为吐蕃在西域开拓疆土提供便利。
但在唐军军威日盛的时代,唐高宗已经不需要向吐蕃低头。
对禄东赞的提议,唐高宗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