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人(1/2)
夕阳西斜,菜农如蚂蚁一般散落在菜田里,再远一些就是江面,景色很美。
菜农们却只会觉得很累,汗流浃背,也很不舒服。
割草、开沟、旋耕、锄地 已经六七天了,来回就这四样活,明明是菜场,却一点菜的影子都没看到。
只是菜场北片有几十亩地看起来格外清爽。
菜场以省道为界,分南北两片,每个片分三小组,一共6组,各100亩左右。
整出来的这块地就是北片1组,组长敖德良。
因为要打造标杆,敖德良干活细致的性格最为合适。
结果也没让他失望,厢沟、边沟、畦沟、畦面都整整齐齐。
只是过程中人员管理有些乱。
陈家志一圈还没走完,就见易定干骑着自行车来了这块地,两人在沟边上碰了头。
“家志,种子和肥料买回来了没?”
“没有。”
陈家志说:“今天才把钱拿到,明天一早我就和徐瑶去买。”
易定干擦了把汗:“好,就等着施底肥和播种了。”
陈家志指了指地上的沟:“试水了吗?”
易定干:“德良试了,连通河道的沟渠有闸门,可以直接放水自流进来,这里用水是真他娘的方便!”
两人又往地外面走,陈家志又指了指远处扎堆割草的二三十个妇女。
“发现问题了没?”
易定干气道:“这群婆娘,光聊天去了,活是一点也干不动!”
陈家志说:“别光顾着骂人,这是你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易定干头一仰,说:“还能怎么解决,我只能让组长去说他们呗。”
“得,看来你还挺适应,这么快就有领导的派头了。”
陈家志笑了笑,又说:“但你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哎哟喂,兄弟,我知道你有办法,你就直说,我去做。”
陈家志摇了摇头,问道:“你有管理过100个工人的经验没有?”
“没有。”
“50个呢?”
“嗯也没有。”
“30个呢?”
“有。”
易定干忽然眼前一亮,说:“可以分组了?”
陈家志又回头看着眼前这片地,说道:“标杆已经有了,后续的地也能跟着出来,没必要再集中抢地播种,你都没有同时管理50个菜工的经验,何况是永锋他们。
早点把人员分到各组,人一少,就好管理了。”
易定干点了点头:“是这个道理,那开沟的那些男工呢?”
陈家志:“还是单独一组,你先管着,以后打药、打地、上下车搬运都交给他们,工资不变。
还有,让各组长留意一下做事细、学东西快的工人,以后会成立收菜小组”
两人又到了菜场的机耕道上,边走边聊,沟通完善着管理细节。
菜工管理其实也是门学问。
有过相关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一块地里工人人数上了30人,就要扎堆了。
一旦上了80人,得,密密麻麻都是人头,看着都头晕。
这方面,易定干都还很欠缺,戚永锋、敖德良、李明坤、郭满仓就更难了。
尤其是李明坤和郭满仓,两人都没有管人的经验。
还有两个组长是黄日新和郑中,以前可能是其他职务,现在也被任命成组长。
陈家志顺便问了问两人情况。
易定干:“不是自己人,不好管,尤其是不认可我们的开沟和菜田布局,说是华而不实,成本太高,浪费钱。”
“浪费钱的事江心菜场干得还少了吗?”
陈家志笑了笑,尽是嘲讽。
就江心菜场的道路、沟渠、水源、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还要甩东乡菜场两条街。
但实用性却差东乡菜场很远。
易定干也乐得哈哈大笑。
“家志,我那辆三轮车怎么说?”
“明天我让徐瑶给你3000块钱,你的车菜场买了。”
“哈哈哈”
当初陈家志卖给他才2500元,转手没多久就赚了500元。
夜色降临。
陈家志第一次在宿舍做了饭,前几天他都是和几人一起下馆子。
当下的菜场基本不管食宿,这其实挺不合理。
在后世至少会管一顿饭,陈家志见过最大的菜场食堂,是在昆明一个有机蔬菜基地,一个食堂能摆几十张大圆桌,几百人同时用餐。
而这还只是别人其中一个基地。
相比之下,如今菜工的日子确实很艰辛。
场长都要亲自做饭,这就更不合理了。
陈家志拿了杯啤酒,说道:“等菜场赚了钱,老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把吃的问题解决了!”
“好。”
“陈菜场威武!”
“陈菜场霸气!”
“陈菜场帅气!”
陈家志这一句话就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家里没个女人后,突然间还真有点不习惯。
房间里邋遢就不说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不是不会,就是不想做。
一边喝酒,一边聊工作,其实也就是碰头会,也可以说是学习会。
每天吃饭时,几人都会聊白天遇到的问题,聊工人,聊如何做事… 因为经历过,陈家志能很轻易地辨别其中的真真假假 戚永锋喜欢说些大话,隐瞒一些自己犯的错; 敖德良提出的问题基本能切中要点,就是话太少,人一多管理就容易出问题; 李明坤和郭满仓种菜都比较稳,一切按要求来,人也熟,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说,不会遮遮掩掩,适应角色能力很快。
这样看下来,还是李明坤和郭满仓更有场长潜质。
易定干就不说了,在副场长这个位置上挺得心应手,只要不让他亲自干活,他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而对众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陈家志都会深入浅出的分析,举例说如何去做 一顿饭吃完,陈场长收拾碗筷,其余人被他赶去写工作日志去了。
一个个抓耳挠腮的恨不得代替陈家志洗碗的位置。
写个工作日志和要了老命似的。
但还必须得写,好坏都得写,陈家志就是要逼着他们养成习惯。
写一遍,白天做过的事肯定就回想了不止一遍,这样想不进步都难。
次日一早, 晨露未干时,办公室外的大坝子里就站满了人,160多名菜工都来了。
易定干在组织分组工作。
其实在地里也能分好,但他易哥就喜欢大场面,也不怕麻烦。
这样也好,陈家志也在一百多名菜工面前说了一番勉励的话,随后才准备和徐瑶一起去大采购。
上了车后,陈家志才问道:“徐瑶,以前菜场一般在哪里买农资?”
徐瑶说:“不太固定,经常换地方。”
“这都没有固定的采购点?”
“没有”
有猫腻啊!
但和他也没关系了。
陈家志想了会儿,便开车去了最近的供销社,看好了货后,也没有贸然一次性买好,而是先下一笔订单。